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5-21

  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组建于2002年10月,其前身化学系成立于1950年。学院现有化学系、化工系2个系;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3个本科专业;1个物理化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化学课程论方向)、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与检测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山东省十五理化化学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油田化学品分中心,1个山东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校本专科学生1800人、研究生260人。

  学院发扬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优良院风,以培养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能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坚持教学科研为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工作条件。现有仪器设备总价值1500万元,中外文期刊235种,中外文藏书40余万册。现有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基础化学实验室,另有8000平方米的新校区实验室和科研室将于明年建成。2004年1月山东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评审时,我院的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第一名。示范中心所属基础化学第一实验室(原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室)和基础化学第三实验室(原物理化学实验室)均为省级一类实验室,其中后者是山东省实验室装备先进单位。近10年来,先后与齐鲁石化总公司、山东新华制药集团、山东红日化工集团、鲁西化工集团、鲁北企业集团、威海三角集团、德州武城化工厂、临沂市复合肥厂、青岛天元化工股份公司、临沭化工集团、齐鲁制药集团、鲁南化工集团公司、济宁电化股份有限公司、德州恒生化工集团等30余家大型化工企业建立了实习、中试和大学生实践基地。

  本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08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和副高级职称4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2人,博导4人,外聘院士1人。拥有一批专业基础坚实、学术思维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在各自研究领域和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中青年学术、教学骨干。有多名教师获得省十佳中青年科技专家、省突出贡献专家、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省师德标兵、省十大杰出青年、省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省十大杰出留学归国科技专家、省政府留学回国创业奖等光荣称号。学院已经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师资队伍。

  本学院一贯重视本、专科教学工作。全院教职工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深入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几年来,化学系考取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占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保持在50%以上,2003年考研过线率达64.5%,录取率达到57%,其中一个班过线率高达76.7%,有四个宿舍同学全部考取。2004届仅考取全国重点名牌大学和中科院各研究所有58人,其中仅上海有机所就有4名、中科院化学所4人。近几年,有40余篇本科生毕业论文在国内外刊物发表。有多篇论文获省级优秀本科论文。学院一贯重视研究生培养工作。近几年有多篇论文获全省优秀硕士论文。2004年,我院获10项优秀硕士科研奖,占全校理科获奖的50%.2004届1个宿舍4名硕士生全部考取博士(中科院化学所2名、复旦大学1名、山东大学1名)。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本院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并取得一批优秀科研成果。5年来,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合计39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国家经贸委科研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国际中标项目、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省计委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项目等20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3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部优秀科研成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省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等5项;获专利15项。学院注重学术交流,已经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科院化学所、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美国南卡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与协作关系。

  我院的学生工作也取得优异成绩。有多名学生在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挑战杯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和省级特等奖。2003年,2000级2班获全国优秀班集体(当年山东省仅有6个全国优秀班集体)。包括89级1班,学院已有2个班获全国优秀班集体称号,同一个院系有2个全国优秀班集体是全省唯一。几年来,毕业生就业一次签约率位居全校前列,2004届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科毕业生的供求比达1:4,毕业生的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本院全体教工将为把我院建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