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对,我们又来了!”——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同济展台参观记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15


“对,我们又来了!”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同济展区,“防止交叉传染的绿色消毒剂--高浓度纳米气泡臭氧水”展台前,范蒙莉告诉记者。这项在武汉抗疫一线曾经秒杀新冠病毒的神器,只是我校“以科教济世”的一个缩影。据悉,今年我校组织了16个项目参展9月15日开幕的工博会。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红斌、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我校校长陈杰、副校长吴志强参观了同济展区。







“大交通”是最大亮点
公路上,一辆“白衣黄短裤”的商务车,尾巴上悬着一只长长的壁挂式“空调”,那不是空调,那是智能路面质量三维激光检测仪。“里面装着激光发生器和两台三维相机,车行处,它就记录下路上的裂缝、车辙、坑槽、拥包等破损病害。”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陆键“智能道路路面质量检测系统”项目时说,相较于传统的录像检测、二维检测,这套设备可同步采集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获得破损病害的灰度和深度信息,关键是它在路上走,对光照、阴影、油污等等都很淡定,数据采集不受丝毫影响。

“应用情况咋样?”
“对山西一个省检测就超过了15000公里。”工作人员很是自豪,此外还在浙江、上海高速公路应用,一辆车一日可检测500公里,拿到数据的维护人员就可以算出维修工程量,展开精准施工了。
还有杜豫川团队的“路面多维高频检测装备和智能养护技术及应用”、孙剑的“信号控制教学试验服务设备”、蔡博文的“基于工业大数据的深度学习智能视觉检测”,交通学院的项目个个都身怀绝技。“城市道路交叉口、环岛、高架转盘,往往都是堵在微小的点上,堵点虽小长路已瘫,可是红绿灯却还是按部就班、不紧不慢地调换。”刘启远介绍说,有了这套微观交通仿真系统,城市道路的信号灯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有了它,质检员就不再是人员密集型岗位了。”工作人员指着眼前黑战袍、带裙边、方方矮矮敦实的小平台上,站着或圆、或骨立、或平躺的同样黑魆魆的仪器,那绿茵茵圆鼓鼓荸荠大小的“壶盖”告诉我:这台机器很强悍。蔡博文介绍,这台智能视觉检测仪可广泛电子制造、汽车制造、交通运输、畜牧、医疗等领域,它忠于职守、不知疲倦,24小时工作。
汽车学院奉献了三个项目:郑俊生带来了“高比能锂离子电容器”,熊璐带来的是“线控电子液压制动系统”,杨志刚则将目光瞄准了“高空玻璃幕墙清洁无人机”。

“这种电容器好比‘海绵’,你踩刹车,它就会吸收能量;当你启动时,它吸蓄的能量就放出来了。”郑俊生介绍,有了它可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均可达到20%;用于电动汽车,可延长40%以上的电池寿命。
“线控电子液压制动系统(EHB)可以满足汽车未来在智能化、电动化发展中对制动系统提出的新的需求,在智能化背景下车辆给个信号它就可以实现主动刹车。在电动化背景下你踩了刹车它可以不输入制动力,由电机进行制动能量回收,节省的电池可为单车降低成本5000-8000元。”熊璐说,EHB就是让智能电动刹车代替传统机械刹车、让制动系统解耦是它两大特点。现在它已经在合众新能源、天美汽车、江淮汽车等广泛应用了,为中国的核心零部件行业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为以后的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传统学科参展项目个个抢眼
这次参展,同济传统理工学科当仁不让,带来了众多颜值高、性能强的产品。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刘儿兀的“通导一体”定位导航一体引擎,已经燃爆了多个大型展会、赛场,这次也来了;电信学院马小峰的“梧桐链”为金融打造了一个安全便捷的“家”,物理学院程茜的肿瘤诊断仪器不但看得清、看得准,还能做判断,医生凭借它就可药(术)到病除,患者因为它少受很多罪。

再说说那个“跨界”的无人机擦窗器。智能擦窗器多见,但是用无人机+擦窗器去完成高层楼宇的清洁工作不多见。交通学院贾青的这个发明原理是这样的:无人机将擦窗器含在“肚子”里,飞到指定位置;将“肚子”里的擦窗器缓缓推出、贴到窗户上,收起“夹子”再去拿第二只。
“现在上海市区280辆出租车变身城市空气质量的流动监测站”,这就是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谭洪卫教授团队开发的“时空高分辨率城市空气质量移动监测系统”。展台前,工作人员介绍,以城市出租车为载体、嵌入的空气环境传感模块实现了全天候运行、全街区覆盖,秒级高速响应的PM2.5、PM10监测,并可与气象、交通等实现跨领域数据融合,一张助力城市环境精细化管控的城市空气环境数据网正在形成。

展台上的“老面孔”
令人欣喜的是,在同济展区里,记者还发现了至少两件产品去年就来过。
“您看,这是我们展区的扫描图像。”博程电子的工作人员介绍,从远到近,点云颜色由紫、蓝到绿,其块状的大小、厚薄,就是它计算出来的。这套设备已经应用于内蒙古准大发电有限公司,效果出乎预料。原来,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先前露天作业挖、运煤,现在改成了室内作业,工人无法劳作于其中。于是,这套集扫描、分析、决策和工作于一体的设备就成了替代神器。“我们验收时,内蒙境内众多同行都来了。”张盖说。

“一年来,业绩情况增长如何?”记者问。
“我们十八九个人,同济科技园里创业,目前已经做成了十几个项目,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两千多万。”张盖说。
“今年又看到你们啦!咦,‘换马甲啦’?”记者打趣说。
“今年又来啦!产品高端啦!”范蒙莉指着这台“大音箱”说,这就是“高浓度纳米气泡臭氧水”喷洒器了:高大约一米、宽度大约50公分,黑漆酷帅,下部点缀着橘红的条条块块,亮闪闪“会说话”。范蒙莉说,项目组常年从事纳米气泡的应用技术开发,拥有一系列纳米气泡发生技术专利和产品。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爆发之后,项目组基于现有的纳米气泡气液混合技术,迅速组织了臭氧水系统的设计、组装和调试,成功研发出这套高浓度纳米气泡臭氧水设备,现已捐赠至高校联合实验室开展新冠病毒灭活实验。

“李攀副教授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新冠病毒消毒效果的一个项目,提供了我们研发纳米气泡臭氧水技术和装置,这套设备在P4实验室验证了纳米气泡臭氧水对于新冠病毒的秒杀作用。”范蒙莉重复道:“秒杀!”(文/程国政 图/周游 视频/宋宇星)


相关话题/纳米 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