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叶隽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12

姓名:
叶隽


性别:
?
出生年月:
?
通讯地址:
?
电子邮箱:
?
职称:
教授
?
个人简介:
叶隽:1973年7月生,安徽桐城人,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外文系(1991-199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1997—200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2000-2003年);1995-2003年,任职于教育部国际合作司、国家留学基金委;2003年至今,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北欧研究室。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等学术机构做研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北欧研究室副主任,从事德语文学、文化交流史和相关理论研究。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南京大学中德比较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理事、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主要论文:
[1] 《在“共和理想”与“权力欲望”之间——〈斐爱斯柯在热那亚的谋叛〉研究》,载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编:《思想史研究》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2]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爱情悲剧后的青春迷惘与制度捆绑》,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3] 《思之和合——论歌德思维模式之拓新》,载《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
[4] 《论强权博弈背景下的欧洲数字图书馆建设——兼论德法文化合作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战略目标》,载刘立群、连玉如主编:《德国欧盟 世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5] 《歌德〈铁手骑士葛兹〉所反映的阶层博弈与群体互动》,载《同济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6] 《论马君武对歌德的译介》,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7] 《歌德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意义:以冯至的〈歌德论述〉为中心》,载印芝虹等主编:《中德文化对话》第1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8] 《清华德文专业的早期发展及其学术史意义》,载《教育学报》2008年第6期
[9] 《李石曾的文化浪漫主义及其留法经历》,载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10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 《帝国的消解与现代的兴起——以安治泰、卫礼贤比较为中心》,载《德国研究》2008年第4期
[11] 《机构建制、学风流变与方法选择:现代中国语境里的德语文学研究》,载《北大德国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 《文化建国者的“精神支柱”——论宗白华的歌德观》,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3] 《文学之择与象征之技——论卡夫卡的思想史意义》,载《外国文学》2007年第5期
[14] 《创造的冷静与伟大的耐心——论席勒的“艺术家理想”》,载叶朗主编:《意象》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 《北大德文系1920年代前后的课程、图书与学术》,载陈平原主编《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16]《〈祝福〉中的“宗教潜对话”一个宗教人类学的文本解读》,载《思想战线》2007年第1期,第一作者
[17]《北大德文系早期的师生状况及其学术史意义》,载《教育学报》2007年第6期
[18] 《宗白华的留德经历及其对德国社会的体验》,载《德国研究》2006年第1期
[19] 《陈铨的民族文学观与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想渊源》,载《新文学》第5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20] 《德国视野里的“基督福音”与“中国心灵”——从花之安到卫礼贤》,载吴梓明、吴小新主编《基督与中国社会》(第2届国际青年****研讨会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2006年;又刊于《德国视野里的“基督福音”与“中国心灵”——从花之安到卫礼贤》,载《国际汉学》第15辑,大象出版社,2007年
[21] 《史家意识与异国对象——中国学术视野里的奥国文学之成立》,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2] 《行政官与演说家——〈蔡元培演讲集〉导言》,载《现代中国》第7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又刊于叶隽:《蔡元培:大学的意义》,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
[23] 《北大德国文学系的创立情况及其时代背景》,载《教育学报》2006年第5期
[24] 《作为并峙双峰的“席勒戏剧”与“莎剧世界”——兼论马克思的“席勒化”问题》,载周启超主编:《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25]《“诗的语言”与“史的气概”——论〈强盗〉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载《德国研究》2005年第2期
[26]《“时代悲剧”与“初思自由”——〈强盗〉中反映出的个体与国家》,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7]《冯至的“学院写作”及其对现代中国的意义》,载李喜所主编:《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28]《“英雄伤逝”与“民族统一”——〈华伦斯坦〉研究》,载《北大德国研究》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9]《论〈物理学家〉的问题意识与表述之难》,载《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第1期
[30]《论宗白华的文化建国理想》,载《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1]《马君武的致用大学理念与德国大学思想》,载田正平、周谷平、徐小洲主编:《教育交流与教育现代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主要西文论文、学术书评](选)
[1],in Wei Maoping & Wilhelm Kühlmann (hg.) : Deutsch-chinesische Literaturbeziehungen – Vortr?ge eines im Oktober 2003 an der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bgehaltenen bilateralen Symposium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S.300-323.
