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复旦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论坛暨计算机建系45周年纪念仪式举行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10


12月22日,复旦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论坛暨计算机建系45周年纪念仪式举行。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亚秋、中国工程院院士柴洪峰,以及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著名****和企业代表、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老领导、校友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近30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徐雷在致辞中回顾了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发展历程、学科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学科培养的优秀人才。他指出,复旦大学正在积极谋划推进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工科建设,期待计算机学院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向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前沿,提升科研原创能力,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所作为。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姜育刚汇报了复旦计算机学科发展历程以及学院在师资、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他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方向发展的情况。复旦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1982年发表了中国大陆第一篇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顶尖期刊IEEE TPAMI论文,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方面都取得了创新成果,发表顶级会议论文300余篇,被引用3万余次。据CSRankings统计,复旦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位居全球前列。在视频多表征表示与识别、数字图像智能重构、多任务语言表示学习、中文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做出重要学术贡献,在大型会场智能管理、高铁设施故障智能检测、多媒体智能化显示、企业环境智能交互与决策等方面获得较好应用。未来,团队将聚焦发展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在智能及应用、安全及友好、伦理及法治等方面持续推进。纪念仪式上播放了全国10所兄弟院校对计算机建系45周年的祝贺视频。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论坛”共安排七场特邀报告、两场圆桌讨论。南京大学教授周志华作题为《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人工智能和智能科学区别、培养什么样的人工智能人才,以及人工智能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等内容,分享了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强调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的紧密关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杨小康作题为《人工智能融合创新的浅见思考与实践》的报告,介绍了人工智能发展融合创新的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强调了人工智能的交叉培养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科融合的若干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的分享,介绍了学科融合在产学研融合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华为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田奇作题为《华为云AI技术创新及人才培养规划》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华为云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情况,人工智能大模型、自监督学习、与科学计算深度融合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在科学计算领域应用的典型案例,以及华为云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规划。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焦李成作题为《人工智能:从专业到交叉学科的探索》的报告,从背景挑战和培养体系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作为新学科门类,如何从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实现从专业到交叉学科的跨越,分享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教育理念、科学研究、创新实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浙江大学教授吴飞作题为《人工智能微专业推送AI+X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报告,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推动学科交叉、赋能学科范式变革的作用,重点介绍了浙江大学从教材到课程建设方面的情况、所建设的“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以及华东六校开设人工智能微专业的情况。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李厚强作题为《浅谈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报告,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申报研究生自设一级学科的情况,从人工智能专业设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建设思路与目标、建设内容和方案等方面,强调在差异化培养人才的同时做好学科交叉发展与产业升级创新。百度公司高级研究员马艳军作题为《飞桨开源深度平台助力科研和AI人才培养》的报告,详细介绍了百度公司源于产业实践的开源深度学习平台“飞桨”,及其框架、模型训练、推理引擎、模型库和平台生态等内容,同时分享了平台对人工智能研究在数据集、前沿学术研究、人才培养、配套教材与实践案例等方面的支撑。


随后,论坛举行两场圆桌讨论。第一场圆桌讨论围绕“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建设”主题进行,由复旦大学教授吴杰主持,邀请浙江大学教授吴飞、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李厚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洪日昌、南京大学教黎铭授参与讨论,围绕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建设,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与体系、数学基础培养,以及本研衔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二场圆桌讨论围绕“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主题进行,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延峰主持,邀请华为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田奇、北京大学教授彭宇新、东南大学教授耿新、同济大学教授何良华参与讨论,从学术界和工业界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的硕士生与博士生培养目标的定位与侧重,以及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分享了相关的特色培养经验等。
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拔尖人才,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需求,是复旦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职责与使命。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将以此次论坛交流为契机,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推进,向着双一流建设目标稳步迈进。
相关话题/学科 培养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科重塑与人才培养”2020年国际高峰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
    12月12日,“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科重塑与人才培养”2020年国际高峰论于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本届论坛以“在线会议+线下会场”联动的方式进行,来自国内外13所新闻传播院校的院长及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新的智能时代如何重塑、创新新闻传播的学科体系和促进人才培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
  • 公共卫生学院获批教育部、卫健委“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
    近日,教育部公布“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立项单位名单,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批立项。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对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今年7月,教育部、卫健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
  • 【365行动】这个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校人类学科,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打算这样做!
    编者按:7月1日,在复旦大学“红色基因永传承,百年奋斗再出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主题党日活动上,“赓续红色百年·365行动”正式启动。这一行动将覆盖46个二级党组织、939个支部和1.9万余名党员,计划每周一个院系接力开展“赓续红色百年”主题活动,每天展示一个支部主题党日,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
  • 复旦大学科研团队证实ctDNA甲基化筛查技术可实现血液中的肿瘤“信号”的“早发现”
    北京时间7月21日晚,《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发表了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和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科研团队的成果《血液无创检测可以比常规诊断提前四年发现癌症》(“Non-invasiveearlydetectionofcancerfouryearsbeforeconve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
  •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林伟教授团队构建辨识因果网络的新型算法
    因果关系是自然界现象之间最普遍和最基本的联系。在物理学、生命科学、地理学等各个自然科学领域乃至哲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发现内蕴的因果关系、因果网络可以反映系统演化的核心互作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因此,如何在基于大规模数据,并且在复杂系统精确模型缺失的前提下,准确地辨识系统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因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
  • 附属儿科医院疑难罕见病多学科联合诊疗“再升级”
    近几十年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医学进步,但我国目前儿科医疗资源紧缺及地区差异的现状依然存在,大量疑难罕见病在当地无法被认识、无法得到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经常辗转多地多次就医,不但对患儿的健康造成巨大影响,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经济负担。此类患儿越来越多受到医疗机构和社会关注。为了帮助这些疑难罕见病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
  • 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合作研究阐明肾癌细胞脂质代谢异常机制
    透明肾细胞癌(clearcellrenalcellcarcinoma,ccRCC)是肾癌中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肾癌总数的75%~80%,近年来我国年均死于ccRCC的患者超过2万,ccRCC已成为当前危害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ccRCC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肿瘤细胞中脂质的大量累积,尽管该特征在上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
  • 复旦大学多学科团队合作在纤维生物电子学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副教授孙雪梅,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洪波,航空航天系教授徐凡等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提出并发展得到一种可注射的纤维状生物传感器。这类新型纤维状生物传感器具有稳定的电化学性能、与组织相匹配的力学性能、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整合性,能够实现对体内多种化学物质进行长期、实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
  • 协作共赢,促进护理学科发展 2019中美护理论坛在上海举行
    9月27日,由复旦大学护理学院主办的“2019中美护理论坛”在上海开幕。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院长李峥,上海市护理学会理事长徐筱萍,美国护理科学院主席、纽约大学护理学院院长EileenSullivan-Marx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
  • “超学科视野中的当代艺术”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办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建院(系)90周年之际,由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办的“超学科视野中的当代艺术”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来自艺术学、传播学、文化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物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国内外著名专家****、知名艺术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