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谨代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党政领导班子,向全所职工、离退休老同志和同学们致以节日的祝福,并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研究所创新发展的各级领导、国内外各界友人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2015年,海洋研究所始终坚持“三个面向”,深入实施“一三五”规划,强化“十三五”海洋领域布局,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和任务。
一年来,中科院海洋先导科技专项顺利实施,我所深海大洋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科学”号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全年在航270天,航程34506海里,经受住了时间和高强度连续作业的考验。圆满完成了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深海海洋环境与特殊生态系统”、“马努斯热液——南海冷泉”、“热带西太平洋主流系和暖池综合考察”、“黑潮源区到海山区地质和生态大断面”等重大航次任务,成功地进行了深海极端环境探测、深海极端环境下的现场探测与观测,深海现场试验与海底现场培养,这些成就的取得使我国的深海探测与实验能力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同时,海洋专项的实施推动了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的研究,中国科学家针对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的科学认识首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以IOCAS为标志的ENSO预测模式的注册、热带西太平洋深海潜标科学研究观测网络的构建,标志着我所在大洋研究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与国际地位。在“科学”号和海洋专项的带动下,我所首次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2015年,我所新增科研项目294项(包括子课题),获得省部级奖项9项,发表论文580篇(SCI论文457篇),授权专利75项(其中发明专利62项)。重大成果产出和科研竞争力进一步提升,Nature刊发我所“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气候效应”评述文章,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正式启动;对黑潮变异对中国近海环境的影响研究,加深了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演变与中国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的理解;完成仿刺参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刺参良种选育与健康养殖取得重要进展,成功构建凡纳滨对虾和裙带菜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获得4个水产新品种。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首次进入中国科学院A类实验室行列;数据中心三层架构搭建完成,完成可视化数据平台构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南通中心、长江口生态站建设稳步推进。国际化发展持续深入,国际科学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与国际一流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际性合作。
一年来,全所上下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与科技创新和日常党建工作紧密结合,通过专题报告和党课等多种形式,促进专题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并取得实效。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多人入选国家“****”、“****”和山东省“泰山学者”人才项目,获批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1项”;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汇泉青年学者”和“优青计划”人才项目。西海岸园区拓展取得突破,科考船码头及岸基平台建设进展顺利,综合条件保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和离退休等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职工待遇得到进一步提升。
10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调研我所“海洋生态牧场”示范基地,对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工作给予充分肯定。8月4日,白春礼院长到我所调研时表示,研究所在海洋安全、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希望研究所把握合作、竞争的新态势,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早日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
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更进百尺竿。2016年,让我们以“率先行动”计划为目标,“一三五”规划为导向,凝心聚力、锐意创新,加快创新驱动,科学谋划发展,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所长: 孙松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