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电视艺术学

上海戏剧学院 /2013-05-05


电视艺术学

2012年9月28日

(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笔画顺序)
方 方 女,教授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上海市重大文化活动咨询评估专家,上海珍贵影像遗产咨询专家。上海市精品课程《纪录片创作》负责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学术带头人,国家级《广播电视编导特色专业》负责人之一,毕业于戏剧学院戏文系硕士。
著有个人专著《中国纪录片发展史》,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媒体研究前沿报告》、《演出市场研究》等著作多部,发表论文《中国早期电影的品牌战略研究》、《新型电视节目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发现》等。曾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文化部科教司课题、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创作电视连续剧《迷路》、《丁香》、《离婚指南》、《哈雷哈雷》等,参与策划电视栏目《东方直播室》《心理访谈》《真情实录》《纪录片编辑室》等。多次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媒体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邀请,出席世界媒体大会并发言;2006年受欧洲媒体联盟(EPRA)邀请,在欧洲媒体高端会议科隆媒体峰会作主题演讲。曾获国际加拿大研究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等多项奖项。
招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厉震林 男,教授
1965年生,文学(戏剧学)博士,博士后。2004年获得教授任职资格。上海市曙光学者。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影视戏剧学会副会长。曾任上海市宝山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上海黄河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特别助理。
  出版个人著作九部,主编出版著作十二部,发表论文一百八十余篇,独立承担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上海社科基金等9项科研项目,主持承担完成4项科研项目,拍摄四十六集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开漳圣王陈元光》等,出版《童年方舟——厉震林剧作选》。影视作品和论文曾经四次荣获“金鹰奖”、九次荣获中国戏剧文学奖,另外曾获 “田汉奖”、“王国维奖”、“曹禺奖”、全国戏剧文化奖、上海市优秀文艺人才奖等三十余项奖项。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影视、广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高校传媒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年鉴》编辑委员会委员。
招生方向:电影文化研究、广播电视编导
 
吴保和 男,教授
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上海戏剧学院硕士、上海戏剧学院博士。著有《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电视纪录片制作》、《电视文艺节目策划与创作》、《当代世界纪录片:概观与读解》和《中国电视剧史教程》等著作多部;发表论文《中国戏剧中的“少女牺牲”原型》、《90年代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形态》、《“戏说”电视剧辨析》、《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等,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全文转载;曾承担上海市教委科研课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全文转载;曾承担上海市教委科研课题《中国文化符号新体系建设与传播》等科研项目;参与编剧话剧《山祭》、《月祭》,编剧电视连续剧《打官司找我们》、《悲情年代》,拍摄记录片《热血铸金盾》、《我们的家园》,策划电视栏目《东方110》、《ok上海》等。曾受邀参加澳大利亚“国际青年戏剧家戏剧节”、意大利“帕多瓦电影节”等并作学术报告。教学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作品获“星光奖”、“金盾奖”、亚广联最佳电视剧奖等。
招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宋怀强 男,教授
中国优秀小说演播家、歌唱家、传播学者; 32年来为中国电影、广播、电视、舞台奉献了2000场次演出和500多部作品;获得中国电影、广播、电视15项艺术大奖和30多项省市级奖项;曾在15年跨度里,三度蝉联中国广播剧最佳男演员、国际广播艺术节“金编钟”奖、“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华表奖。大型文献剧《弘一法师》多媒体音乐剧《弘一法师》饰演弘一法师;音乐诗剧《鉴真东渡》饰演鉴真。
现任上海戏剧学院主持艺术系主任;从教28年主授艺术嗓音和语言,培养了一批著名演员和著名主持人,获上海艺术人才培养优秀教师奖。在学术领域担任国际嗓音协会副主席(嗓音科学、嗓音医学、嗓音艺术);国家新闻总署出版《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格式词典》主编;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上海教育高地计算机嗓音语音实验室负责人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广学会顾问;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学会理事;上海文广集团传媒人奖评委;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聘请为SMG播音主持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艺术节广播音乐节目评委。
招收方向:主持人
 
