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团队提出内建催化的概念,利用铝基MOF作为前驱体制备了具有有序孔隙的阶梯状碳框架,并在碳骨架内层铺设MoS2催化剂,作为硫正极复合宿主材料。得益于C与Al2O3在Al-MOF热解过程中的相分离效应,在去除Al2O3内置模板后,可留下2D碳层有序堆积的高纵横比的三维梯状骨架,且在相邻碳层之间具有介孔空隙。此类内部介孔有助于超薄MoS2纳米片的渗透和均匀负载,碳层和MoS2纳米片之间的二维界面相容性可实现锂硫电池的内置吸附和催化,从而加速转换反应。受益于这种具有吸附-催化-转换集成功能的限域纳米反应器,C@MoS2宿主可实现80wt%的高硫负载。S-C@MoS2正极在0.2 C倍率下具有1240 mAh g-1的高初始容量,在2 C高倍率下可实现超过1000个周期的稳定循环,可容忍高达20 C的充放电过程;甚至在高硫负载(6 mg cm-2 和80wt %)和贫电解液(5 μl mg-1)的条件下,仍可保持高放电容量和循环稳定性。该复合正极即使在大倍率、长时间循环后仍然维持了初始纳米反应器的形貌,实现了均质的S/Li2Sx电沉积,并且在负极端无明显锂枝晶形成。该工作为如何在锂硫电池正极的3D骨架中构建2D催化-导电界面提供了设计思路。
李驰麟研究员团队致力于高载量锂硫电池正极结构设计的研究,近期已取得系列进展,如提供了一种自牺牲模板法制备多孔纳米片壳层自组装的氮/氧双掺杂介孔碳微球作为大颗粒骨架的合成方案(Energy Storage Mater. 2020, 24, 644-654),提出了用高温熔盐法制备钴-氮共掺杂作为双亲锂-亲硫位修饰的交织二维结构骨架以实现超高硫载量(92.33wt %和9.7 mg cm-2)(ACS Nano 2019, 13, 9520-9532),提出了具有协同催化导电机制的多孔MoO2-Mo3N2异质结(ACS Nano 2019, 13, 10049-10061)和类三明治(催化剂-导电碳-催化剂)三层结构的紧致(二维)骨架的设计思路(Angew. Chem. 2020, DOI: 10.1002/anie.202004048),提出了界面氟化和颗粒紧致粘合实现高载量FeS2正极的设计思路(ACS Nano 2018, 12, 12444-12455)。

具有内建催化特性的限域纳米反应器用于高载量锂硫电池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和支持。
附文章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9b0923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05829719302934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9b04519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9b02231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8b06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