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和“211工程”、“985工程”的首批建设高校。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并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稳步迈进。
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各类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如江泽民、陆定一、丁关根、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徐光宪、张光斗、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蔡锷、邹韬奋、陈敏章、王振义、陈竺等。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在18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有3位来自交大。交大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等,都凝聚着交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年轻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6个,覆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覆盖全部13个学科门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9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实验室(筹),8个国家重点(级)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7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文化部文化产业研究基地,4个上海市理论创新基地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作室,3个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中国家重点学科分布情况如下:
序号
|
一级学科名称
|
二级学科名称
|
学院名称
|
1
|
力学※
|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
2
|
固体力学
|
||
3
|
流体力学
|
||
4
|
工程力学
|
||
5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
|
6
|
轮机工程
|
||
7
|
水声工程
|
||
8
|
机械工程※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械与动力
工程学院
|
9
|
机械电子工程
|
||
10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
11
|
车辆工程
|
||
12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工程热物理
|
|
13
|
热能工程
|
||
14
|
动力机械及工程
|
||
15
|
流体机械及工程
|
||
16
|
制冷及低温工程
|
||
17
|
化工过程机械
|
||
18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材料科学与
工程学院
|
19
|
材料学
|
||
20
|
材料加工工程
|
||
2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22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
23
|
系统工程
|
||
24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
25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
26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
27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
28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
29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
3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
31
|
生物医学工程※
|
/
|
生命科学技术
学院
|
32
|
生物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
33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
安泰经济与
管理学院
|
34
|
物理学
|
凝聚态物理
|
理学院物理系
|
35
|
光学
|
||
36
|
生物学
|
遗传学
|
医学院
|
37
|
基础医学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
38
|
临床医学
|
儿科学
|
|
39
|
外科学(整形、骨外)
|
||
40
|
内科学(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传染病、肾病、风湿病))
|
||
41
|
口腔医学
|
口腔临床医学
|
拥有“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巨型重载操作装备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解剖分析系统”、“无缆水下机器人”、“深潜救生艇”、“潜艇噪声振动控制设计及其应用”、“阻燃镁合金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纳微尺度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原位复合自生增强Ti基复合材料、Mg-Li基复合材料研究”、“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备技术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及自组装”、“全氟离子膜关键技术研究”、“A-I型短指症致病基因的研究”、“DNA大分子上的一种新的硫修饰”、“组织工程学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研究”、“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变化的分子机理研究”、“白血病、红细胞和血小板等血液系统相关疾病研究”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2011年,我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项,其中第一申报单位6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二。
上海交通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办学传统,奋发图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内外所瞩目。这所英才辈出的百年学府正乘风扬帆,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为使命,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向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