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33)

上海大学 /2014-05-21


《光电子技术导论》雅里夫?A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年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黄宏嘉 (男)教授,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院院士。专业:微波、光纤。主要研究领域:微波光子学(microwave photonics),特种光纤理论及应用。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奖,IEEE-MTTS论文奖,全美仪器学会论文奖。发表论文百余篇,由Wiley,Elsevier,Springer,Martinus Nijhoff出版专著多部,获美国专利6项,中国发明专利多项。现担任美国微波与光技术国际刊物编委。曾任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场与波委员会中国主席,美国光纤与集成光学国际刊物执行编委。目前承担的课题:“光纤波片”的宽带特性和抗温度微扰特性的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联系方式:021-69982726, E_mail:hjhuang@mail.shu.edu.cn
网  址:http://www.ci.shu.edu.cn/hhj.htm

马哲旺 (男)教授,博士。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主要研究领域:微波毫米波技术,计算电磁场,微波毫米波电路,特别是微波毫米波滤波器的研究与开发,以及介质和高温超导微波毫米波特性的测量方法的研究。获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青年科学家奖,日中科学技术交流协会(东京)纪念研究奖。主持和负责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等多项课题。担任美国IEEE Transactions on MTT以及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 Editorial Board委员,日本电子信息通信学会期刊IEIC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s Editorial Board委员,日本电子信息通信学会微波专业委员会委员和电子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多届APMC(亚太地区微波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和执行委员会委员。担任多项国际会议分会主席。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TT(美国) ,电子学报,电子科学学刊(中国) ,IEIC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s(日本)等国内外期刊以及IEEE MTT-S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美国) , EuMC(欧洲微波会议), APMC(亚太地区微波会议)等国际会议及其它国内外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数为SCI,EI,ISTP检索。分担执笔专著二本。
联系方式:021-56338124, E_mail:mazhewang@shu.edu.cn

陈振宜(男)研究员,博士。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主要研究领域:特种光纤技术与应用;光纤传感;导波光学;光电子学;非线性光纤光学。1999年在法国琼?莫耐特大学任访问科学家。曾参与“六五”和“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76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56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0项,已授权20项。主持和负责承担的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用于分析细胞内环境的SERS纳米光纤探针系统研究”(仪器专项)、“铌铝共掺拉曼散射增强石英光纤研究”、“稀磁半导体量子点掺杂石英磁光光纤研究”、“耦合式光纤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的研究”、“半导体薄膜内包层光纤放大机理与传输特性的研究”和“温度不敏感包层模谐振特种光纤传感机理研究”;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纳米半导体光纤渐逝波放大技术研究”;上海市科委项目“电力系统安全的光纤传感与传输”、“半导体薄膜内包层光纤放大机理与传输的研究”、“网络化光纤渐逝波温度传感技术”、“耦合式高灵敏度光纤渐逝波传感机理的研究”;上海市纳米技术重大项目“量子点半导体纳米材料渐逝波光纤放大器”、上海市纳米技术项目“纳米薄膜内包层放大光纤研制”;上海市基地建设重点项目“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的光纤探针仪器研发”等。
联系方式:021-69982731(O);E-mail:zychen@mail.shu.edu.cn
网址:http://www.ci.shu.edu.cn/czy.htm


杨雪霞(女)教授,博士。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主要研究领域:微带天线理论与技术,微波输能技术和计算电磁学。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天线分会委员,电子学会上海分会会员,美国IEEE会员,《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主持完成国家863项目3项,上海市教委、科委等项目7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编教材1部,申请专利4项。是IEEE Trans. Antennas Propag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s, Journal of Electronics, PIER & JEMWA,电子与信息学报、电波科学学报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在IEEE Trans. Antennas Propagation、IEEE Antenna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 IEE Proceedings Microwave, Antenna and Propag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电子学报、电波科学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半数以上被SCI、EI检索。目前主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毫米波整流天线及其组阵技术研究“。
联系方式:021-56338104;E-mail:xxyang@staff.shu.edu.cn
网址:http://www.ci.shu.edu.cn/yangxx.htm

石志东(男)研究员,博士。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主要研究领域:特种光纤及偏振光学,光纤传感与光电信号处理。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物理快报特约评审,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员。在Applied Optics、Optics Communications、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光学学报、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已负责或参加完成国家及上海市科研项目十余项,目前参与承担的课题有“磁光光子晶体慢光干涉型光纤磁场/电流传感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合材料缺陷的压电-光纤混合传感器兰姆波检测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联系方式:021-69982733 E-Mail: zdshi@shu.edu.cn
网址:http://scie.shu.edu.cn/Portals/264/shizd.htm

谢亚楠(男)研究员,博士。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主要研究领域:微波遥感信号获取与处理,传感器射频前端设计。上海市科委遥感与导航定位组专家,上海市红外与遥感学会常务理事。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其中分别在2003年第一届和2005年第二届“中国合成孔径雷达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主持完成总装备部和总参谋部国家级项目3项、前国防科工委项目2项。作为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完成上海市科委项目1项。主编博士生教材1部,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项。目前承担的课题有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城市化发展和土地结构变化遥感动态监测模型研究”和“北斗导航卫星数据质量控制与大气参数反演”等。
联系方式:021-56334011 E-Mail: yxie@shu.edu.cn
网址:http://scie.shu.edu.cn/Portals/264/xieyn.htm

