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的热能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热能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外语专业知识和能力,掌握热能工程领域理论或实践方面的问题并有新的见解,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博士学位获得者可胜任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或相应的科技经营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1、清洁燃烧技术2、锅炉设备及水动力3、两相流动在线检测方法及技术4、在线光谱检测分析方法和技术及应用 5、颗粒测量方法和技术6、污染排放控制 7、新能源及节能技术8、能源经济与管理9、强化传热10、余热利用11、环境监测技术12、纳米技术在动力工程中的应用
三、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从事科研工作和论文撰写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得少于2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教学实行学分制,课程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研究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至少应完成总计17学分的学习任务,其中学位课总学分不少于13学分。非学位课中允许跨学科选修,学分不超过3学分。课程设置详细情况见附表。 五、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2、学位论文工作的一般程序为:文献阅读和调研、开题报告、科学研究、论文撰写、论文送审和论文答辩。3、学位论文的内容一般包括:中英文摘要、课题来源、国内外发展概况、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必要的推算、研究结果、参考文献等。4、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在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分析方案、新型机制、新型方法等数个方面有创新的见解。5、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创新性,应反映出作者在本学科中对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出作者综合运用有关理论、方法和手段解决系统分析与集成等方面问题的能力。6、博士研究生除完成学位论文外,在答辩前必须达到学校关于外语水平和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专利)的要求。
六、其它说明附表、课程设置明细
选课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总学时 | 学分 | 开课季节 | 必修 |
学位课 | 32000009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36 | 2.00 | 秋季 | 是 |
学位课 | 15000306 | 第一外语(听说)博士 | 36 | 1.50 | 秋季 | 是 |
学位课 | 15000307 | 第一外语(学术交流与写作)博士 | 36 | 1.50 | 秋季 | 是 |
学位课 | 11000050 | 清洁燃烧技术 | 36 | 2.00 | 秋季 | 否 |
学位课 | 11000087 | 热力设备与水动力学 | 36 | 2.00 | 秋季 | 否 |
学位课 | 11000117 | 高等流体力学 | 54 | 3.00 | 秋季 | 否 |
学位课 | 11000133 | 多相流动理论与实验技术 | 36 | 2.00 | 秋季 | 否 |
学位课 | 11000210 | 高等传热学 | 54 | 3.00 | 秋季 | 否 |
学位课 | 13000267 | 非线性数学方法 | 54 | 3.00 | 春季 | 否 |
学位课 | 11000014 | 颗粒测量理论 | 18 | 1.00 | 春季 | 否 |
学位课 | 11000053 | 节能减排技术 | 54 | 3.00 | 秋季 | 否 |
非学位课 | 11000018 | 多相流动在线测试方法 | 36 | 2.00 | 春季 | 否 |
非学位课 | 11000057 | 可再生能源技术 | 36 | 2.00 | 秋季 | 否 |
非学位课 | 11000059 | 能源经济学 | 36 | 2.00 | 春季 | 否 |
非学位课 | 11000060 | 工程光学及光谱分析 | 36 | 2.00 | 秋季 | 否 |
非学位课 | 11000071 | 光散射及超声理论 | 36 | 2.00 | 秋季 | 否 |
非学位课 | 11000076 | 现代测试技术 | 36 | 2.00 | 春季 | 否 |
非学位课 | 11000086 |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 36 | 2.00 | 秋季 | 否 |
非学位课 | 11000194 | 电机通风冷却技术 | 36 | 2.00 | 秋季 | 否 |
非学位课 | 11000228 | 模化理论及应用 | 36 | 2.00 | 秋季 | 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