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undefined](https://www.view.sdu.edu.cn/__local/C/5D/67/BAA3F12F1EC2EA0E73B174E4536_6A38E28E_618E1.jpg)
![undefined undefined](https://www.view.sdu.edu.cn/__local/1/7B/44/AB29236C970F5C40AA30793302C_FD4633DC_62BF8.jpg)
王德志教授从四个方面对“中国梦”的实质内涵进行了细致解读。第一,中国梦是中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推动力。王德志教授指出,社会主义宪法是我们找到的真正促进中国富强、人民幸福的最优方案。第二,中国梦在中国宪法中的规范依据。王德志教授介绍,1954年第一次通过宪法确认了“繁荣幸福”的国家目标;1982年以及2018年又对宪法作出新的修改,这两次修改细化了我国政治体制建设原则以及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宏伟蓝图,都彰显党和国家对早日实现中国梦抱有坚定的信念与自信。第三,中国梦与个人梦辩证统一。中国宪法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中国梦”作为国家发展目标,这种对整体目标的追求,是维护国家权益和保障个人权利相结合的集中体现。王德志教授表示,在“两个一百年”建设的关键时期,把提高综合国力作为首要任务,能实实在在为个人权利的实现奠定前提和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宪法的运行也表明,“个人梦”和“中国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第四,中国梦与世界梦在中国宪法中和谐统一。2018年的宪法修改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把“中国梦”和“世界梦”有机结合,这为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提供了新的中国方案。
王德志,法学博士,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法与行政法专业博士生导师,宪法与行政法研究所所长,德国马普比较公法与国际法研究所访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学、行政法学、人权法学。在《中国法学》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有多篇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项、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若干项,获得多次科研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