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大学201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13)

上海大学 /2013-04-22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下设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车辆电驱动和电气化技术)等四个二级学科,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有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上海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点的支撑。
  本学科围绕国家、地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需求,积极探索高技术研究与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并举的学科建设方针,研究项目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科工局和企业的委托等,年均科研经费约3000多万,多项研究项目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依托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主题产业化基地、上海市机器人研究所、上海大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上海大学机电工程设计院和各专业研究室等。

  研究方向:
01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
        02 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数控技术装备
        03 特种机器人技术和警用装备
        04 智能机器人与柔性自动化技术
        05 数字医疗技术与装备
        06 微机械与精密工程
        07 制造系统与制造装备计算机控制技术
        08 现代设计制造和企业信息化技术
        09 产品网络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10 CAD/CAPP/CAM/CAQ/PDMM
        11 机电与流体控制技术
        12 光电检测与传感技术
        13 工程检测中的光学方法
        14 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
        15 工程摩擦学与现代机械设计理论
        16 仿生摩擦、生态润滑及摩擦化学
        17 半导体机电装备与工艺
        18 微电子/光电封装集成技术
        19 半导体光电制造与新型显示
        20 微型机电系统(MEMS)的分析设计技术
        21 机电一体化系统及其控制技术
        22 工业工程理论及其应用
        23 磁悬浮理论及其支承技术
        24 环保型与生物体内润滑技术
        25 快速制造与生物制造技术及其装备
        26 先进驱动器与直线电机技术
        27 纳米量级高效低污染能量转换元器件及其应用;
        28 微纳电子机械系统元器件的研究及以及其在生物、医学、光学等方面的运用
  指导教师:方明伦教授、龚振邦教授、钱晋武教授、俞涛研究员、屠大维教授、程维明教授、谈士力教授、陈晓阳研究员、阚树林教授、胡庆夕研究员、何永义研究员、李明研究员、于瀛洁研究员、张建华研究员、李朝东教授、蒋蓁研究员、罗均研究员、吕丽军教授、 刘树林教授、谢少荣教授、王小静研究员、沈雪瑾教授、朱文华研究员、魏斌教授、周晓君教授、郭红卫教授、张朝教授、胡志宇教授、王克胜教授、冯之浚教授、张琳娜教授、李劲松教授、孙小卫教授、汝长海教授、马书根教授、顾建军教授。
  招生人数:22
  考试科目:1. 英语
        2. 数值分析 或 机械设计 或 控制工程基础 或 机械振动基础 或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或 系统可靠性 或 摩擦学原理 或 管理工程 或 半导体制造基础 或 运筹学 或 现代控制理论(根据报考导师要求任选一门)
        3. CAD/CAM 或 机器人技术 或 工程光学 或 有限元方法 或 传感检测技术 或 计算机控制原理及应用 或 流体动力控制 或 滚动轴承分析 或 工业工程基础 或 快速成形与快速制模技术 或 微系统封装基础 或 表面工程与润滑 或 产业政策 或 现代制造技术 或 有机电子学 或 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 或 薄膜晶体管(TFT)技术基础 或 智能控制技术 或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 或 流体动力润滑理论(根据报考导师要求任选一门)
  参考书目:数值分析
        1.《数值分析原理》封建湖等 科学出版社 2004年
        2.《数值分析》杨风翔等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年
       
        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第8版)濮良贵 纪名刚主编 高教出版社 西北工业大学
       
        控制工程基础
        《控制工程基础》董景新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出版 第3版
       
        机械振动基础
        《结构动力学》邹经湘等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6年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费业泰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六版
       
        系统可靠性
        1.《机械可靠性——理论?方法?应用》牟致忠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
        2.《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罗国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摩擦学原理
        《摩擦学原理》(第2版)温涛铸 黄平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管理工程
        1.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 等编著 江苏: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08月
        2. 《管理学》 张议元 主编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年01月
        3. 《管理学原理与实践》 (美)斯蒂芬P.罗宾斯,戴维A.德森佐,玛丽?库尔特 著,毛蕴诗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09月
       
        半导体制造基础
        《半导体制造技术 (美)》夸克(Quick, M.)等著;韩郑生等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1
       
        运筹学
        《运筹学-(第2版)》 熊伟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1
       
        现代控制理论
        1.《现代控制工程》Ogata 电子工业版 2000年
        2.《自动控制原理》(第3版)胡寿松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年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朱骥北 机械工业版 2000年
       
        CAD/CAM
        1.《CAD/CAM技术》葛友华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机械CAD/CAM技术基础》 殷国富等 主编 华中科大出版社
       
        机器人技术
        1.《机器人技术基础》熊友伦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机器人机械设计》龚振邦等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5年
       
        工程光学
        《工程光学》郁道银 谈恒英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
       
        有限元方法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与数值方法》(第二版)王勖成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传感检测技术
        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陈杰 黄鸿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11月
        2.《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潘雪涛 温秀兰等编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1年5月
       
