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硕士课程内容介绍《低温热力学与传热》

上海交通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2-12-28


《低温热力学与传热》

课程代码F0205A7学分/学时2.0/36开课时间
课程名称低温热力学与传热
开课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林文胜
面向专业
预修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低温技术
课程讨论时数0 (小时)课程实验数0 (小时)
课程内容简介

低温技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低温技术是以热力学和传热学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低温技术的发展又开拓了热力学和传热学的低温领域,不断丰富了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内涵。本课程在本科低温技术课程的基础上,拓展研究生在低温热力学及热力过程和低温传热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It has taken more than 100 years for cryogenic technology to mature. Cryogenic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tilized in national economy, in national defense an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ryogenic technology is original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rmodynamics and heat transf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velopment of cryogenic technology has expanded a new area for thermodynamics and heat transfer at cryogenic temperature, thus enriched the contents of thermodynamics and heat transfer. On the based of previous course of cryogenic technology, this course will expand the knowledge and skill of graduate students about cryogenic thermodynamics and thermal processes as well as cryogenic heat transfer.

教学大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国内外低温热力过程与低温传热技术的特点、先进的低温技术、低温下特异有趣的现象和低温系统的研制手段,激发从事研究工作的兴趣与研究的能力。本课程主要授课内容如下:第一章 绪论(2学时)1)低温技术发展简史;2)低温技术的应用领域;3)应用实例:α磁谱仪(AMS)和液化天然气(LNG)工业。第二章 低温工质与材料的性质(4学时)1)低温工质的种类和基本性质;2)低温流体的热物理性质;3)氢的性质;4)氦的性质;5)工程材料的低温性能。第三章 低温热力学 (4学时)1)变质量系统热力学;2)用于低温制冷机的热力循环;3)吸附制冷原理;4)磁制冷原理;5)气体动力论。第四章 低温传热学 (4学时)1)导热;2)辐射换热;3)非流动沸腾换热;4)专题:与LNG安全相关的传热问题。第五章 低温流体流动 (4学时)1)低温流动换热;2)低温两相流;3)低温换热器简介;4)沸腾及冷凝强化传热。第六章 现代大型低温系统 (4学时)1)现代大型空分装置;2)液化天然气技术。第七章 新型低温制冷系统 (4学时)1)斯特林循环制冷机;2)吉福特-麦克马洪(G-M)制冷机;3)脉管制冷机;4)其它新型低温制冷系统。第八章 低温储运技术 (4学时)1)低温绝热技术;2)低温容器;3)低温液体输送;4)液化天然气(LNG)储运设备;5)低温容器设计方法。第九章 氦低温学 (4学时)1)氦制冷技术;2)超流动性;3)超流氦传热;4)超临界氦传热。另有2学时作为辅导答疑课。

课程进度计划

(无)

课程考核要求

考试采用开卷笔试方式进行。要求:了解低温工质的特性,尤其是氢、氦在低温下的独特性质;了解材料性能在低温下的变化特点,包括超导转化。了解低温热力循环的特征;了解气体动力论基本原理。了解低温下导热(包括稀薄气体导热)、辐射换热和非流动沸腾换热的机理及特点。了解以内压缩、规整填料塔和全精馏制氩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大型空分流程;了解级联式、混合制冷剂循环和膨胀机循环液化天然气流程。了解斯特林制冷机、G-M制冷机、脉管制冷机等新型低温制冷系统的发展现状。了解低温绝热的原理、低温绝热的五种主要方式、低温储运设备的主要类型和技术特征。了解有关超流氦形成的理论以及超流氦和超临界氦的传热特性;了解氦作为制冷剂的优点及氦制冷系统。

参 考 文 献
  • [1]张祉祐. 低温技术热力学.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2]郭方中. 低温传热学.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3]陈国邦,张鹏. 低温绝热与传热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陈国邦等. 新型低温技术.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5]陈国邦等. 最新低温制冷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6]顾安忠等. 液化天然气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徐烈等. 低温绝热与贮运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8]张鹏,黄永华,陈国邦. 氦-4和氦-3及其应用.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9]D. S. 贝茨著,金铎等译. 极低温(mK)技术概论.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10]Weisend J G. Handbook of Cryogenic Engineering. Philadelphia: Taylor & Francis, 1998[11]Barron R F. Cryogenic Heat Transfer. Philadelphia: Taylor & Francis, 1999[12]Filina N N, Weisend J G. Cryogenic Two-Phase Flow: Applications to Large-Scale System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13]Van S, Steven W. Helium Cryogenics.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6
相关话题/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