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蕴珊,男,汉族,1933年6月1日出生,山东莱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六~七届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曾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山东省第五次党代会代表、中共青岛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市委委员),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国际第四纪委员会海岸线分会亚太区副主席,国际黄海研究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第四任党委书记,第四、五任所长。
每位院士的经历,都是一部厚重的人生巨著。在瀚海大洋里寰勘奋斗60余年的秦蕴珊院士,他的人生轨迹也如大海般波浪起伏,有成功后的喜悦与欢乐,也有其背后的无奈与辛酸。追忆他的一生,他严以修身,一直秉承“科技报国、创新为民”价值理念,不断探究真理、敢于实践、学风严谨、创新务实;他严以用权,任职党政领导干部期间讲求大局、锐意改革、勇于担当,谋事求实;他严以律己,科教生涯中团结同道、提携后学、行为有矩、坦诚做人。他爱党、爱国、爱人民,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一)勤勉求学,笃志海洋
秦蕴珊祖籍是山东莱州,他于1933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1948年春天,年仅14岁的秦蕴珊来到北京,进入私立育英中学插班初中二年级。1952年春天,同学们谈论着志向,他却出乎大家预料地说:“我想考地质学院,祖国地大物博,我哪儿也没去过,中国各地名山大川都可以到处走走、到处看看。”
1953年9月,秦蕴珊跨入北京地质学院校门,他的地质人生由此起步。大学四年,他刻苦读书,可是学地质并不轻松,三个月的实习,让他尝到了地质工作的艰辛:柴达木地处沙漠,水贵如油,三个月里都没能洗过脸。然而,为祖国找石油、找矿藏的强烈责任感,使秦蕴珊面对这些艰苦全然不顾。
每当谈起大学时代,秦蕴珊常感慨:“记得老师袁复礼老先生启发我从宏观上把握问题,放开视野,不要过分追究细枝末节的具体问题。”他在大学期间不仅系统掌握了地质科学知识,而且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优秀品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等,这对秦蕴珊以后的处世人生、理想信念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学业勤奋、思想进步,1956年1月,秦蕴珊经陈丽蓉等两位同学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临近大学毕业,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都提前毕业了,其余的同学等待留学前苏联或组织分配。秦蕴珊想留学前苏联,可是由于所谓的“政治问题”,他的这一志愿被搁浅。后来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秦蕴珊认为西藏最艰苦,所以就和同学说,去西藏吧,就又准备去西藏。可后来分配,组织上决定和其他两个同学去青岛,此时的心情,兴奋与惆怅并存。
1956年9月6日,秦蕴珊到达青岛,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大海,从此一片丹心勘碧海,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他作为新中国北京地质学院首批毕业生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地质研究领域添了一名新兵,中国海洋沉积学多了一位开拓者。
(二)献身科研 瀚海人生
1956年12月,秦蕴珊第一次出海。小船颠簸在波峰浪谷,人闷在鱼舱里,没多久就晕得不分东西南北了。“船靠码头,上岸后人还都摇摇晃晃的”,由此,秦蕴珊开始意识到,今后的海洋工作将是非常艰苦的。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防事业的需求,在原国家科委海洋组的组织和指导下,1958-1960年开展了全国海洋普查,全国涉海单位共投入数百人参加了规模空前的海洋调查。当时年仅26岁的秦蕴珊被任命为海洋地质、地貌组组长。在以后的一些年里,他和同事从南到北,足迹踏遍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北部湾,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这为中国海洋地质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动乱”期间,秦蕴珊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隔离审查,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一直对党、对社会主义和海洋科学事业充满着信心。当时中国海洋地质对海域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连中文资料都没有,只有俄文资料,在苏联海洋学研究者指导下,经过努力,1956-1958年期间,秦蕴珊和其他同志一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地质实验室与资料库,为中国海洋地质学研究的起步打下基础,填补了我国这一学科空白。
