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news.tongji.edu.cn/__local/C/D3/55/B1AF78E0C60ACD401C5F2AC6C01_8FB7C6CF_2BB08.jpg?e=.jpg)
伍江介绍了张永和为同济大学建筑学教育作出的卓越贡献。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汤朔宁回顾了张永和与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渊源。嘉宾庄惟敏和孔宇航教授对张永和的实践和教学给予高度评价。
论坛上,张永和教授以《手工艺的四个时态》为题,分享了他对建筑学中工艺问题的思考。他以近几年在同济大学开设的《建筑学前沿:(手)工艺》课程和绘画、电影、雕塑等艺术作品为例,讲述了在艺术中手与脑、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关系。结合近期完成的东钱湖专家工作室项目,他将手工制作在建筑学中反映出的特点概括为“空间的形式”“重力的传递”和“建造的痕迹”三点。
![](https://news.tongji.edu.cn/__local/1/AC/24/9EEA955E84DD07C2F281E869FE4_12C5A469_3038E.jpg?e=.jpg)
随后,王澍、常青、崔愷、张雷、李振宇、蔡永洁、刘家琨等与会专家依次表达了对张永和教授演讲内容的反思,并不时分享一些与张永和教授及同时代建筑学科发展有关的轶事。王澍认为,整个现代建筑运动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实验性,张永和作为一个坚定的人文****,直接把西方关于实验性的信息传达回国内,给当时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建筑界打了一剂强心针。常青就建筑教育的方向应该是“有教无类”还是“因材施教”,向张永和提出疑问。张永和结合在美国的教学经历,提出了建筑学可作为普及性通识教育的观点。刘家琨以轻松风趣的语言讲述了近年来与张永和的交往经历。
![](https://news.tongji.edu.cn/__local/1/F3/28/240C5800779AE542B1A6AA28F1D_5C278BE4_2C3A6.jpg?e=.jpg)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张永和对上世纪60年代之后每一个年代的中国当代建筑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希望张永和的建筑实践与教育可以影响到未来的建筑学人。
![](https://news.tongji.edu.cn/__local/5/1C/9B/AAAE5BD8967EA5ACC24641A84A9_12BEE1DD_4EE47.jpg?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