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24日至25日,新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著名刊物《文史哲》杂志创刊70周年纪念会在山东济南举行。
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家义,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何成,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杰主持开幕式。山东省委常委、秘书长刘强,副省长王心富,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出席开幕式。
刘家义代表省委、省政府,向《文史哲》创刊7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他说,《文史哲》是一份沐浴着新中国光辉成长起来的重要学术期刊,开辟了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天地,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办刊之路,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定不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秉持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进行创新性发展,切实转化为坚定的民族自信。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结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创新性发展,切实转化为强大的奋进动力。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发展观念,结合现代化建设实践进行创新性发展,切实转化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变革创新特质,结合破解新的时代课题进行创新性发展,切实转化为生动的创新实践。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结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创新性发展,切实转化为良好的文明风尚。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品格,结合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进行创新性发展,切实转化为开放合作的丰硕成果。希望《文史哲》杂志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高质量办刊,始终坚持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始终坚持开放办刊、包容创新,努力成为国内国际一流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引领学术潮流的大刊名刊,成为展现文化思想价值的重要窗口、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园地。
何成代表中宣部理论局对创刊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何成充分肯定了《文史哲》创刊70年来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人文学术研究范式作出的重要贡献。何成表示,进一步从时代和学术的相互映照、现实和理论的交织互动、逻辑和历史的辩证统一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深化对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进学校、进教材、进学生头脑,是理论界、学术界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期待以《文史哲》为代表的优秀学术期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坚持问题意识和导向,勇担重任、矢志创新,培育学派、鼓励争鸣,为大力推进新时代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繁荣发展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更大贡献。
徐青森在致辞中表示,《文史哲》创刊伊始,即倡导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致力于繁荣学术研究、推动学术争鸣、发现和培植学术新人,在推动人文学术本土化、中国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独特贡献,成为引领高校人文社科繁荣发展的重要平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阵地、国际观察中国学术的重要窗口。社科学术期刊是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今天,要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己任。期待《文史哲》在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教育部社科司将一如既往支持《文史哲》的创新发展,推动其在文史哲领域再创新辉煌,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樊丽明指出,70年来,《文史哲》始终紧扣时代脉搏、聚焦中国问题、展现国际视野,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刊之路,生动诠释了百廿山大崇实求新的精神品格和为国图强的家国担当。站在百廿山大开启新甲子辉煌、《文史哲》创刊70周年的历史起点上,希望《文史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坚定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深化改革创新,再接再厉、持续奋斗,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努力交出一份让时代满意、让人民满意、让学界满意的“文史哲”答卷,铸就《文史哲》繁荣发展新辉煌,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陈来教授作为学术界代表发言,向《文史哲》杂志社和山东大学表示祝贺。他指出,多年来,《文史哲》一直冲在新时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前线,展示了中国最杰出人文****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推出了一批批青年学术新秀,其话题与思想代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最新发展的亮丽风景线,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与世界大变局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与未来之路,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当前,中国人文学术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文史哲》必将不负使命,继续书写新的历史辉煌,创造新的学术传奇,一定能够成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征途的重要领跑者和火炬手。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前理事长、北京大学龙协涛教授作为期刊界代表发言,对《文史哲》创刊70年来的成就予以总结和肯定,用“一张学术名片”“一个文化符号”“一面旗帜”“一个学术品牌”四个关键词,描述了《文史哲》在学术界的地位影响和期望。龙协涛教授提出,《文史哲》是山东大学的一张学术名片,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文化符号,是学术界的一面旗帜,是期刊界的一个学术品牌,祝愿《文史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传承与弘扬中华学术文脉续写灿烂华章。
《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教授代表编辑部对与会来宾表示感谢,并作了题为“《文史哲》与建国70年来人文学术的三次大转型”的汇报发言。王学典教授指出,眼下我们正在经历人文社会科学的第三次巨大转型,人文社会科学正处在再出发、再启航的关键时刻。这一次,《文史哲》自觉走在了时代前列,主动承担起学术本土化的使命,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刊发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和标识性的研究成果。王学典教授指出,“不入主流,难成一流”是杂志始终如一的办刊理念;质量立刊,专家办刊,视学术为生命,是杂志坚定不移的办刊原则;倡导百家争鸣,锻造公共学术话题,是杂志一直以来的办刊追求;发掘新生力量,扶植“小人物”,是杂志未曾动摇的办刊传统。70年的《文史哲》是这样走过来的,还会这样坚定地走下去,绝不会辜负历史、辜负新时代、辜负学术界,将力争在锻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范式探索上勇往直前,再立新功。
开幕式同时发布了2019—2020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这是2015年起《文史哲》编辑部与《中华读书报》联合举办的学术热点评选活动,旨在及时总结人文学术领域的新进展、新现象、新趋势,推动人文学术研究的繁荣与进步,提升公众对人文学术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 |
| |
会议同时举办了《文史哲》人文高端论坛之九“共和国人文学术历程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剑雄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罗志田教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姚洋教授等近20位著名****,分别以“人文学科的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史料的紧张及其互补”“东亚海域能否作为一个历史世界?”“中国哲学与世界性百家争鸣”“如何吸收第二次文化冲击?”等为题,作了精彩的主旨发言。在为期一天半的议程中,与会专家****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期刊四个组别,共同围绕共和国人文学术历程的时段划分及其特征、共和国人文学术的范式转换、共和国人文学术成就与话语体系建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人文学术等话题畅所欲言,展开了热烈讨论。25日上午,各分论坛代表总结了讨论情况,常务副校长王琪珑致闭幕词。
本次会议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大学主办,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承办。来自国内20余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及国内30余家重要人文学术期刊的编辑代表近200人参加大会。
| |
| |
《文史哲》杂志创刊于1951年5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也是目前刊龄最长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一份在海内外人文学术界享有巨大声望的老牌学术期刊。《文史哲》杂志致力于中国古典学术研究,“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是《文史哲》的办刊宗旨。自创刊以来,《文史哲》始终恪守“****办刊”的原则,秉持关注学术动向、引领学术潮流的办刊旨趣,有意识策划、参与了“五朵金花”讨论等多场重大学术论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刊风格,对中国当代人文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新中国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目前,《文史哲》已经发行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期发行量曾超六百份,是中国大陆发行量最大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之一。2014年起,《文史哲》设立国际版,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学界的研究成果和动态。目前,《文史哲》国际版已出版10期,先后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摘要引文数据库Scopus及欧洲科学基金会创办的ERIH PLUS等海外索引数据库收录,逐渐成为西方学界了解中国大陆学界成果和学术思想动态的重要窗口。
创刊70年来,《文史哲》始终如一地坚持“学术为本,质量立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厚重办刊之路,不仅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赞誉,也获得了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多方肯定,几乎囊括了所有期刊出版类的重要奖项和荣誉。1999年,获得首届“国家期刊奖”。2003年,成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首批11家入选的学术期刊之一。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力期刊”称号。2011年,荣膺“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殊荣。2017年李克强总理考察山东大学时,特意来到《文史哲》杂志编辑部,并勉励编辑部“要汲取传承优秀的人文精神,为当今所用,为后世续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