[2], in Jean-Marie Valentin(Hg.) : Akten des XI.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enkongresses Paris 2005 ? Germanist im Konflikt der Kulturen ?. Band 9. Bern: Peter Lang, 2007. S.261-270.扩展版见, in Zhang Yushu(Hg.):Literaturstra?e. Band 8. Wuerzburg: Verlag Koenigshausen & Neumann GmbH., 2007. S.257-268.
[3] , in Golz, Jochen & Hsia, Adrian(Hg.): Orient und Okzident – Zur Faustrezeption in nicht-christlichen Kulturen. Koeln, Weimar & Wien: Boehlau Verlag, 2008. S.233-248.
[4]. In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Volume 3 Number 2 December 2009. pp.213-224.
[主要学术书评、文章](选)
[1]《西方古典学研究的认知史意义》,载《哲学门》第1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中德文学关系的符号学解读及其理论自洽问题》,载《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第3期第148-151页。
[3]《德国古典时代的戏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意义》,载《文化纵横》2009年04月号第113-117页。
[4]《回到中西平等对话的原点?——兼论文化关系研究的“学术范式”问题》,载《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2期第68-75页。
[5]《作为现代大学精神尺度的“哲学之士”》,载《读书》2009年第7期第90-94页。
[6]《在理论维度与历史语境之间——读< 现代市民史诗——十九世纪德语小说研究>》,载《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0期第75-79页。
[7]《蔡校长的教育伦理意识》,载《读书》2009年第10期第164-168页。
[8]《开启中国现代学术的理论思维时代》,载《博览群书》2009年第10期第38-42页。
[9]《德国精神的现代之光——卫礼贤与史怀泽》,载《书屋》2009年第12期第29-31页。
[10]《大风歌罢煮青梅——德法之争的学术史与思想史意义》,载《博览群书》2008年第2期。
[11]《研究范式的意义与限度》,载印芝虹等主编:《中德文化对话》第1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日内瓦学派”研究的学术史意义》,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4期
[13]《从“编写”到“撰作”——兼论文学史的“史家意识”问题》,载《博览群书》2008年第8期第35-39页
[14]《步入“国际汉学”时代与“跨文化汉学”的建构——兼论学刊的中国气魄》,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8期
[15]《以精神底气审视制度问题》,载《读书》2008年第10期
[16]《女性视角之局限抑或新人创作之瓶颈——〈珍奇的物质〉及其他》,载《译林》2008年第5期
[17]《“古典图镜”:席勒、歌德的魏玛岁月》,载《文景》2007年第2期。
[18]《接受的困惑与问题的呈现——读“歌德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945年以来的德国接受史”》,载《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4期。
[19]《德国排行榜单与现代大学理念的失落》,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0]《留英学人的思想史意义及其功用追问》,载《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6期。
[21]《一船明月一帆风——作为开风气人的李石曾》,载《书屋》2007年第8期。
[一般报刊文章、书评](选)
[1]《< 玛丽亚·斯图亚特〉:席勒与审美教育论》,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2月4日
《行云飞去明星稀》,载《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8月25日
[2]《“东学西术”,此之谓乎?》,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2月4日
[3]《中国的歌德译介与研究现状综述》,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2月18日
[4]《一代英雄谁范公?》,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3月4日
[5]《胸怀“救国经世”大志的陈寅恪》,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3月12日
[6]《在魔性与神性之间的浮士德精神》,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4月1日
[7]《当年驱车同奔西——冯至与吴宓的交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2日
[8]《“德国学”建立的若干原则问题》,载《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4月14日
[9]《期待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多元互动》,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4月15日
[10]《基础性工作的学术史意义——评< 歌德汉译与研究总目(1878-2008)〉》,载《文汇读书周报》2009年4月24日
[11]《由德国资源反观唐诗气象——以李长之、冯至为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30日
[12]《“双星东耀百年间”——歌德、席勒对于现代中国的意义》,载《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5月19日
[13]《留德一代的德国学术史观》,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7月15日
[14]《德国学术模式启迪下的常规学人道路——念季羡林先生》,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8月5日
[15]《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杨丙辰、宗白华与季羡林、李长之师生情》,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3日[2]