姚扣根 男,教授
师从钱谷融先生,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戏剧学院电视学院教授。
主要授课有《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理论与技巧》、《电视剧写作》等。
专著有《电视剧创作手册》、《电视剧写作概论》、《电视剧名段解读》、《读剧如坐春风》等,编著有《名家谈创意》、《中国艺术十六讲》、《外国艺术十六讲》等。其中《电视剧写作概论》被教育部列入“十一五”国家级教材。
创作广播剧、电视剧多部,有《天梦》、《家在上海》、《相约在春天》、《银楼》等,多次获“飞天奖”。
招收方向:戏剧影视创作
 
赵韫颖 女,高级编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共创作发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电影、电视剧、散文等作品近200万字。作品曾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第七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东北三省金虎奖、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等奖项。所创作的电视剧《咱爸咱妈》、《代理妈妈》、《春长秋也长》、《老娘泪》等均由中央电视台播出。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念中国电视剧艺术诞生五十周年全国优秀编剧称号、上海市文艺家称号。
 招收方向:戏剧影视创作
 
方 虹 男,副教授
个人创作:自1984年至今,独立导演了《金色少年》、《星星曲》(兼编剧)、《飞翔的秘密》、《风雨行》、《苦爱》、《爱之结》等近100部集电视电影/电视连续剧;编剧(联合)了电影故事片《狐裘迷案》(上海电影制片厂1989年摄制)
主要科研项目:上海市教委“教育高地”项目之“制作系列课程”项目负责人;上海市重点课程《电视导演理论与技巧》项目负责人、主讲教师。文字出版:《电视导演学教程》(上海戏剧学院重点教材,即将出版);1995年至今,发表了超过15万字的论文、教材等学术性文字。担任评委:第1、2届华语大学生影视作品展评委; “第6届台北电影节·国际学生影展”国际评审,并发表专题演讲。
指导创作:自1999年至今,指导了大量学生DV短片作品,其中先后有10多部,分别获釜山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最佳短片大奖、夏威夷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最佳短片大奖、第17届德国德累斯顿国际电影节入围等。
招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王伯男 男,副教授
上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曾先后就读和进修于上海戏剧学院与北京电影学院。专攻戏剧影视编导理论与技巧。长期从事戏剧影视编导与写作教学。曾在国内人文及社科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特色项目——上海戏剧博物馆(一期)的规划与建设;申报完成了上海市教委重点科研创新项目《东北小品与南方滑稽戏的喜剧地域化对比研究》。
其创作的史诗话剧《共和国不会忘记》、电影剧本《下辈子还做母子》、电视连续剧《亚伯利亚流亡记》等,都曾在社会上引起过很大反响。作品先后获亚洲广播电视奖、中国电视飞天奖、文化部艺术创新奖、上海文学艺术奖、宝钢高雅艺术奖等。
独立出版或主持编著学术专著:《粉墨中国——传统戏剧的本体史述》、《中国艺术十六讲》(中国电影部分)、《编剧是怎样写作的》(两卷)、《从文学到舞台与镜像的路径》;剧作选《共和国不会忘记》等。
招收方向:戏剧影视创作
 
魏东晓 男,副教授
199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2002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曾经担任院长业务秘书两年,并任教于戏剧文学系至今,担任主干课程《戏剧创作》教师,曾经主持该课程各阶段教学,并于近年开设《剧作策划与管理》课程。完成科研项目《电视剧作策划与管理》。编写多部电视单本剧、连续剧,如《最后一枪》(上下集)、《爱情契约》(8集)、《恋爱季节》(20集)、《野生动物园历险记》(10集)、《玩具之家》(50集)、《卡通野战排》(50集)、《老师要结婚》(上下集)等,以及广播剧《刑警803·蜘蛛人》(3集),担任如《从头开始》、《造星公司》等电视情景剧文学统筹。曾经为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策划撰写数十辑电视、广播栏目,执笔“上海禁毒教育展览馆”脚本,以及策划、写作各种广告、专题片等相关文案,发表若干戏剧、影视评论文章等。2008年策划主创新媒体舞蹈诗《文明图腾》及情景展览剧《岁月1978》,前者获当年上海科技艺术创新奖一等奖。
招收方向:戏剧影视创作

相关话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