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缝隙增强拉曼探针 (GERTs) 用于术中前哨淋巴结 (SLN) 示踪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叶坚教授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乳腺外科陆劲松课题组合作在 Advanced Science 发表了题为“Raman nanotags-guided intraoperative sentinel lymph nodes precise location with minimal invasion”的研究工作。该工作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常规小鼠动物模型淋巴系统和人体存在的差异较大,采用新西兰兔作为模型进行实验。新西兰兔的区域淋巴系统和人更为接近,而在兔腋窝处也存在多枚淋巴结的情况,这很好的模拟了人实际手术过程中二站淋巴结被误判的情景。
GERTs探针结合便携式拉曼光谱仪能实现术中前哨淋巴结的10 分钟内快速准确定位。同时,因为GERTs探针合适的粒径大小,短时间内不会进一步引流至二站淋巴结,为外科医生提供了至少4小时的手术时间窗口进行前哨淋巴结和二站淋巴结的区分以及手术,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过多淋巴结摘除,进一步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而临床上最常用的前哨淋巴结示踪剂如亚甲基蓝和吲哚菁绿,由于都是小分子染料,在皮下注射后25分钟之内即引流至二站淋巴结,使得手术过程中前哨和二站淋巴结的区分存在困难。

人和兔的区域淋巴结
基于GERTs超高的灵敏度和信噪比,可进一步实现术前经皮定位前哨淋巴结,使得前哨淋巴结的微创切除手术成为可能,相较于传统的示踪剂引导的前哨淋巴结定位术,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手术创口。同时,根据FDA以及ISO等相关标准,对GERTs的生物安全性进行了全面评估,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这为GERTs探针的临床转化奠定了基础。

GERTs引导的前哨淋巴结示踪及微创手术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邓斌格博士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乳腺外科主治医师王耀辉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殷文瑾、主任医师陆劲松、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叶坚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协同创新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临床科研创新培育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1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