秦院士在海底灾害地质与工程地质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60年代初期,渤海的海底油气勘探工作迅速开展,我国有关部门在渤海海域进行了多道地震为主要手段的地球物理勘探,发现渤海的油气潜力十分喜人,钻井的前期工程交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1964年的3月-6月,秦蕴珊任队长在渤海湾海域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工程钻探工作,以单船首、尾各抛八字锚的办法取得了固定船位的成功,共钻了13个孔,孔深一般在10-20米。海上作业后,开展了土力学等室内的各项分析,这些资料为“海一井”和“海二井”的顺利钻探提供宝贵的前期工程资料。1966年原石油部的641厂拟在渤海湾打油气钻井,并与中科院合作进行井位调查,秦蕴珊带队奋战3个月,终于完成了“海-Ⅰ”井和“海-Ⅱ”井的工程地质钻探工作。1987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力学所联合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申请资助,与当时的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西部石油分公司合作开展了海南岛南部的莺歌海盆地的灾害地质工作。通过大量的海上调查研究,秦蕴珊提出,我国海域的甲烷气体有三个来源,其一是海底深部的天然气藏通过渗漏过程而上升到海底表面的,并在很多海域形成形态各异的“麻坑”;其二,是在晚第四纪地层中的现代生物体形成的甲烷气而冒出海底的,但甲烷的量一般都不太大,这种现象分布很广;其三,是海底热液活动喷口区,热液喷出时同时也带有甲烷气体,如在冲绳海槽便可见到。秦蕴珊总结出的这三种甲烷气体的来源较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海水中带有甲烷气的原因。90年代初期,秦蕴珊将海底灾害地质现象划分为两类:一是由地层内部各种不稳定因素导致的灾害;另一类则是与海底地形地貌发育有关的不稳定因素,具体类型有:①埋藏古河道;②前断层;③海底滑坡;④沉积物物理性质的突变,即所谓“鸡蛋壳”式地层;⑤海底沙丘、潮流沙脊群;⑥群体凹坑;⑦泥流;⑧海底侵蚀和堆积;⑨沟谷地貌。秦蕴珊对海底灾害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贯彻科学研究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精神,为我国的海底油气资源的开发作些贡献,同时通过这些实际的调查研究,也有力地推动了海底沉积作用过程深入研究。
秦蕴珊在我国最早推出和建立了陆架的沉积模式。从50年代开始,秦蕴珊采用苏联科学家提出的十进制分类法,利用中值粒径(Md)的大小来划分不同粒径并进行分类,根据此分类系统,总结出了各海区沉积物的分布格局。如在半封闭的渤海、北部湾等海域,因受陆架形态和物源的双重影响,沉积物呈斑状分布,而在开阔的陆架区,如东海、南海海域,沉积物是条带状分布等等。沉积物的分布格局为秦蕴珊提出的陆架沉积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沉积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大致以水深50-60米为界将陆架划分为内陆架和外陆架;内陆架沉积物以陆源细粒沉积物为主(局部地区也有未被掩盖的早期形成的沉积物),外陆架则以粗粒沉积物为主;这两大类沉积类型的形成时代是不同的,内陆架沉积可称为现代陆源沉积,外陆架则可称为“残留沉积”。他从宏观上阐明了沉积分布的空间格局,而且特别强调了时代上的控制,并以此为根据,划分出了两个形成时代不同和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内陆架沉积与外陆架沉积。
秦蕴珊用大量的实测资料编绘了我国首幅完整的陆架沉积类型分布图。60年代前,我国还没有用自己的调查资料编绘大陆架海域的海底地形地貌和沉积类型分布图,但国外都有几幅这样的图件,不过他们编绘使用的资料多数是根据海图上的数据,实际调查的资料较少,所编绘的图鉴也比较粗略。秦蕴珊根据我国调查船进行的海上调查与室内分析资料,并参考国外资料编绘了我国第一幅大陆架沉积类型图。在70年代末,又编绘了比例尺略大的东海沉积类型分布图,这些图清晰地展现了我国海域的海底沉积物的分布,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美国学者哈里森在1977年对秦蕴珊的工作做了长篇的评论,指出:“中国著名的海洋学家秦蕴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他特别批驳了新野弘和艾默里的报告中所作的分析,与他们不同,秦强调大陆架近岸地区和远岸地区沉积物形成的不同时期……”。80年代,一些美国著名的海洋学家,如米里曼等都对秦蕴珊的陆架沉积模式的研究给予充分肯定和好评。1995年,秦蕴珊访问台湾时,台湾成功大学教授介绍说,秦蕴珊等人合著的《东海地质》一书,是该校研究生指定的参考书,也是唯一一本祖国大陆出版的海洋方面的参考书。
秦蕴珊研究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发育历史,积极推动和参加了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晚第四纪的钻探工作(用双船)。70年代末开展的这次调查对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发育与演化、晚第四纪的地层划分,以及海底稳定性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勾画出长江入海物质的扩散方向和相对的强度,充分证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软泥区和闽浙沿岸海底的大片软泥区,其物源主要来自长江。