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岗研究生导师情况介绍
所系名称生化与细胞所
性别男
专业名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技术职务研究员
行政职务无
Mail地址lgwu@sibs.ac.cn
指导博士
生总数0指导硕士
生总数2已毕业学生通讯地址上海市岳阳路320号
目前博士
生数0目前硕士
生数2目前在校生邮政编码200031
研究方向miRNA和RNAi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与功能
研究工作microRNA(miRNA)和小分子干扰RNA(s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两类结构类似,功能密切相关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它们的长度大约为21个核苷酸,都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功能。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多数高等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都编码大量miRNA,它们通过抑制翻译和导致mRNA降解两种方式调控超过三分之一以上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了包括细胞的分化发育、增殖、凋亡和代谢等几乎所有生物过程。同时miRNA也在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miRNA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和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而RNA干扰(RNAi)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用人工方法在细胞中导入siRNA从而关闭特定基因表达的生物技术,在探索基因功能和对传染性疾病及癌症的基因治疗领域存在巨大潜力。但目前尚有几个难题阻碍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是siRNA会影响靶基因以外其他基因的表达(脱靶RNAi),产生副作用。
本研究组将运用生化、分子生物和生物信息学等手段对哺乳动物中miRNA和RNAi的调控机制和功能开展如下工作。
(1)miRNA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作用机制
(2)RNAi专一性的研究及其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3)miRNA在哺乳动物的附睾发育和精子成熟中的功能
(4)miRNA对重要疾病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
获奖情况
指导研究
生情况目前实验室有2名硕博联读研究生
个人简介199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遗传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8年在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7月起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组长。
近期论文1.WuL,FanJ,andBelascoJG.Importanceoftranslationandnon-nucleolyticAgoproteinsforon-targetRNAinterferenceCurrBiol,2008,18:1327-1332
2.WuL,andBelascoJG.ExaminingtheinfluenceofmicroRNAontranslationandmRNAdecay.MethEnzymol,2008(inprint)
3.WuL,andBelascoJG.Letmecounttheways:mechanismsofgeneregulationbymiRNAsandsiRNAs.MolCell,2008,29:1-7(Review)
4.WuL,FanJ,andBelascoJG.Fromthecover:MicroRNAsdirectrapiddeadenylationofmRNA.ProcNatlAcadSciUSA,2006,103:4034-4039(Cited>180times)
5.WuL,andBelascoJG.MicroRNAregulationofthemammalianlin-28geneduringneuronaldifferentiationofembryonalcarcinomacells.MolCellBiol,2005,25:9198-9208
6.BaoL,ZhouM,WuL,LuL,GoldowitzD,WilliamsRW,CuiY.PolymiRTSDatabase:linkingpolymorphismsinmicroRNAtargetsiteswithcomplextraits.NucleicAcidsRes.2007Jan;35(Databaseissue):D51-4.
7.WuL,JiangL,ZhouZ,FanJ,ZhangQ,ZhuH,HanQXuZ.Expressionoffoot-and-mouthdiseasevirusepitopesintobaccobyatobaccomosaicvirus-basedvector.Vaccine.2003Oct1;21(27-28):4390-8.
8.WuL,FanJ,JiangL,WangH,SongR,ZhangQ,ZhuH,LiN,LiuZ,XuZ.Aspecificcis-hairpinribozymefacilitatesinfectionofaTMV-basedDNAvectorintobaccoprotoplasts.JVirolMethods.2003Aug;111(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