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立志做大先生、做大学问、育大英才,高绍荣领衔的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入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2-13

寒假春节期间的校园静谧祥和,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高绍荣教授团队的实验室每天仍灯火明亮。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团队的不少老师和同学都留在了学校,继续着科研工作。“我们目前有多个重要的科研项目都进行到了最关键的阶段,我们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在坚持工作,我春节期间也在进行研究论文的修改和投稿,力争产出更多创新性成果。”高绍荣教授说。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高绍荣带领的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入选。团队由 11 名教师组成,矢志科技报国,主要从事早期胚胎发育和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坚守初心日夜兼程
“高绍荣老师带的这帮年轻人真勤奋!常常晚上12点时,还是灯火通明。”这是我校李杰院士眼里的高绍荣团队实验室夜间情形,而这样的灯光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每日无论阴晴雨雪,都是如此。记者每次约高老师,都是在早上7点半左右,问他为啥,他说:“8点以后的时间往往都自己做不了主了。”
“除了睡觉,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课题组成员李延鹤回溯自己博士生活时很是感慨。他记住了高绍荣老师在新生见面会上的“科研当然不是坦途,唯有心怀家国,才能奋发进取、笃定前行!”记住了这句话的李延鹤去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李延鹤记忆里,实验室是个小世界。各种各样的器皿、各种形状的仪器,高高矮矮的架子,无声而小步快走的青春身影,三两个学生围着一位年轻老师问话、讨论......这就是实验室每天的日常,而这样的忙碌从春到冬,无论寒暑。
2020年,很多同学都被疫情困在了家里,老师们只有在线上指导学生安排工作计划。与其他学科不同,生命科学需要开展大量的科学实验,并反复验证才能得出结论的。到不了实验室,学生的研究项目很多都被迫中断,而作为科研竞争非常激烈的干细胞领域,进展滞后可能就意味着在竞争中失败,很多学生陷入了焦虑。此时团队的老师一方面组织低年级的学生在家学习文献,积累理论知识,一方面将处在关键节点的项目的实验工作承担了起来,维持了细胞和动物实验的正常开展,保证了实验数据的产出进度。“真的太不容易了。” 一位老师谈起疫情期间的工作,感慨道:“只有老师和博士后能进校,要做实验,要安抚学生情绪,还要准备网络授课,大家都忙到飞起了。”
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探究生命初始阶段,也就是早期胚胎的发育调控机制。这一研究对于人类生殖健康改善、辅助生殖技术的改进,以及克隆技术的改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种胚胎实验需要严格遵循实验动物的生理周期,因此也被学生认为是实验室中时间跨度大、实验难度高的“大实验”。团队内负责胚胎显微操作实验的老师都要求非常严格,因为这些敏感的胚胎材料,往往会因为激素使用量、培养条件和操作手法等细节改变而呈现出发育效率的不稳定。“大家每次做实验的时候都要格外小心,就像期末考试一样,老师们都要提前跟我们过好流程,还要时刻盯紧细节。”一位博士生说,“我这次实验提前3天就要开始给小鼠打激素,操作完的胚胎要按照发育阶段观察收样,然后再进行组学文库的构建,完整做下来需要十天,观察时间有时候要到夜里12点。我们还有的实验是要凌晨进行。”这样的辛勤付出也迎来了丰硕的回报。在 Nature 等国内外顶尖期刊上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荣获 2020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9 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入选 2016 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我们也与多个医院展开了合作。”高绍荣说,“我们的发现为辅助生殖和克隆猴等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实验室是科研疆场也是温馨的家
同学们的眼里,实验室不仅仅是个拼搏的战场,更是一个温馨的家。 “实验室既是科研的疆场,更是师生、朋辈相互学习、相互适应的‘邻里街坊’。” 高绍荣教授总结道,“大家都像家人一样,相互关心,共同进步。”

现在的同学们年龄都很小,90后和00后的学生们都很有个性,有的活泼,有的内秀,也有很多学生并没有非常清晰的科研规划。然而在实验室的科研氛围感染下,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大家很快就被严谨勤奋的科研氛围所感染。高绍荣的实验室里,绝大部分都是博士生,每一位新人都会跟着朋辈师兄师姐学习做实验。在实验室里,失败的事情也常有:DNA扩增失败了,小鼠胚胎移植效果差,一些新同学刚开始接触实验就会面临一连串的打击。这个时候,带教老师和高年级的师兄师姐就会挺身而出,一点点的分析实验细节,帮忙发现问题。“从毕设开始好多师兄师姐都帮助我解决过实验问题,而我现在也开始从小白升级成师姐了。”一位本校直博的研究生说, “我们的实验室平台高效、给力、强大。”
同学们的记忆里,实验室的retreat(带有学术性质的实验室聚会)活动就是全体成员的“幸福时光”。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汇报自己最近的工作,“小白”们听得津津有味:“像看戏一样,精彩!” “师兄师姐们做得真好”“啥时候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出色”。已毕业的李延鹤回忆起第一次参加Retreat活动后,与高老师聊到了retreat活动中老师们汇报的工作。高老师问他“他们的汇报你听懂了吗?”刚入实验室的他脱口而出说“基本听懂了。”高老师笑了笑说 “好好努力”。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虽然没有听太懂但是激发了他对未来的渴望。”
“除了科研,我们也很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高绍荣告诉记者,紧张的科研之余,实验室开设了一个跑团群,鼓励大家积极锻炼身体。在跑团群里,学生会上传自己跑动的距离,每月跑步达到一定的数量,实验室还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院里组织的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都有我们男男女女的身影。老师和我们每周都会一起打几次篮球的。”同学们说。
令人羡慕的“千里马养成场”
一个优秀的团队,离不开成功的人才梯队建设。在青年科学家培养方面,高绍荣教授团队先后7人获得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两人领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多人获上海市各项人才计划资助,成为同济大学有口皆碑的“千里马养成场”。