为了研究入海物质的影响状况,他积极倡导研究海水中悬浮体的浓度及其展布的方向和强度,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在采样方法上不够完善,但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秦蕴珊还率先对特殊单元——冲绳海槽的浊流沉积、火山沉积进行了研究,揭示和发现了事件沉积的存在。他在研究东海的弧后盆地——冲绳海槽的沉积作用时,特别强调要重视火山沉积(含热液活动)和浊流沉积作用。冲绳海槽属张裂性的弧后盆地,南部地壳薄,向北地壳厚度逐渐增厚。但他在工作中却发现火山活动的喷发次数反而在北部、中部强,而在南部较弱。在中、北部广泛分布着浮岩砾石、火山灰和火山玻璃。浮岩以灰白色为主,根据浮岩中的矿物组合,可将灰白色分为两类,其一是典型的基性岩的矿物组合;其二是酸性的矿物组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显然与深部岩浆的性质及其演化过程有关。在冲绳海槽南部的大陆斜坡带可见到浊流沉积,而且浊积层又主要发育在西坡靠东海大陆架的一侧,形成浊流沉积物的频率十分频繁。但是每一层的浊积层的厚度却很小,一般小于15厘米,最厚的可达2米。在所研究的浊积层中,没有见到完整的波马层序,最常见的是层序中的A、B两层。研究表明,海槽中的浊积层主要是由时间尺度较短、剧烈阵发性的因素诱发而形成,如风暴、地震等。因此,可把它看做一种事件沉积。秦蕴珊指出,海槽中的沉积物除了陆源碎屑和生物沉积外,在中部和北部主要有火山沉积,而南部发育有浊流沉积,其地理界线大体上以26°N为界。80年代,这些成果先后在《海洋学报》、《海洋与湖沼》上发表,首次阐述了他和同事们的这些研究成果。
秦蕴珊最早在国内开展细颗粒物质的搬运和扩散研究。他冲破了传统观念,建立了新的学术思想。我国沿海的黄河、长江、珠江等河流是陆架沉积物的主要物源,但由河流入海的碎屑物质是怎样运移的确是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早在60年代,他就对渤海的悬浮体沉积和黄河入海的物质通量做了研究;80年代初期,又对其他海域的细颗粒物质做了研究。秦蕴珊等人提出,黄河入海物质的60%-70%都在河口区沉积下来,其次是在沿岸流的带动下,黄河物质向东经莱州湾过渤海海峡南部和山东半岛北部沿海运移,绕过成山头到达石岛一带,而随波逐流向外海的运移量是不大的。他证明,现代河流入海物质对陆架的扩散范围,特别是强影响区完全限制在有限的地貌单元内,黄河入海物质最大也只能到达山东半岛的石岛外海海域而不会大量外溢。他还论证了韩国西岸浅海软泥沉积的来源与现代黄河无关,而是再搬运再沉积的结果。1989年在韩国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后,受到广泛重视,论文被译成韩文发表。
秦蕴珊率先发现和研究了海底黄土和大洋“类黄土”沉积,推动了海洋风成沉积作用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60年代,秦蕴珊首次在南黄海海域发现了海底黄土,并对海州湾的黄土沉积做了研究。80年代,在菲律宾吕宋岛以东的水深近2000米的海底发现了厚层的黄色陆源沉积。经分析研究,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的石英、钾长石以及石膏等,均可作为风尘沉积的标型矿物,厚度为1-2米。在远离大陆的深水海域见到这么厚的陆源沉积物是很难解释的,其搬运最可能的就是风力作用的结果。90年代,他和同事们一起应用风成理论阐明海底黄土沉积都是末次冰期时近源风成的产物,同时首先发现、研究了菲律宾深海区的“类黄土”陆源沉积,从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多方面论证了它的风成性质。尔后进行的从中国大陆至赤道南太平洋横穿大洋的风尘大断面研究,初步揭示了由风力携带的粉尘物质对大洋沉积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些科研工作不仅在中国属开创性的,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不多见的,尽管他的这些学术思想还有待深化和完整,但已经且必将对我国海洋沉积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秦院士在沉积作用于海平面变迁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早在20世纪80年代,秦蕴珊就曾提出,海洋演变过程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海水的进退,即海平面变化。在这一历史时期,他曾试图探讨陆架区的海面变化及其对海域沉积作用的影响。1984年他担任IGBP第200项中国工作组组长,虽然对中国海域的海平面变化有所认识,但由于当时我国的测年数据的数量和精度都有待提高,难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概念。这时,他只是提出了在5000-7000年前,海平面就已达到现在的位置,即已形成完整的陆架海域。90年代初期,随着测年技术的进步和数据的积累,他提出,由于中国海的大陆架十分宽阔,缓慢地向西太平洋倾斜,同时由于晚第四纪时海侵的速度大于海退的速度,因此,一些海退的沉积层序必然保存起来并被海侵的沉积层覆盖。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海侵与海退,都表征着环境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都会对沉积过程留下深刻的烙印。根据多年来沉积地质的资料,他深入研究了中国陆架自晚更新世以来的演化过程,不但探讨了古河系和埋藏沙丘的形成过程,而且把大陆架的环境变化及其对陆架沉积的影响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泛大陆阶段。当时的岸线应在现今的水深130—150米附近,气候寒冷、干旱,风力作用占重要地位;②青年期陆架。