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期15天的培训中,辰山教学团队将集中讲授超过60学时的理论课教学内容:《植物分类学原理与方法简介》、《植物分类学历史与文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与植物学拉丁文简介》、《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介绍》、《苔藓植物分类与鉴定》、《蕨类植物系统分类与物种鉴定》、《裸子植物的系统与分类》、《被子植物分类》、《兰科植物分类》、《信息化植物资源调查与分类管理》、《标本馆与种子库的建设管理》、《植物摄影与技术应用》等15门课程。旨在培养学员系统掌握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掌握常见、重要植物类群的分类和识别特征、重要野生和园林植物鉴定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若干实用的信息化野外工作方法。为使学员了解植物分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培训班重点介绍被子植物最新的分类系统APG IV(2016),将其与常规使用的恩格勒分类系统的科属关系进行对比,使得学员了解最新的学科研究进展。在理论课和实践教学中间,辰山团队还准备了《探寻蕨类植物演化之谜》、《达尔文与上帝之花》、《进化之路》、《国际植物学大会——中国植物分类学家的任务》和《植物种子的食用和赏析》等多个报告,在紧张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之余以轻松的方式带领学员感受生物进化的力量和植物器官的自然之美。
辰山教学团队成员均为上海辰山植物园(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的一线科研人员和科普工作者,其中包括马金双、田代科、严岳鸿、邓敏等研究员、黄卫昌教授级高工、陈建平、何祖霞等高级工程师,以及陈彬、杜诚、葛斌杰、汪远工程师等青年学术才俊,还有刘夙工程师和钟鑫馆员等著名网络红人。教学团队实现了老中青相结合,老专家负责介绍概况、原理和历史,中年学术骨干引导学员了解领域前沿,而年轻人则重在理论实践结合全程陪同学员完成学习内容。
培训班每天安排12学时内容,将理论、实践、报告、竞赛、讨论穿插进行,堪称“魔鬼训练营”。学员将和教员一起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山野草堂”完成超过120学时的培训内容,为我国植物园、保护区、高校等培养热爱植物分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一线科技骨干。(辰山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