        计算机控制原理及应用
        《计算机控制原理与应用》,陈炳和,北航出版社,2008年
       
        流体动力控制
        《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王春行 机械工业版
       
        滚动轴承分析
        《滚动轴承分析》Harris等著、罗继伟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
       
        工业工程基础
        1.《工业工程基础》阚树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2.《基础工业工程(IE)》范中志等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年
       
        快速成形与快速制模技术
        1.《快速成形与快速模具实践教程》胡庆夕等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2.《快速成形技术》(第2版)王运赣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年
       
        微系统封装基础
        《微系统封装基础 (美)》Rao R. Tummala著;黄庆安、唐洁影译.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2
       
        表面工程与润滑
        1.《表面工程的理论与技术》,第二版,徐滨士,朱绍华等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4。
        2.《表面科学与技术》,姚寿山,李戈扬,胡文彬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产业政策
        1.《微观经济学》 平狄克,鲁宾费尔德 著 高远 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
        2.《宏观经济学》 曼昆 著,卢远瞩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
       
        现代制造技术
        1.《并行工程原理与应用》胡庆夕等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先进制造技术》张根宝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6年
        3.《先进制造技术》宾鸿赞等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有机电子学
        《有机电子学》 黄维 密保秀 高志强 科学出版社 2011
       
        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朱文华主编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年
       
        薄膜晶体管(TFT)技术基础
        《薄膜晶体管(TFT)及其在平板显示中的应用》(美)凯根等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智能控制技术
        《智能控制技术(修订版)》易继锴 侯媛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苏春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年
       
        流体动力润滑理论
        《滑动轴承流体动力润滑理论》王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方明伦 (男),上海大学终身教授。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制造系统自动化和机器人研究及应用开发。现任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机器人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CIMS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机器人学会会长、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教育部第一、二、三届科技委委员,国家“863”计划第一、二、三届CIMS主题中的“质量控制”专题和“先进制造及自动化”专题专家组成员。主持研制“上海二号工业机器人”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研制“上海五号工业机器人”并获上海市科技振兴一等奖;“桑塔纳汽车汽缸盖浇注模” 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以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机械专业” 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荣誉称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高校优秀导师。至目前已培养20余名博士生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五十余名硕士生获得工学硕士学位。目前承担和参与的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种新的制造过程多目标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海市重点基础攻关项目“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仿生组织制造方法研究”;国家“863”计划和上海市科委的“服务机器人”和“机器人关键部件”项目;企事业委托项目多项。
   联系方式:021-56333060; 021-56331235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校办(200072)
  
   龚振邦 (男),教授。专业:机械电子工程、精密机械。主要研究领域:先进机器人技术与精密工程。现任上海大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微机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曾是“国际先进机器人计划”(IAPP, International Advanced Robotics Program)合作协调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第四届科技委员会工程技术学部一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和材料学部机械学科第八届评审专家组组长,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第二、三、四届专家组专家,国家863计划微机电系统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副组长。现是IEEE工业电子系统分会传感器和执行器专委会核心委员,机器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精密机械工程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机器人专委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技术分会理事等。项目获奖有:“高精度大口径卫星地面站天线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频率控制高精度微细加工技术” 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精密伺服传动精度概率统计计算方法”获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IV号机器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钣材零件柔性制造系统”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称号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有突出贡献留学归国人员、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高校优秀导师等。近期负责的研究课题主要有:超小型飞行器系统(上海市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国防预研基金资助课题)、反恐防暴立体监测监控系统(上海市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资助重点课题)、废墟缝隙搜救机器人系统(国家863计划资助重点课题)、水域水下目标探测多功能扫测监控系统(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重点课题、上海市反恐办、世博局委托课题)、地面移动目标低空动态跟踪(上海市国际合作课题)等。
   联系方式:021-56331615(O); E-mall:zhbgong@shu.edu.cn
  
   钱晋武 (男),教授,博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机器人技术。主要研究领域:先进机器人技术、智能机械与系统。1987年“仿生载重步行机器人”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1999~2000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进行访问研究。目前负责的课题主要有:下肢神经康复机器人的人-机耦合建模和患者主动控制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下肢康复机器人动力学和智能控制(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项目)等。学术兼职: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会(IFToMM)微机械分会委员、上海市机器人学会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机器人分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理事等。
   联系方式:021-66136116(O);56331783(L);Email:jwqianc@online.sh.cn
  
   俞 涛 (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机电一体化集成技术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平台技术。获奖:SBW-CE项目组2001年获得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先进集体”称号,SDAAC—CIMS项目获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获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 年“基于 PC 平台的 AR 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6月,提出“制造网格”(MG: Manufacturing Grid)的概念、定义、系统架构,并进行了初步应用示范,主持完成的上海市重点攻关项目“ 基于SMVPN 的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系统建立及其在快速制造中的应用”是上海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8月,在多年前混合磨料水射流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基础之上,提出一种新的磨料射流类型——磨料浆体射流——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拥有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开发成功数控切割机床、油嘴油泵内孔表面加工专用设备等多种应用装备。目前承担的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世博科技专项“世博适用技术研究与普及”、针阀体高精度智能研磨设备研发等。目前担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市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专家组副组长,IFIP/ TC5 (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第五技术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021-5383 1702, Email: yutao@shu.edu.cn
  
