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部分助学金简介
刘仁训奖助学金
设奖人(单位):美国刘仁训校友
奖项介绍:
刘仁训奖助学金主要用于资助经济困难的的研究生,资助11人,每人每年2500元。
设奖人(单位)简介:
刘仁训校友,1947-1962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BP励学金
设奖人(单位):碧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奖项介绍
BP励学金主要用于奖励来自贫困地区而品学兼优的全日制学生。针对能源与动力学科、化学化工学科和经济与管理学科,本科生8人、硕士生6人、博士生6人,资助奖励金额从7000元-12500元不等。
设奖人(单位)简介:
碧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之一,BP在中国的业务拓展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BP积极参与中国经济建设,迄今为止,BP在华投资已超过45亿美元,是在华投资额领先的外资企业之一。致力于在中国的长期发展,并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做出贡献。
校友爱心助学金
设奖人(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
奖项介绍:
为资助经济困难的交大学生,鼓励他们勤奋学习,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争取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优秀人才,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发起 “思源校友年度捐赠”活动,募集广大校友的爱心捐赠,设立了“上海交通大学思源(校友爱心)助学金”,同时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传承“饮水思源”的光荣传统,在今后有条件的时候,热心参与年度捐赠,回报母校、回馈社会。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每年资助60人,人均资助额5000元。
伍威权奖助学金
设奖人(单位):香港伍威权慈善基金
奖项介绍:
伍威权奖助学金由已故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伍舜德博士之子伍威权先生捐赠设立。共分两类:甲类:伍威权博士生奖助学金
主要用于奖励学业成绩优秀,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全日制博士生,评选30名,每人奖励金额为人民币5000元。申请人须提交伍威权博士生奖助学金证明科研水平、综合实力的相关材料。
乙类:伍威权助学金
主要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完成学业,评选30名,每人资助金额人民币5000元。申请人须提交成绩单。
设奖人(单位)简介:
伍威权先生(1949-2009)祖籍台山四九镇,任香港美心食品有限公司业务会主席。已故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美心食品有限公司名誉主席及创办人之一,陆海通有限公司董事兼经理伍舜德博士(1912-2003)之子。2002年,伍舜德先生慷慨捐资港币500万元,在我校徐汇校区建造专家楼。伍威权先生在父亲的影响下,同时捐赠港币200万元,设立“伍威权奖助学金”项目。为支持我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及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伍威权先生决定再次捐资,设立奖项。
“黄振”“刘聘三、张玲香”博士助学基金
设奖人(单位):刘有明学嫂及其子女
奖项介绍:
“黄振”“刘聘三、张玲香”博士助学基金自2012年期设立,目的是对确有所需的2名上海交通大学在校博士生进行财政资助,以满足其每年必需的教育费用,并连续跟踪资助三年。每人每年1500美元。
受助学生义务:
受助学生在资助结束后,需向资助人就未来的展望汇报一次。
张明为全额奖助学金
设奖人(单位):张明为慈善基金会
奖项介绍:
张明为全额奖助学金资助对象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全日制在校就读学生。重点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尤其是本人患重大疾病或其家庭遭受重大变故者。每年资助100人,人均5000元,本科生四年跟踪资助,硕士研究生二年跟踪资助。
设奖人(单位)简介:
张明为先生出生于1911年,祖籍宁波,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举家从上海迁往海外生活,他辗转在巴西、日本、美国奋斗多年,在商业上获得成功,但始终心怀着祖国。1999年带着思乡之情重返家乡,他叶落归根回沪定居,出资设立“张明为慈善基金会”,12年来,他所设立的“张明为励志助学金”在上海、江苏芜湖、浙江镇海、湖南邵阳、益阳地区已累积资助了7000名中学生。并首先在我校设立了张明为奖助学金,帮助交大贫困学子度过了经济最艰难的时光。在百岁寿辰之际,他再次捐赠壹仟万元等值美元设立张明为全额奖助学金。
勤俭助学金
设奖人(单位):杨臣勋勤俭基金
奖项介绍:
“勤俭助学金”是上海交通大学1941届校友杨臣勋学长和竹漪青学嫂夫妇省钱捐赠设立的助学金,目的是帮助品学兼优而家庭贫困的学子完成学业,鼓励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依照约定,现有杨忠和先生代表捐资人与我校共同管理。
本科6500/年,跟踪资助四年;研究生5000/年,跟踪资助二年
设奖人(单位)简介:
杨臣勋先生,194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系。他在抗战爆发时入学,在日寇攻占上海时毕业。经历文革的困难,杨学长艰苦创业,取得事业成功。2000年,杨学长以他和妻子竹漪青学嫂夫妇的名义,向母校捐赠勤俭助学金,每年拿25万元资助66位家庭贫困的大学生、研究生。后又每年增加捐助2万美金,并作遗嘱公证,用身后财产建立“勤俭助学金基金”,让勤俭助学金永流不息。他向母校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受助学生必须品学兼优,而以品德优秀为主,将来为“科教兴国”出力,为“以德治国”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