海面上升,但由于海侵速度大于海退速度,泛陆架遭受侵蚀的同时,还保存着海退层序和泛大陆上的一些沉积体;③壮年期陆架。各种海洋自生矿物,如海绿石、黄铁矿等相继形成,全新世沉积呈不均匀分布,厚度变化很大;④现代陆架。他提出的陆架演化过程不同于欧洲和北美的陆架,而是充分体现了自己的特色。秦蕴珊提出的“四段论”,是对中国浅海沉积作用研究的小结,随着测年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先进海上调查装备的使用,上述认识会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秦蕴珊特别重视海上调查技术的建立,他亲自参加海上调查累计有二十多个航次,几乎跑遍了除台湾海峡以外的全部大陆架海域。他是最熟悉我国陆架区海底沉积分布状况的科学家之一,为我国建立完整的海洋地质与沉积学海上调查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秦蕴珊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86年被中国科学院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2002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
进入21世纪以来,他积极倡导开展深海大洋的地质工作,特别是开展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的研究。
(三)面向国际 前瞻布局
秦蕴珊常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许多研究都是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完成的。”
1961年,作为专家组成员,他被派往越南,帮助有关单位开展海洋调查工作,并建立相关机构。
1978年,秦蕴珊作为中国海洋科学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一个月的出访使他深深感到,中国的海洋科学与美国相差何其大,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中国的海洋科学达到国际水平。
1980年在“中美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沉积动力学”研究课题中,秦蕴珊担任专家指导组成员。1983年在与美国的三个单位合作进行“黄海沉积动力学”研究中担任首席科学家,与美国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联合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南黄海海洋沉积动力学”的合作调查研究。合作中美方提供了一整套海底浅层地质结构的探测设备,随后秦蕴珊课题组引进了浅层剖面仪、旁侧声呐以及脉冲地层探测仪等先进设备,这些仪器设备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海底灾害地质的调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1983-1986年,中、美联合开展了第二个范围较大的海洋科学合作项目“南黄海沉积动力学研究”,秦蕴珊担任中方首席科学家。
1983-1986年担任IGBP(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00项工作组组长,同时担任国际第四纪委员会海岸线分会亚太区的副主席。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988年,秦蕴珊组团东渡黄海来到韩国,寻找合作的途径。通过两国科学家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中韩科学家们先后出版了一套图集和一系列论文集。
1989-1992年,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资助的海南岛南部的灾害地质与工程地质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成果。
1989年,在中、韩两国尚无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应韩国仁和大学的邀请,秦蕴珊等五人应邀去汉城(现首尔)和仁川进行学术交流。1991年在仁川召开第一届国际黄海海洋科学学术讨论会,秦蕴珊带领50余人组成的中国海洋科学代表团乘坐中国调查船“科学一号”前往韩国参加了学术会议。在秦蕴珊的推动下,中、韩两国积极开展海洋科学合作研究。在第三届黄海海洋科学研讨会上,秦蕴珊被韩国仁荷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荣誉的海洋科学家。
在随后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中,总能见到飘逸着满头白发的秦蕴珊。他先后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意大利、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十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学,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2015年5月12日,第八届国际黄东海海洋科学研讨会在青岛召开,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该研讨会是秦蕴珊院士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时和国际知名海洋生物学家、韩国仁荷大学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所前所长Yong Chul LEE教授等共同发起的学术会议,每三年举办一届,是黄东海海洋科学基础研究水平最高、内容最广的学术会议。
