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少杰教授首先对“躺平”与“躁动”在精神、生活、工作中的表现作了介绍,并从网络社会崛起的背景入手对其成因作了分析。他认为,“躺平”与“躁动”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人的两种生活方式,原因在于以信息生产力为基础的网络社会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断更新和网络的快速运行决定了网络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这正是网络信息社会的本质生命。其次,他提出,中国目前多种生活方式同时存在,人们面对“躺平”与“躁动”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总体而言,在当下面对这些新问题时应该立足于网络社会,在正视网络社会不确定性的前提下,避免人为不确定性激发的“躺平”与“躁动”。最后,刘少杰就相关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岗位教授、教育部基地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安徽大学讲席教授,社会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理论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和网络社会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