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验收会现场
4月2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国家验收会议在青岛召开。
国家验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验收委员会副主任陈宜瑜、秦大河、张金麟院士和中科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局长吴建国,验收委员会专家苏纪兰、张仁和、封锡盛、焦念志、王会军、张偲、吴立新院士,以及中科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巡视员刘艳荣、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创新能力处副调研员袁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常务副主任柴育成等出席会议。吴建国局长主持会议。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院士,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晓方,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于书良,中科院沈阳分院党组书记王启尧,教育部科技司计划处处长邰忠智,国家海洋局科技司调查处处长高学民,项目共建单位及设计、建造、监理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会议。

张亚平副院长(左二)、王恩哥副院长(右二)、吴建国局长(左一)在孙松所长陪同下现场考察“科学”号
“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建设法人单位、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孙松汇报了项目建设总体情况.验收委员会审议了工艺鉴定意见和工艺、设备、财务、档案专业组验收意见,对“科学”号进行了现场考察,并进行了深入细致讨论。

验收委员会现场考察“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
验收专家表示,“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开创性地采用了新的型线、防气泡球鼻艏、艏侧推封盖等设计,首次在科学考察船中采用吊舱式电力推进,装备了动力定位系统,采用了国际流行的上建不对称布局,装备了性能先进、功能齐全的船载探测与实验系统,具备了深海大洋的探测研究能力,为国家深远海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提供了良好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试验平台。
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建设单位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通过广泛的需求调研、自主研发、优化设计和技术创新,建成了我国第一艘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圆满完成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的建设任务,极大地提升了国家深远海综合考察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引领了我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发展,其总体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正式运行。

“科学”号长99.8米,宽17.8米,核定总吨位4711吨,续航能力1.5万海里。它具备全球航行能力,配备了海洋大气、水体、海底、深海极端环境和遥感信息现场验证等五大船载探测系统,搭载了无人缆控潜水器、深海拖曳探测系统、电视抓斗等先进的船载仪器设备,满足深海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需求。
2012年12月交付试运行以来,“科学”号顺利完成了西太平洋冲绳海槽热液调查、南海中南部地球物理调查、西太平洋雅浦海山调查等国家大型海洋科学考察航次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打破了新建科考船从下水到完成设计科考能力需要2到3年的惯例,实现当年下水、当年交付使用、当年就开始承担国家重大科学考察任务。同时,国内首次组建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在每年航时250天以上的繁重科考任务下,创造了中国海洋科技界的“科学”精神。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后将正式入列投入使用,成为我国未来10年至20年的海洋科学考察旗舰船,将开启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新篇章,提升我国海洋综合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为开展远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