(四)培养人才 提携后学
秦蕴珊常讲,海洋科学是一门观测性很强的科学,应当吸收和引进相关技术应用到海洋中来,用物理的、化学的先进技术来观测和认识海洋中的自然现象以便取得更精细的准确的资料,才能深化海洋地质学的研究,缺乏技术力量和装备是搞不好海洋地质工作的,只有装备而没有掌握这些技术的优秀人才同样也要前功尽弃。他在重视人才培养的同时,特别强调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他们可以吃小灶”,“应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这些思想和理念,在他担任领导职务期间都有所贯彻和实施。
秦蕴珊对培养跨世纪的青年人才历来就很重视,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大力倡导“要有铺路石的精神,把选拔新秀、提携后生作为己任。”
秦蕴珊的科研工作非常繁忙,但他始终把许多精力用于培养和指导研究生,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0多名海洋科学博士。这些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大多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成为新时期学术带头人。有的承担完成了国家“八五”攻关重大课题,并在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中担任重要角色,也有的年轻人在国外继续深造。秦蕴珊常借“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的话启迪青年人,教导他们要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祖国啊,请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是秦院士常常诵说给后学们的、著名作家舒婷的诗。
回想走过的坎坷之路,秦蕴珊念念不忘的除了党和国家的培养、支持,就是那些与他同舟共济的同事们。每当谈起他们,秦蕴珊总是说:“我之所以会取得成功,因为我有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攻关集体。”接下来,他便提到中科院海洋所地质研究室的元老们,提到他的助手和长期合作伙伴如赵一阳、赵松龄等,还会说起一连串年轻人的名字……。
(五)惬意生活 家庭幸福
院士在一般人眼里,都是埋头做学问的人,要么是格外低调,要么不修边幅,要么严厉苛责,要么怪癖清高,要么夙寐在公不遑暇食……。实则不然,每位院士都有自己特别的成长“秘籍”和优良的学风品格。秦蕴珊院士平易近人,生活简朴,家庭和美。
1962年,秦蕴珊的同窗、未婚妻陈丽蓉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地质系获得副博士学位后,风尘仆仆地来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年底他们在北京举行了结婚仪式。从此,夫妇俩便携手奋战在海洋地质战线。共同的事业,他们相互支持与合作,共同的生活,他们和谐地分工与协作,他们夫妇是海洋研究所少有的双博士生导师。
秦蕴珊院士在谈到事业上互相支持与合作时,也总是谈到家庭的合作,“她不会骑自行车,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我买菜,她做饭……”。
2013年6月1日,秦蕴珊先生80岁诞辰,一本《我的工作、我的家》纪念画册呈现在大家面前。那首《人间四月有情天》小诗赫然印于扉页:“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妻子陈丽蓉是同行,我们共有2个儿子,3个孙子和1个孙女,过的是自由、独立、怡静而又惬意的小日子”,短短的卷首语,娓娓道出他平淡中浸润着幸福、知足但却是不平凡的真实人生。
“1956年9月我第一次见到了陌生的大海,我曾参加了廿余航次的海上工作,看海是浪漫的,出海是艰苦的。但是每当我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又觉得胸怀开阔”。秦先生与海洋结下了一世科技情缘。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一片丹心勘寰海,百味人生科技情_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2017-12-10
相关话题/海洋 地质 海洋科学 工作 院士
“科学”凯旋 热带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初步建成_海洋研究所
“科学”号靠泊青岛南姜码头 11月15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圆满完成中科院海洋专项西太平洋科学考察任务顺利返回青岛。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副所长李铁刚和杨红生、胡敦欣院士等到码头迎接。孙松所长、李铁刚和杨红生副所长、胡敦欣院士迎接科考船队员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7-12-10海洋所发现深海热液区甲壳动物新物种_海洋研究所
