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我校著名校友李勇杰荣获第二届“京华奖”_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7-12-05

9月30日,第二届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颁奖大会在京举行,我校著名校友李勇杰等十人获奖。“京华奖”是北京市授予侨界人士和港澳同胞的最高荣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北京市长王安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市政协主席吉林等出席颁奖大会。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代表、在京侨资企业家代表等750余人在现场见证。

本届“京华奖”申报推荐工作从去年12月开始,经过组织申报、初审、征求意见、综合评审和社会公示五个环节,从98位推荐申报人中确定了10位获奖人。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香港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李勇杰、清华大学金融系教授李稻葵、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吴晨、信德集团董事总经理何超琼、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郑哲敏、德国联宇公司总经理孟宙、世界著名男高音莫华伦、新能源汽车电驱动领域领军人才蔡蔚。

“京华奖”设立于2013年,旨在表彰和奖励在首都建设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次评选人数不超过十人。今年的获奖者涵盖了经济、科技、社卫教体、文化艺术及公益慈善等领域,在不同行业为首都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

李勇杰教授1991年毕业于我校生理学科,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长、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侨联常委、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中国侨联特聘专家。长期从事神经外科疾病治疗和研究,1998年创办了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1999年研究所被美国帕金森病基金会授予“卓越成就临床中心”,成为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临床机构。荣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据北京日报、中新社相关报道整理)

以下是中新社记者的一篇采访报道:

“京华奖”获得者李勇杰:“不安分”的拓荒者

中新社记者 冉文娟



(我校著名校友、知名神经外科专家、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李勇杰)

10余万患者、近15000例手术……回国18年,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李勇杰交出了一份炫目的成绩单。

成绩的背后源于一颗“不安分”的心。1998年,稳定的工作和优裕的生活没能留住李勇杰,他辞去美国罗马琳达大学职位回到中国,并将治疗帕金森病的“细胞刀”技术带回国内。

这项技术当时在国内一片空白,李勇杰被誉为国内“细胞刀”第一人。尔后,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多个医学难题,癫痫、椎间盘突出等,治疗范围持续拓展,技术手段不断更新。2009年起,他带领团队进行的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治疗量达到全球第一。

现如今,“爱折腾”的李勇杰又有了新的目标。“慢性疼痛的患病率远高于帕金森,患者数目庞大”,李勇杰希望,慢性疼痛领域的治疗能够更规范科学,更具国际水准。“这是新的挑战,我的‘兴奋点’在这儿”。

有人形容李勇杰是“拓荒者”,可他却自嘲是个“守旧的人”。

他的手机号自回国就开始用,一直没变过。人人都玩儿的微信,他到现在也没开通。

“工作很忙,手机上信息海量,太分散精力。”在他眼里,“专注”是特别重要的职业品质,当医生就要有医生的样子,一些“非我专业”的事,“打扰”越少越好。

李勇杰笑言自己有“强迫症”,凡事严格要求,追求完美。可在同事和学生面前,他一向温和宽松。他从不要求同事加班,偶尔周末需要开个会,总会先说声“抱歉”。

“他们有家庭有孩子,工作辛苦,需要休息”,作为团队的主心骨,李勇杰考虑的是如何把大家凝聚起来做好工作。“要是工作时间玩手机,聊天,患者的事儿不尽心,那我肯定会发脾气。”

患者的事儿就是最大的事。找李勇杰看病的患者大多在其他医院诊治无望,千里迢迢赶来寻求最后的希望。这一份信任,让李勇杰在每一次与疾病的交手中,都付出最大的努力。

“每当遇到一个疑难问题,花很多精力琢磨,然后做了台漂亮的手术,那种满足感会非常强烈。”李勇杰说,每拿下一个“拦路虎”,都会成就感满满。

当然也有沮丧的时候。有时绞尽脑汁想的办法,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即便病人反过来安慰,他也会反复琢磨:“这个事儿错在哪儿,为什么就没效果?”

把患者看得重,其他的许多事自然就看淡了。李勇杰所带领的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自组建至今共发表了400多篇论文,可从未主动申请过奖项。“写论文是出于对科学的好奇心,也是对工作的总结,并非想捞着什么好处。”而这一次获得“京华奖”,他直言“诚惶诚恐”,对于取得的成绩,谦虚表示“自己不过如此。”

从医二十多年,李勇杰一直冲锋在团队的最前面。可现在,他说自己要“退后一步”。

“患者总是找我,年轻的医生就没太多机会”,李勇杰觉得,自己往后退是对年轻人成长最大的推动。他现在只做三类手术:使用新技术的手术,自己要承当责任和风险;难度大的手术;可能有纠纷的手术,自己出面,患者服气。

“培养一支高水准的队伍非常重要。”迄今为止,李勇杰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60多人。他主办的“全国功能神经外科宣武讲习班”也连续开办14期,培训了6000多名技术骨干。这支精心打造的功能神经外科“中国队”已经赶超世界一流水平。

而作为北京市政协常委,李勇杰时常思索国家的医疗体制改革。他说,自己学医、从医,还希望能在办医上做些探索。“知易行难,这又是一个挑战,希望能做点有意义的事儿吧”。(完)
相关话题/北京 工作 技术 研究所 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