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号入港
3月13日,我国最先进的“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结束了101天的科学考察任务,顺利返回青岛。副所长王辉,所长助理李超伦、刘鹰,相关研究室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与支撑部门负责同志到码头迎接。

“科学”号靠泊码头
“科学”号2014年12月3日“科学”号从青岛起航,赴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执行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深海海洋环境与特殊生态系统”航次任务,2015年1月7日结束第一航段调查任务靠泊厦门,经过短暂休整后于1月10日再度启程执行第二航段任务,总航程16000余海里。第一行段首席科学家为李超伦研究员,第二航段由海洋所副所长李铁钢研究员带队,首席科学家为董冬冬副研究员。
该航次是我国首次对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开展深海多学科综合调查,进一步拓展了我国深海研究的领域。“科学”号对靶定海山开展了生态大断面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综合观测与取样,以及靶定海山及临近海域物理化学环境、近海底地质环境和生物生态群落原位观测和取样,同时对对生态大断面和靶定海山的生物多样性特点、生态系统基本结构特征开展了多学科综合调查与研究。
科考队员利用“发现”号深海ROV、CTD、生物拖网等先进仪器设备,发现雅浦海山附近海域底质几乎全部被有孔虫砂所覆盖,并获得了从约260米海山山顶部至2000米底部的120种海山生物,包括刺胞动物珊瑚虫纲、甲壳动物、棘皮动物与多孔动物等种类。
第二航段中,科考队员在3000多米水深的索罗尔海槽进行了岩石拖网,国际上首次在该区域获得大量玄武岩、橄榄岩和碳酸盐等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样品,并首次获得了水深达8440m的海沟区生物样品。
科考队员在雅浦俯冲带投放了7台被动源海底地震仪,将开展为期一年的天然地震数据采集。同时,还利用浅剖、重磁仪、多波束、热流探针、多道数字地震系统等设备横穿该俯冲带开展了近1000km的地球物理综合调查,获得了该区域的高清图像、原位信息等珍贵的第一手实测资料,将为早期俯冲构造的精细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深海作为海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海平原、海山、热液、冷渗等特殊环境,目前海山系统及其与中深层海洋环境和特殊生态系统的关系是国际深海探测和研究的热点,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海底活跃的构造和流体活动塑造了特殊的深海生态系统,国际上对该海域深海极端环境尚缺少系统探测与研究。
本次科考填补了我国在该区域深海海洋科学的研究空白,对于提升我国在深海生态系统和资源利用研究领域地位有重要意义。

科考队员下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