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培养方案

同济大学 /2013-01-26

培养方案
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已成为一门集产品设计、制造、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本学科以制造工艺和制造装备的基础理论为基础,与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电子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形成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管理科学、工业工程则支撑了自动化制造系统及先进制造模式的发展。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迅速发展,促成了先进制造技术的产生,并形成其明显的学科特色。当前,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振兴我国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增强制造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主要研究方向是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战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制造系统与自动化、高速、精密加工技术和精密测量与控制等。
  本学科近年来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内,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与工业企业提出的科技攻关需求,积极开展基础与应用课题研究。在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战略、网络化制造、现代集成制造及其单元技术、CAD/CAPP/CAM/PDM集成技术、柔性制造技术、面向设计与制造的知识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明显成绩,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在高速、精密加工技术方向,主要研究精密高效加工工艺及装备、机械加工运动和动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其工程应用,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的科研合作,在超高速切削技术、人造花岗岩工程材料、切削动力过程仿真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精密测量与控制方向紧密结合机械、电子、光学、检测与计算机等学科发展,重点开发研究新型传感器技术、精密测量技术,实现高精度圆柱检测,可达亚微米级精度。

2. 机械电子工程
  本专业是机电液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在高质量完成学生培养的前提下,科研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果。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所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实际,开展大量应用性课题研究,在大型构件液压同步提升技术,非开挖地下施工技术及装备研究,液压电梯研究,叉车和液压油抗磨性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并将研究成果成功用于多次国家重点工程,研究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有的研究成果已接近国际水平。研究所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学术优势和显著特点的研究方向。目前本学科发展趋势很好,除承担企业课题外,还承担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上海市科研计划研究课题,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课题来源。

3. 机械设计及理论
  全面提高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综合竞争能力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发展战略。应用新技术提升我国的产品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机械设计与理论是综合应用机械、电子、计算机、信息、自动化、管理技术进行机械产品的方案、传动、结构、操纵与控制系统创新设计的工科学科,重点研究与机械设计、机械系统试验、机械系统操纵控制相关的现代设计方法与理论。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适应高等学校、研究院所及工矿企业从事教学、科学研究、产品设计与开发、企业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展开,需要大量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和智能机械。我校机械设计与理论学科的特色是以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和智能机械为对象,以机械基础理论为依托,以机电液一体化为目标。在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开展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上取得了可喜成绩。

4. 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是一门非常独特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以系统科学与工程为学科主线,有机地串接机电技术和管理等学科,培养学生一种综合解决问题,化解部门或地域“瓶颈’与冲突,追求整体效应的能力。它是目前理工类院校中唯一一门以系统效率和效益为研究目标的工程技术。工业工程以系统科学为哲理,以运筹学等数学知识为定量分析基础,以现代最新信息技术为工具,对制造业、服务业等单位实际问题进行多方位系统的分析、优化与设计。工业工程专业的硕士生是培养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能深入掌握和灵活运用工业工程专业知识的高级综合性管理人才。
  工业工程专业在机械制造业、电子业、物流业、银行业、医疗行业及能源、资源供应或各种重大工程项目等多领域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德国等,其经济的发展与其工业工程的实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随着经济的腾飞,随着企业对整体效益、效率的追求,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呈现迅速上升趋势。工业工程在我国的发展和上升空间极为广阔。
  研究生的课程包含工业工程专业课程、经济与管理课程和机械制造设计等方面课程。物流规划与设计、高级人因工程、自动化生产系统与计算机集成制造、高级运筹学、高级管理信息系统、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研究、高级管理学、系统工程与系统仿真等学科是本专业的主干课。每个研究生有充分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培养方案。
  本专业成立以来,积极与海内外高等院校和工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已建立起以国内著名合资、外资企业为主的实习基地。专业建有人因工程试验室、物流与信息网络实验室、软件与系统仿真实验室。为学生、教师的学习、科研创造了良好条件。

5. 热能工程
  热能工程系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之一。主要从事燃烧及其污染控制技术、热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能源系统安全与控制、能源系统与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本学科自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多名优秀的毕业生。承担了大量的各级纵向课题和企业委托的横向开发项目,包括国家和省市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等。学科点不断加强与国外大型企业和研究结构的交流,如同丹麦、德国等大学和日本、法国等燃气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6. 工程热物理
  工程热物理是从事培养能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清洁燃烧技术、能源利用系统及设备的优化与仿真、动力工程及控制、空调工程等领域的工程设计、试验研究及技术管理人才的学科。此学科发展与我国的能源和动力事业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目前阶段,工程热物理的主要研究内容有:高效洁净燃烧技术、建筑热工技术、工程传热、半导体制冷及发电技术、空调系统优化及自动控制等。
  本学科紧跟国内外工程热物理的学术前沿,并密切联系我国经济建设实际,有坚实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基础,并已形成梯队。承担了大量的各级纵向课题和企业委托的横向开发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

7. 制冷及低温工程
  制冷及低温是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空间与星际旅行、科学研究以及人类日常生活等各种领域,而利用人工方法获得并保持所需温度的科学技术。这项技术不仅对于保证上述工作的进行至关重要,而且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创造特殊的人工环境与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都十分有益。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以工程热力学、传热传质学、流体力学为基础,并和计算传热学、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互相渗透,主要从事制冷、运输空调及冷藏链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
  制冷及低温学科内涵丰富,研究对象广泛,既与其他学科交叉,为其提供研究基础理论,又直接服务于生产技术领域,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开展独特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各级纵向课题和企业委托的横向开发项目,并正向节能、有效能源利用、空调、环境保护等领域开拓和发展横向联系。本学科与国外高校联系广泛,已和德国建立不同程度的人员、学术和信息交流的关系和渠道,本学科已有多名青年教师出国进行学术交流。

8. 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
  本专业于1951年建立,1979年被第一批授予建筑热工学科硕士点,后改为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有:空调技术中的热湿交换过程和节能技术,空气洁净技术与室内污染物通风控制,燃气供热与制冷。毕业后从事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相关话题/机械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