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伊始,夏燕靖教授先从艺术考古与一般意义上考古的区别入手,通过细致探讨三星堆遗址的持续发掘的突出意义及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的艺术形态与形态背后的技术含量,引出了本场讲座的中心问题:当今中国艺术理论研究为什么要重回艺术本体。夏燕靖教授认为,“艺术本体”主要是针对艺术史论、艺术批评和艺创理论研究领域所触及到的艺术本质特征、规律及其物化显现的审美创造价值与理论阐释而言的研究“对象”。此外,还有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应运而生的艺术文化核心影响力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史论、批评和艺创观念等。这些不可忽视的“艺术本体”问题,值得深入探究。在具体讲到对“艺术本体”的深入认识时,夏燕靖教授提到了两个例子,其一是法国著名艺术史家达尼埃尔·阿拉斯的著作《我们什么也没看见-一部别样的绘画描述集》。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始终保有独特的研究视角,强调贴近画面,更细致地观看,并试图从画面的细节出发,发现艺术史中那些不为人知的领域,他对细节的敏感将读者带进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微观世界。其二是对于印象派绘画表现力的分析。夏燕靖教授认为,在看画的过程中,对绘画技术细节的关注尤为重要,是支撑史述的基础。夏燕靖教授对于印象派绘画风格作出了五点分析:1,印象派绘画善于捕捉沐浴在光线下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2,运用光的照射所产生的色彩进行着色,而不用物体的固有色。3,不用轮廓线条划分形象,运用分割作画法。4,对光和色进行探讨,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随观察者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5,印象派着重于描绘自然的霎那间的景象,使一瞬间成为永恒。夏燕靖教授还通过生动的例子讲述了脱离本体认识的理论阐述之弊端。
在提问互动环节,三位同学提出了“欣赏艺术品制作过程是否为对艺术本身的欣赏;哲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及哲学专业的****构建艺术哲学要不要投身实践;在构建艺术本体论的过程中如何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进行论述”三项问题,得到了夏燕靖教授的耐心解答。讲座最后,凌晨光教授在总结中表示,讲座对于如何提升艺术鉴赏力,如何在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当中建立起一种切实的关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夏燕靖,艺术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教授、博导,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学科评议组(艺术学理论)成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史及艺术史学、艺术教育。主要学术专著有《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体系建构研究》(上下册,2016年度国家社科文库,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上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等。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以及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