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微区室是(BMCs)是指一类自我装配的结构相似、更能多样化的细胞器,在其蛋白外壳保护下,可隔绝外部的生化反应。由于BMCs功能多样化,因此在合成生物学的应用中,可作为资源丰富的代谢模块。在蓝细菌中,羧酶体是第一个被鉴定的BMC,在这个微区室中进行着碳浓缩,通过隔绝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与碳酸酐酶在其蛋白壳内以提高二氧化碳的固定。羧酶体可为BMCs的研究提供一个理想的测试系统,因为蓝细菌需要具有功能的羧酶体才可存活。因此,羧酶体深深地吸引了研究者们的目光。
羧酶体的自我组装过程包含了至少6个基因产物的蛋白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蛋白核心,在核心外面再形成一个蛋白外壳。这样的过程让羧酶体的调控和组装更加复杂,同时也让羧酶体(或功能多样的BMCs)转移到异源宿主的操作更具有挑战性。为了克服这样一个瓶颈,密西根大学的研究者们构建了简化的嵌合羧酶体,为蓝细菌细胞工厂创造更多的可能。
所谓嵌合羧酶体的构建,也就如同一把瑞士军刀,让最核心的必须原件集中起来,抛弃冗余的附件,在最集中的空间集成化解决问题。羧酶体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蛋白外壳与核心部分(图1)。研究者们通过分析蛋白结构域的相互作用,将来源于野生型羧酶体的四个组分蛋白的片段结合起来,构建了单个嵌合蛋白,简化了羧酶体的核心部分。新合成的嵌合羧酶体支持蓝细菌的正常光合做哦那个,成功缩短羧酶体形成所需的4个基因,减小细胞遗传调控与代谢压力。
![](http://www.qibebt.ac.cn/xwzx/kydt/201509/W020150925355849689555.png)
图1 野生型(A)与简化的羧酶体(B)核心结构对比
细胞内的各种BMCs组成了丰富的代谢模块,羧酶体便是典型的BMC成员。相信嵌合羧酶体的成功构建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合成生物学研究者们的信心,通过蛋白结构域的相互作用可以成功获得新的BMC,当然这样的思想也可以平移到其他BMC的设计中。
原文链接:http://www.plantcell.org/content/early/2015/08/28/tpc.15.00329.abstract
来源:中国工业生物技术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