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中,刘一泽就法家研究的多维视域进行讲解:一是历史视域,法家研究应当注意到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与发展进程;二是全球视野,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可以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一种思维借鉴;三是进化论维度和现代性观点,法家研究须防范陷入“文化复古主义”之中,必须秉持进化论与现代性的基本立场。最后,他表示,中国法治建设要立足中国实践,真正构建起法治的文化特色与民族认同。
与谈环节,赵玉增教授认为如何以现代性视角诠释转化法家思想是法家研究的难点所在。魏治勋教授则提出,应从我国立场出发对“东方主义”进行话语转换,以建构现代法治的中国特色。
讨论环节,山东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汪潇提出法家研究应立足法理学学科立场,以建构性眼光探究中国法治的历史文化根基;博士生苏捷提出发言内容应当是与主题紧密一致的批判性意见;博士生冯满满则提出中国法治现代化的经验为世界提供了何种资源的问题,刘一泽就此以“中国提供的是一种通往现代法治的路径参考,而非具体的制度资源”作为回应。
会议最后,张海燕教授表示木青法学博士生论坛的目的是在博士生层面营造良好的研究争鸣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博士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其科研能力。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于腾讯会议同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