日前,海洋研究所深海甲壳动物多样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科研人员在冲绳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热液区发现了甲壳动物蔓足类1新科1新属1新种,在我国尚属首次。 海洋研究所沙忠利课题组在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冲绳热液航次采集的大型生物标本中,发现了形态特征特别的铠茗荷标本,其柄部没有鳞片,头部具有附板,与铠茗荷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7-12-10海洋研究所成功构建裙带菜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_海洋研究所
日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功构建裙带菜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将为我国重要创汇水产品裙带菜的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遗传学研究工具。裙带菜高密度遗传连锁图(30个连锁群) 海藻种质库科研团队(http://www.caslivealgae.com/)以子一代单倍体克隆培养系为作图群体,利用SLAF-seq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7-12-10“科学”号回家途中举行海上运动会_海洋研究所
日前,正在西太平洋执行海洋专项科学考察任务的“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在返航途中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海上运动会,在紧张繁重的海上作业之余,为枯燥的科考生活增添乐趣。 本次运动会充分利用船上甲板空间,因地制宜设置了地滚球、飞镖、健步行、跳绳、穿救生衣和拔河等比赛项目。全体船队员热情饱满,切磋技艺、增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7-12-10海洋研究所举行2015年度沙滩运动会_海洋研究所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10月31日,海洋研究所一年一度的沙滩运动会在青岛第一海水浴场拉开帷幕。 本届沙滩运动会共设11个比赛项目,分别是60米跑、60米吊瓶跑、60米托球跑、60米二人三足、5人×60米接力、篮球射门、铅球、地滚球、一分钟跳绳、立定跳远、套圈比赛,分为职工组和研究生组进行比赛,共吸引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7-12-10汪洋在山东调研时强调: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_海洋研究所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19日在山东省调研海洋渔业发展情况。他强调,深耕海洋,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生态修复,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7-12-10海洋研究所揭示植物光呼吸新功能_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藻类生理学和发育调控研究组以小球藻为材料,发现了在培养体系中添加乙酸后高光条件可以显著促进藻类的生长,从而揭示了植物光呼吸的新功能。 同位素标记、HPLC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兼养藻类同化的碳主要来自乙酸根,其消耗量与生物量的积累正相关,且高光下乙醛酸循环和卡尔文循环相关酶含量显著上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7-12-10“铭记抗战历史、践行三严三实”主题党日活动_海洋研究所
9月2日,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传承“拼搏、奉献、团结、自强”的抗战精神,海洋所团委、离退办和研究生部联合组织开展了“铭记抗战历史、践行三严三实”主题党日活动。活动邀请北海舰队原副参谋长杨汉黄少将以及海洋研究所的三位抗战老兵代表做专题讲座。党委书记王凡、党委委员兼副所长王辉出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7-12-10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调研海洋生态牧场示范基地_海洋研究所
10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调研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山东蓝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海洋生态牧场示范基地。他强调,深耕海洋,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加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7-12-10海洋所举行研究生开学典礼暨新职工入所仪式_海洋研究所
8月27日,中科院海洋所2015年研究生开学典礼暨新职工入所仪式举行,党委书记王凡、副书记杨红生出席,研究生部主任俞志明主持仪式。 开学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始。王凡书记首先代表海洋所党政班子向新入所职工和研究生表示欢迎,并介绍了研究所历史沿革、“一三五”规划进展、科研成果、人才队伍和能力建设等方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7-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