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调研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山东蓝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海洋生态牧场示范基地。他强调,深耕海洋,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生态修复,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之路。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副院长张亚平,办公厅主任汪克强,科发局局长严庆、副局长段子渊,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沈阳分院副院长马越红等领导陪同调研。海洋所所长孙松,副所长李铁刚、杨红生、王辉,以及海洋农业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现场讲解和演示。

中国科学院长期高度关注我国海洋农业发展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为海洋农业的稳定健康高效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前瞻性和奠基性贡献。近年来,在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驱动下,选择了山东省18家核心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和成果示范应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依托核心示范企业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莱州湾构建了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牧场,建设成效显著,已经成为山东“海上粮仓”建设的亮点和示范基地,并作为发展模式范例在全省推广。
目前,海洋生态牧场建设初见成效,体现以下4个特点。
1.科技平台网络化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成立了国内专门从事海洋牧场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第一个研究机构——山东海洋牧场工程与技术研究院,建立了国内一流的水生生物行为生态学与生理生态学实验室。研究院针对国家海洋牧场建设的产业需求,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与平台优势,实施海洋牧场关键原理、设施、技术的自主创新和集成示范,将研究院建设成为科技先进、管理规范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中心,建成为设备完善、人才多元的科研与实习基地,建成为规划合理、效益显著的技术推广和产业化示范平台,引领山东乃至全国海洋牧场工程和技术的高效、安全、健康、持续的发展。
2.合作模式多赢化
创新建立了蓝色海洋创新性地运用了“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泽潭组织模式”,打破公司与合作社、渔民的隶属关系,各方相对独立、互相借力、互助发展。“泽潭模式”采用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四化一体的工业发展思路打造现代渔业。以自然生产、全产业链运营、全程可追溯、全程保姆式服务作为核心特色建立了从苗种培育、海上养殖到成品加工、终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建立无缝化、全信息的生产、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构建了养殖、加工、物流、销售的全过程溯源平台。以“协同社区共同发展”的思维,合众科研、合众生产、多重分配,实现大渔带小渔,促进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大规模同步共赢。以生态修复为基础,科学规划,实行基于全生态链构建的立体生态循环养殖,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渔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省心、环境友好的多方共赢局面。
3.牧场生产生态化
通过生态位互补,多种类搭配,构建海洋生态立体混养系统,建立了“藻贝参”、“藻鱼参”生态增养殖模式。目前养殖示范面积已达3万亩,综合效益提高1.5倍以上。5年内,16万亩海域将全部实现集中连片式的立体生态循环型高效养殖。
种质资源是建设海洋牧场,发展生态渔业,修复水生生物资源的核心要素。建立了种质资源库,建立标准化育苗车间10000平米,开展莱州湾本地生物资源的种质保存、提纯复壮。2014年,蓝色海洋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突破了优质抗逆刺参、脉红螺、大竹蛏等的工厂化大规模育种技术,为海洋牧场生物资源修复提供种质资源保障。
确立了“生态优先,先场后牧”的发展理念,即先搭建牧场,再合理牧渔。――投放人工鱼礁。开展了礁体类型实验,主要有沉船礁、水泥构件礁、管件礁和生态贝壳礁,配合盘扫声呐和GPS的应用,实现增殖礁体的精准布放。同时移植鼠尾藻、龙须菜等藻类构建海藻床。为增加莱州湾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数量,加快莱州湾生境的恢复,截至2014年底,共向莱州湾海洋牧场投放文蛤1800万粒、大竹蛏2000万只,魁蚶、海螺25万斤。经过三年的建设,莱州湾海洋牧场生物多样性和总数量有了明显增加。
建立了“藻贝参”、“藻鱼参”等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增养殖模式,进行了立体化养殖和底播增殖示范,有效控制生态系统中氮磷含量,防止赤潮等生态灾害的发生,每收获1吨海藻,可从水体中除去碳、氮和磷为327-360kg、21-31kg、2.3-2.8kg。与此同时,海洋大型藻类养殖水域面积的净固碳能力分别是森林和草原的10倍和20倍,大规模的贝藻类养殖、增殖放流和适度海洋捕捞等可对减排二氧化碳做出重要贡献。
当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生物资源明显增多之后,合作社组织渔民有计划、有节制的作业捕捞,常态化的生态环境修复、增殖放流工作与合理的捕获生产达到相互平衡后,海洋牧场就趋于可持续发展。
4.过程管理信息化
实现了山东全省最大规模的海洋农业物联网覆盖,16万亩海洋牧场实现了无缝化、全信息的现代化管控、智能化管理。管控指标覆盖了人、船、海洋环境、养殖环境、海生生物等全部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七大系统:
----海洋气象信息预报系统:与互联网连接,关联国家主要的海区天气预报,发布海区天气情况,涵盖气象、气温、风力、风向、浪涌等所有指标,为海区生产提供天气预警。
----船舶管理系统:利用高频对讲、GPS船只监控终端,实时发布人员、作业船动向及工作状态,实现船只调度的便捷化、高效化。
----自动考勤系统:通过CDMA通讯,结合卫星定位的区域控制功能,实现高效率的员工考勤。
----外船预警系统:通过雷达、卫星导航仪,实现全海区监控覆盖并实时反馈海区内所有船只动向及外船警戒预警。
----在线监测系统:布设33个监测站位,利用YSI探头集成技术和CDMA通信传输协议,实时传输养殖区温盐、溶解氧、叶绿素、重金属、流速、底栖生物等数据,及时监控海区环境变化情况,及时预警。
----视频监控系统:通过互联网监控技术实时传输各生产区域监控画面,配合可追溯体系,增强消费者生产现场的体验和了解,保障食品安全。
----生物野外监测系统:利用先进的摄影装置,结合生物野外长期标记和基于VPS的遥测技术,获得刺参等重要经济生物的实时监测图像,并通过动物行为学分析软件,分析刺参等动物的运动、集群、社交、摄食等行为特征,研究声波、压强、水流等对刺参行为和摄食的影响。
与此同时,引入了现代物联网技术和ERP,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产业链无缝化、全信息质量安全源溯源系统平台,实现“从海洋到车间,从苗种到产品”的加工产业链全信息、无缝化质量安全溯源,为养殖户提供产品质量控制、产品信息追溯、风险预警、生产信息分析等多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