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开班仪式上,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周杰普,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心主任高平为学员们做学习动员讲话,并授予班旗。井冈山干部学院史文卿教授做题为《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专题授课。史教授详实、生动的讲解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发展,毛泽东“上山”思想的形成与实践,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历史经验,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为学员们全面了解井冈山革命斗争史打下了理论基础。

培训期间,学员们先后走进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毛泽东旧居、小井红军医院、湘赣边界一大旧址、茅坪八角楼等地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学员们聆听了革命烈士王尔琢等人的英勇事迹,学习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传承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并向在井冈山上壮烈牺牲的4.8万余名红军烈士敬献花圈。在茅坪八角楼,毛主席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深刻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著作,指引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在井冈山会师纪念馆,透过一段段详实的历史、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鲜活的图片,学员们了解了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及湘南暴动农军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创建红四军的历史,以及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红五军与红四军会合的艰难过程。在黄洋界保卫战旧址,学员们集体朗诵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重温了井冈山军民在红军主力在外、敌军大举来犯的不利形势下,发扬官兵一致、克服困难、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学员们在此重走红军路,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亲身体验革命前辈不畏艰难困苦,革命斗争的艰辛不易。在毛泽东旧居,学员们感受到老一辈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意志,唱起了《映山红》《十送红军》《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等一首首红歌,学习传承着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学员们在井冈山精神的鼓舞下,战高温、走山路、吃野菜,亲手做红米饭南瓜汤,忆苦思甜,真实感受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11日上午结业式上,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周杰普,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中心主任高平为学员们颁发结业证书。学员们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纷纷表示作为统一战线成员,切身体会到了中国革命的艰辛,深刻领会到中国共产党艰苦斗争、浴血奋战的献身精神。统一战线成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不忘合作初心,携手继续前进。

通过此次培训活动,全体学员不仅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优良革命传统,也进一步加强了对统一战线多党合作事业的认识体会。本次培训也为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搭建了桥梁,进一步丰富了开展统战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新的征程上,“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民革党员,继续教育学院教师施蓓蕾:通过此次培训,我们寻访了革命先辈战斗的遗迹,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茅坪八角楼革命旧址群、小井红军医院、挑粮小道等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现场教学课,通过沉浸式的培训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有了了解,对井冈山精神有新的认识。短短五天的培训,坚定了信仰、涤荡了心灵、升华了境界、结下了友谊。统一战线就要大统战、大团结、大联合。我作为一名民革党员,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为祖国新时代、新征程而奋斗,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
民盟盟员,国际金融银行学院副院长张婕:通过此次现场体验式教学,原本在历史书上的文字立刻变得鲜活且立体了起来,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洗涤。我仿佛能看到八角楼上一根灯芯散发出的微弱却坚定的光芒,仿佛能听到桂花树下曾志对晚辈的谆谆教诲声,仿佛能闻到黄洋界上那场战役的浓浓硝烟。短短五天,我对那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史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对井冈山精神有了新的体悟和认知。虽平凡如我,却始终相信做好本职工作是最好的忠诚,是最大的爱国。学习结束重返岗位的我,必将不忘初心并以井冈山精神来点亮自己,忠于职守、脚踏实地、敢闯敢干、兢兢业业,以回报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太平江山。
民建会员,商学院助理教授吕长虹: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建立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是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出发点。在井冈山学习期间,最重要的学习是对井冈山精神的学习。井冈山精神告诉我们要坚定地追求理想,要结合时代条件闯新路,要艰苦奋斗攻克难关。这些精神不仅仅是革命精神,也是今天重要的新时代建设精神。
农工党上海财经大学总支委员,期刊社编辑王西民:井冈山红色学习体会最深的是两个第一,即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这两个第一为中国革命胜利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扎实的实践基础。展望未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思想为中国新时期社会发展提供了依托群众、发动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思想,而红色政权的建立为在双循环背景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治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九三学社社员,信息化办公室综合管理部主任、高级工程师杨晓雪:井冈山之行,收获有三:一是看到了井冈山红色资源开发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从解说员的解说词和解说规范窥见一斑,使得井冈山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得以充分挖掘。二是看到了井冈山是一座绿色的山,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开发理念,井冈山在红色资源开发过程中做到了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三是看到了井冈山是一座红色的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井冈山之行,使我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进一步了解了这个百年大党的奋斗史,进而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
无党派人士,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院长助理、常任轨副教授张牧扬:通过五天的现场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每到一处现场学习点,都让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史和统一战线工作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今后,我将把此次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悟融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用更为生动的案例提升教书育人的层次。
市侨联常委,校侨联主席,法学院副教授曾坚:跟随统战部组织的5天现场教学培训,我来到了五百里井冈。八角楼的灯光、朱德的扁担、小井医院的烈士、黄洋界上的炮声……,一个个熟悉的红色故事跃然出纸面,我们直观地体验到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井冈山到天安门,短短的22年,多少的流血牺牲、前赴后继,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无限的感动、震撼与骄傲!
校民族联委员,校董会办公室主任马纪: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几天的实践学习之行,我们穿红军装、唱红军歌、走红军路、听英雄事、忆奋斗史,每到一处,我们仿佛都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真切的感受到革命的艰辛和英雄的光辉:从八角楼的窗棂,遥望到了新中国的胜利曙光;从朱德的扁担,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铁人担当;从红军的挑粮小道,体验到了跟党走的坚定不移;从无数英烈的前仆后继,感悟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次次的心灵洗礼,让我们更加坚定:勿忘昨日苦难辉煌、无愧今日使命担当、不负明日伟大梦想。
欧美同学会会员,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周洋:通过探访革命先辈足迹、回顾革命历史、重温井冈山精神,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建政权的艰苦卓绝、迎难而上干革命的顽强斗志,因而也更加能体会到当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成果的本质就是践行并发扬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对于留学归国的青年教师而言,我们不仅要把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践行于教书育人的日常工作中,也要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社会的历史,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华民族的正能量。
校知联会秘书长,无党派人士,杨浦区政协委员,数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主任、教授董程栋:五天井冈山行,是一次深刻的革命史的现场教学,既巩固了书本上学过的,又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未曾写到的。同时,深深地感受在当时的恶劣条件下,红军为了穷苦大众的付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是多少烈士的牺牲才换来了现在的富强中国,我们要珍惜,要继承,要努力!
( 供稿、供图:曹姝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21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