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赞美你,后勤人!_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免费考研网/2018-05-05

金桂飘香,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欣闻学校从这个学期开始,将为全体教职员工提供免费工作餐,曾身为学校后勤工作一份子的我,当前虽不在上海,但也从心中为此举遥相叫好!六十年代初,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我在上戏就学、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又回到学校工作。如今在上戏退休已有十四年余。可时时想起这些经历,总是思绪万千、激动不已。

我们表演系60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一届三个班共有90名学生同时入学,再加上当时学校首届表演系藏族班毕业后因各种原因尚未离校,学校后勤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作为一所体量较小的“微型”高校,要在有限的条件下既保证办学质量,又要为师生们把服务工作做到位,学校后勤教职工真可谓是动足了脑筋。

难以忘记,当时社会物资极为贫乏,为了让学生吃饱,学院党政领导忍痛割爱,不得不下决心将学生们喜爱的足球场(现上戏实验剧院所在地)改为菜地,并发动学生种菜以实现自给自足,补充食物的不足。

难以忘记,后勤领导于行同志带领炊事员们去兄弟院校“取经”,想方设法改进煮饭的工艺——用“先蒸后煮两次成型”的方法来提高出饭率。

难以忘记,当时我们下乡去崇明挖土开河,每天要完成人均挖土运泥1.5立方米的指标,肚子吃不饱怎么办?随我们一起去的高教农场老炊事员李才元师傅(前几年已故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在玉米面里加上了山芋泥,做成了南方人也能吃、爱吃的山芋玉米窝窝头,不但让我们吃饱,还让我们吃好。

更忘不了的是,炊事员起早摸黑,尽量加足定量配给的蔬菜,早早煮好“烂糊面”,让其充分涨足,用二两、三两(十六两制)饭票竟可以盛满一大碗,这让我们这些囊中羞涩、腹中空空的“毛头”们大呼满足,连声叫好!价廉、味美、实在的烂糊面,竟成为当时每天最受欢迎的“招牌主食”。可见,当年后勤部门,从领导到炊事员,都像母亲一样仔细喂养着自己的饥儿,煞费苦心,只为让我们少挨饿。因此在那几年困难岁月里,没有一位同学因为挨饿或者营养不良致病辍学的,这离不开后勤部门的关爱,也是他们在困境之下为学院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这种优良作风是有传统的。我记得师兄糜曾曾对我说,学校多位老师提及,熊佛西老院长十分尊重后勤职工,逢年过节都要邀请老花匠到他家吃年夜饭。当年的前文化部刘崇德先生更是把艺术院校的后勤比作一辆四轮汽车缺一不可的一部分——党政、教学、科研、后勤,四位一体构成了艺术教育的四轮汽车。这都是对我们后勤部门的认可。前年在纪念抗战70周年胜利暨全校教师节大会上,学院领导又把后勤部门职工请上了台,原总务处长于行同志,原总务科长邢健同志的登台领奖不仅代表了后勤部门的荣誉,也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对后勤干部职工的尊重和表扬。

如今学院餐厅几经改造,早已告别了毛竹芦苇棚、演出科制景工场等简棚旧舍,敞亮整洁舒适的餐厅,丰富多样、新鲜可口的饭菜,中秋节的鲜肉月饼,到今天的教师工作餐……日新月异的发展令人不禁动容。走在现代化的校园中,想起过去艰苦奋斗的光辉岁月,想起历年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精神和动人事迹,想起学院里一批批为学校发展呕心沥血的老教师、老同志们——那几位教授过我们、手把手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陈茂林、张振民、江文逑、贾幻真、贾方、张希真、任小莲、刘志芬……以及作古的邱世穗、王家驹、朱铭仙、方传芸等,我更加坚定地相信,上戏后勤精神将继续发扬光大,并将融入上戏的“家园精神”,将细致周到的服务延续并继续关爱一代代的“上戏人”!



相关话题/工作 表演 汽车 科研 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