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老师介绍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9-27

南海古海洋研究第一人--记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古季风的海洋记录”日前通过了专家组的结题验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为该项目的首席主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誓言:“中国地球科学家没有能参与十九世纪‘进化论’和二十世纪‘板块学说’的提出,我们再也不能错过新世纪建立‘地球气候环境演变理论’的新机遇。”
海洋地质科学研究属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在汪品先院士看来,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国际水平,没有国内领先。因此在长期的治学生涯中,包括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他始终将目光瞄准国际前沿领域。汪品先教授深知,向深海挺进并要取得大的建树,没有国家的支持不行。为此,他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研究,一方面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希望引起国家的重视并给予足够的支持。正是在他和许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于1998年经国务院领导批准正式加入大洋钻探计划(ODP)。
1999年2月18日至4月12日,国际大洋钻探船“决心号”在南海实施ODP第184航次,时年63岁的汪品先教授为两位首席科学家之一。这是中国海的首次大洋钻探航次,也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184航次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孔17口,从水深2000米到3300米的海底钻入地层,最深的一口井深入海底以下850米,取得高质量的连续岩心共计5500米。
南海大洋钻探航次之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的支持下,汪品先领导的项目组完成了三十多个实验项目的六万多次分析,对所取得的深海钻孔剖面样品开展了全面研究。“东亚古季风的海洋记录”成果就是航次后研究的结晶。该项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和创新性的成果,一是建立了西太平洋区最佳深海地层剖面,第一次为亚太地区的环境演变获得了系统的高质量海洋纪录,并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2000多万年以来轨道尺度气候周期性的演变;二是揭示了热带过程在碳循环及气候周期演变中的作用,对预测未来气候演变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取得了东亚季风演变的深海纪录,首次在长时间尺度上实现了东亚季风历史的海陆对比;此外,还取得了南海演变的沉积证据,使人们对于南海现代格局的形成具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东亚古季风的海洋记录”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还收获了另外两个副产品,这也是令汪品先倍感欣慰的:一是在中国成功建立了一套针对深海沉积基础研究的方法,二是培养了一批从事深海研究的人才,初步建立了我国深海研究的队伍,为我国参加将于今年10月1日启动的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南海大洋钻探研究的主力,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学科组最近几年赢得了相当高的国际声誉。这一方面得益于汪品先本人的身体力行,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长期来致力于学术队伍建设,目前已经凝聚了一批像长江特聘教授翦智、郑洪波这样杰出的年轻科学家。事实上,汪品先对年轻人要求严格是出了名的。他要求周围的研究人员全心全意投入到基础研究中去,承接课题也必须是纵向的,不允许接受与纵向基础研究无关的横向课题。
目前在西太平洋深海研究领域,汪品先正带领着“国家队”在国际竞技场上争雄,但汪品先并未因此而满足,而是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以后的突破性研究将更多呈现出学科交叉的特征,包括海洋与陆地的结合,地学与生物学的结合等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汪品先以极大的热情邀请因黄土研究著名的刘东生院士加盟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使学科组在学科交叉研究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现在虽然个人的业务生涯里已经深感秋天的凉意,而我们的学科领域却正呈现着一派三春天气。”岁月不饶人,现年67岁的汪品先有时感到一丝无奈,但他对于学科的未来发展却始终充满信心。





简介:汪品先,1936年11月生,江苏常州人。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1981——1982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等校进行研究。1984年破格担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专业博士生导师,1986年起多次应邀赴澳洲国立大学等任访问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200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