“我们团队里 7位高层次人才都是80后的年轻人,学术和教学都很优秀。”说起团队人才培养的事,高老师就笑容满面、合不拢嘴,“我们团队每个青年教师目前都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细分领域,同时也为大团队的管理服务,比如陈嘉瑜老师是实验室的义务管理员,帮助规范实验安全和规范,王译萱和乐融融老师进行很多实验教学工作,高亚威老师管理测序相关工作。”
“我们团队里的很多年轻老师,像王译萱、康岚、高亚威、陈嘉瑜、刘文强、乐融融、刘晓雨等都是高老师的学生,他们现在是团队的骨干。”高绍荣团队的李翀老师告诉记者,“大家在聚焦国际干细胞基础与转化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能够协作互补,更好更高效地完成项目研究”。
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成为团队的核心主力,也成为学生身边的标杆。团队的高亚威老师是86年出生的年轻教师,是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第二完成人。她在与学生交流中经常会提到团队对个人发展的支持。“一个优秀的实验平台对我们这些年轻老师的发展成熟真的帮助很大。我们不用太多考虑经费的压力,能够去开发一些有风险、但是更有创新性的实验技术。”高亚威老师说,“高绍荣老师帮助我们建立了成熟的科研思想,也帮助我们树立了教书育人、传承知识的坚定信念,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雁阵高飞靠头雁
雁阵高飞靠头雁,研究团队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团队的 “头雁”高绍荣教授。同学们的心里,高老师就是那领航的头雁,每次的组会上,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各种课题交流讨论,都是高老师立德树人、以德施教的课堂。

“高老师一直告诉我们,学习做科研,首先要学习做人,这对我们形成正确的科研观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博士生吴悠说;“高老师对学生特别亲和真诚,每次介绍自己的学生,有的发表了顶级期刊成果,有的已经成为年轻教授,神采飞扬地说学生比他更优秀,给我的感觉这样的老师更有魅力,更容易带出好学生。” “跟高老师相处很愉快、很默契。和他交流时他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我回来按照他的要求找偏差,调思路,很快就能解决问题。”李延鹤说,“三年跟下来,我现在性格、脾气和做事风格都很像高老师了。”
高绍荣的博士生李静一的感触更多。“进入高老师课题组之后,高老师要求我们要瞄准顶尖的文章和CNS、cell stem cell这样的顶尖刊物,渐渐地我们习惯了在研究中追逐前沿。”李静一回忆说,高老师是个将每天的时间精确到分钟的科学家,但是对学生却从来不吝惜时间。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次是有一次我们的关键实验数据不理想,全队的士气非常低下。高老师帮我们找原因,想方法,他鼓励我们说,“科研”之所以叫“Research”,其实是“Re”和“search”两个词的联合,“search”是“寻找”“搜寻”的意思,前缀“Re”是“再”“不断”的意思。“Research”做科研就是“不断寻找”“不断探寻”的过程,所以大家不要为一时的困难吓到,坚持不懈就能找到真理。”
高绍荣教授带领的团队现有导师 11名,博士生39名、硕士生4名,人才培养成绩十分喜人。他说,他们团队已经培养出50余名毕业生,近期的大组会有70多人,其中学生近60人。近5年来,高绍荣教授导学团队中有3名研究生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2 位青年教师被评为院先锋党员、2 名研究生获得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4名研究生获得国家级、校级及院级奖学金,2名研究生获得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1名研究生获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21年11月3日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以高绍荣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与第四完成人同样出自他的团队。在他的引领和带动下,团队中的康岚、高亚威、王译萱、陈嘉瑜、李翀、乐融融等导师也潜心育人,主动思考育人之责,逐步实现从“要我育人”“ 我要育人”“我能育人”的思政育人升级,形成同心育人的格局。

记者问高老师,作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带团队、培养人才的诀窍是啥?他笑盈盈地说,老师的自律是保证,老师每一天都是移动的榜样,我们要创造一个好平台。确定我们做什么,往哪个方向做?然后,平台上的人只管勤奋耕耘;其次,营造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大家在这个大平台、大体系内天马行空、自由发挥;第三,经常讨论,碰撞思想,众人拾柴添旺火就能少走弯路。“我现在做的工作主要是协调、推进,会诊疑难杂症。我们大组会汇报课题进展大家会诊,接着开重点工作会推进重点项目,最后是具体项目讨论,完善细节。” 说这些时,高绍荣满脸都是喜悦。(程国政)

相关话题/实验 实验室 科研 工作 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