编著(译著):
专著有《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异文化博弈——中国现代留欧学人与西学东渐》、《主体的迁变——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另一种西学——中国现代留德学人及其对德国文化的接受》、《现代学术视野中的留德学人》、《史诗气象与自由彷徨——席勒戏剧的思想史意义》、《歌德思想之形成——经典文本体现的古典和谐》等;学术随笔集有《大学的精神尺度》、《时代的精神忧患——德语文学评论集》、《中德文化关系评论集》等;编撰有《蔡元培:大学的意义》等;合译有《教育与未来》、《法意哲学家圆桌》、《创新性思维》等。


相关话题/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黄昌勇
    姓名:黄昌勇性别:?出生年月:?通讯地址:?电子邮箱:?职称:兼职教授?组织机构职务:人文学院理事会成员?个人简介:黄昌勇,男,1966年12月生,河南潢川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创意学院院长、大都市文化观测研究中心(MCAC)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理论:文化创意与艺术管理研究);兼任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2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聂圣哲
    姓名:聂圣哲性别:?出生年月:?通讯地址:?电子邮箱:?职称:兼职教授?组织机构职务:人文学院理事会副理事长人文学院理事会成员?个人简介:聂圣哲,笔名:聂造,聂达甲,谢熹等。男,1965年生于徽州休宁,1981年考入四川大学化学系,1985年毕业,同年考取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并放弃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2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冯俊
    姓名:冯俊性别:男出生年月:?通讯地址:?电子邮箱:?职称:兼职教授?研究所职务:??组织机构职务:人文学院理事会副理事长人文学院理事会成员?个人简介:冯俊,男,1958年1月生,湖北省英山县人。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上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2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曾毅
    姓名:曾毅性别:?出生年月:?通讯地址:?电子邮箱:?职称:兼职教授?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2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曾建平
    姓名:曾建平性别:男出生年月:?通讯地址:?电子邮箱:?职称:兼职教授?个人简介:曾建平党委委员,副校长,1967年生,江西新干人,中共党员,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7月参加工作,2002年6月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2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林安梧
    姓名:林安梧性别:男出生年月:?通讯地址:?电子邮箱:?职称:兼职教授?研究所职务:中国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长?个人简介:林安梧,一九五七年生,台灣省台中縣人。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系畢業,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台灣大學第一位哲學博士,美國傅爾布萊德(Furbrighter)訪美學人、威斯康辛大學歷史系(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2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林子淳
    姓名:林子淳性别:?出生年月:?通讯地址:?电子邮箱:?职称:兼职教授?个人简介:林子淳(JasonLAMTszShun),香港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出版部主任兼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学荣誉工程学士(B.Eng.(Hon))及神(道)学硕士(M.Div.)、中国神学研究院基督教研究文凭(Dip.C.S.)、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2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孙长初
    姓名:孙长初性别:男出生年月:?通讯地址:?电子邮箱:?职称:教授?研究所职务:艺术与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组织机构职务:文化产业系主任三级机构文化产业系?个人简介:孙长初,男,1962年7月出生,浙江省慈溪市人,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历史系文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2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国伟
    姓名:王国伟性别:男出生年月:?通讯地址:?电子邮箱:?职称:教授?研究所职务:媒体产业研究所所长?组织机构职务:教授委员会成员?个人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出版人、同济大学媒体产业研究所所长。现任教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研究领域(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媒体产业管理研究、媒体与视觉传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2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张闳(张宏)
    姓名:张闳(张宏)性别:男出生年月:?通讯地址:?电子邮箱:05201@tongji.edu.cn职称:教授?研究所职务:鲁迅研究中心主任?组织机构职务:教授委员会成员?个人简介:张闳(张宏),男,1962年生,江西人。文学博士。曾为医生,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先后获文艺学硕士学位和文学博士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