肖中银 (男)研究员,博士。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主要研究领域:微波毫米波电路;复杂媒质中的电磁波传输;光波导理论与技术。在微波滤波器的交叉耦合特性、宽带特性、双频和多频特性及其小型化方面开展了研究,其中一篇研究论文被ESI数据库收录为高被引论文。在平面波导、复杂媒质中电磁波的传输特性及光纤的辐射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在国际著名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Nuclear Science、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Journal of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Optics Communications、Electronics Letters、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上发表论文2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已授权2项。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防科工委及上海市科研项目多项。目前主持和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
联系方式:021-56333252, E-mail:zhyxiao@staff.shu.edu.cn
网址:http://www.ci.shu.edu.cn/zhyxiao.htm 081000 信息与通信工程                返回页首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含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学科,以及一级学科内自主设置的学科专业: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自1987年、1992年、2005年相继三届被确定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也是我校“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学科拥有“上海市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学科还拥有“现代通信工程研究中心”、“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图象处理实验室”、“数字视频技术实验室”、“智能与集成技术实验室”、“TI&SHU DSPS联合实验室”、“医学电子实验室”、“SOC研究实验室”,“上海大学-Xilinx联合实验室”等10余个研究实验室。并拥有先进的高级仪器设备,具有坚实的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基础。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特种光纤(黄宏嘉院士);数字通信与网络技术、光纤通信与宽带接入网(汪敏教授);特种光纤与光纤传感技术(王廷云教授);信息隐藏和多媒体信息安全(张新鹏教授);盲信号处理及应用,通信信号处理,智能信息系统(方勇教授);限定空间宽带无线电通信(郑国莘教授);医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严壮志教授,李颖洁教授);图像通信与视音频处理(安平教授,王国中教授,管业鹏教授,刘志研究员);音频信息处理,虚拟现实技术,数据挖掘,集成电路设计(万旺根教授,张金艺教授);数字媒体处理技术、数字艺术设计(张文俊教授);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张之江教授,黄素娟教授);新型光子学器件及其传感与通信应用、超快激光技术(刘云启教授,曾祥龙研究员,方捻教授);无线传感网、网络信息安全与密码学(王潮教授),高速环境下的宽带无线通信、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彭章友教授);超声检测、声信号处理(张海燕教授);智能电气设备、光电测量、等离子体技术(张贵新教授),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吉永华教授、宋任涛教授、文铁桥教授、李根喜教授、陈付学教授、刘曾荣教授、蔡煜东教授)。
本学科在特种光纤方面,主要开展理论、制备以及各种特种光纤的研究工作;在数字通信与网络技术方面主要开展数字通信关键技术、无线接入网和基于三网融合的光纤接入网的研究;在光纤通信与宽带接入网方面主要从事高速光纤通信技术和光纤接入网技术的研究;在光传感及网络方面主要开展基于特种光纤的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方面的工作。在“单模光纤四次群通信系统”、“掺饵光纤放大器”、“光弧子通信”、“微波副载波复用光纤传输技术”、“CATV网AMVSB光端机”、“基于Ethernet的全光接入网”和“塑料光纤楼宇布线系统” 、“高性能紫外光纤”、“抗辐射光纤”、“纳米材料掺杂光纤”、“光纤电流传感器”、“光纤渐逝波传感器”等项目上取得了优秀成果。在数字通信、无线通信与多媒体技术方面,从事“数字微波通信”、“MIMO通信系统和多用户信道的盲均衡”、“蜂窝移动通信监测设备”、“扩频通信”、“HFC”网电缆调制解调器”、“全业务网多媒体系统”、“蓝牙应用技术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图像与信息处理方面,“基于小波变换和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神经网络应用基础研究”、“盲信号检测与分离”、“基于机器视觉原理能见度测试方法”、“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和听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基于模型的图像压缩编码”、“多视点与立体图像压缩编码”、“视频对象分割及在MPEG-4中的应用”、“H.264优化及其应用”、“稳健信息隐藏技术”、“数字水印”、“隐写与反隐写”、“数字媒体防伪认证”、“高维海量数据实时处理”,“交互式三维图形处理”、“音频数据挖掘与检索”、“基于IP和无线的流媒体技术研究”等国家和市级重要项目的研究上获得重要成果及突破性进展。在电子系统与信号检测方面,“大型电机的在线检测和智能故障诊断”、“PC仪器系统”、“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微弱信号检测”、“光学传感”以及“基于FPGA的实时图形处理”等项目上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在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方面,“生物信号检测”“植物信号与网络”,“神经信息的传导、编码与整合调控”和“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等研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在系统芯片设计方面,开展了“视频后处理芯片设计”,“基于NBTI效应的集成电路可靠性设计”等项目。本学科近五年来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目前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军口863项目,市科委、市教委项目和社会委托项目等几十项。
相关话题/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