   屠大维 (男),博士,教授。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方向:传感检测及信号处理、光机电一体化精密机械及仪器、机器视觉、人机协同及人机系统。着重围绕“智能机器人视觉传感集成体系”、“光流光照行为模型及自适应前照系统应用初探”、“生产自动化系统视觉设别及伺服控制关键技术”、 “基于ACT-R认知架构的助老助残服务机器人人机协同作业机制”等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项目开展博士论文研究工作。除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外,也欢迎光学工程专业、测控专业、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021-56331366; Email:tdwshu@staff.shu.edu.cn
  
   程维明 (男),教授,博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光学工程。主要研究领域:精密检测;计算机辅助测量;精密机械设计;光学工程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等。已发表论文70余篇。获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荣誉称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5)。目前承担的课题:高速高精度大行程定位工作台关键技术(教育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等。
   联系方式:021-56333903(O);E-mall:wmcheng@shu.edu.cn
  
   谈士力 (男),教授、博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主要研究领域:特种机器人技术、机器人应用工程、先进制造装备。完成3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市教委曙光计划项目1项、市科委启明星及启明星跟踪项目各1项、2项市经委高新技术攻关项目等,发表科研论文26篇,获专利12项。曾获上海市教委优秀党员、曙光学者、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2001、2002连续两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3、2008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获上海市优秀产学研二等奖2次、上海市优秀新产品奖二等奖1次。目前承担的课题:烟包机器人自动开箱生产线(企业合作项目)、微小型壁虎仿生机器人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市科委启明星跟踪项目)、壁面清洗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市教委曙光计划)、轿车座椅滑道模块化柔性装配线关键技术研制(市汽车工业基金项目)、企业委托硬盘磁环高速图像检验线、汽车燃油系统各种传感器装配及测试生产线等。
   联系方式:021-66136507(O);E-mail:tanshili@shu.edu.cn
   通信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138信箱(200444)
  
   陈晓阳 (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领域:摩擦学、机械设计、滚动轴承性能分析与试验技术、安全工程装备设计,已指导10名博士生毕业并获得学位,承担完成包括973和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教委曙光计划、市科委启明星计划等纵横向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现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委员,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和《摩擦学学报》编委。目前承担有:陀螺转子轴承失效机理和寿命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子课题);微型灵敏轴承摩擦力矩特性研究(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子课题)、微型自润滑轴承研制(国家年度研究项目子课题)和偏斜工况滚子摩擦副的弹流润滑性能分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创新项目)等多项学术前沿性研究课题和企业委托的工程应用项目。拟招收机械设计、力学性能分析和设备测控技术等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博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021-56331386-4(O);021-56331937(Fax), E-mail:xychen@shu.edu.cn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224信箱(200072)
  
   阚树林 (男),教授。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领域:机械系统可靠性、工业工程理论及应用。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可靠性工程学会理事、上海机械工程学会可靠性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现代设计法研究会理事、上海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专家。项目获奖有:“宝钢备件的合理储备与可靠性管理”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连续铸钢设备的现代设计理论及应用的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钢结构高强度螺栓的可靠性分析”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人机工程及PTS应用系统开发”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基础工业工程”获2007年度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 。近期负责的研究课题主要有:“混合磁路发电机及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管理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基于定单生产的多品种混合装配流水线设计方法”;“汽车制造生产线平衡设计与物流系统优化”;“核电站电加热器加速寿命试验方法与可靠性分析”;“鹰峰电子生产系统优化与工业工程技术应用研究”; “汽车门系统自动闭锁控制器研发”;“船用推进系统可靠性研究”;企事业委托其他科研项目多项。
   联系方式:021-56331373(O);E-mall:slkan@mail.shu.edu.cn
  
   张建华 (女),博士,教授。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领域:半导体制造技术与装备、AM OLED及柔性显示、大功率LED、仿生摩擦。现任新型显示技术与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上海市新型显示设计制造与系统集成专业技术服务平台。2001-2002年在香港城市大学进行访问研究,2002-2003年在英国Herriot-Watt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获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010年)、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荣誉称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技术预见专家、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跟踪)等。学术兼职: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理事、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青年理事、上海市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专家。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目若干,如:大尺寸AM OLED关键技术及工艺研究(科技部863)、氧化锌(ZnO)透明电极与延伸微结构提升LED光效及其微制造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功率型LED封装散热关键技术研究及其热学测试系统开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柔性显示薄膜封装技术研究(国际合作)、大功率LED先进制造与封装技术研究(若干企业委托)等多项。与英国、德国、韩国、美国等同行建立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
   联系方式:021-56331976(Office);021-56331977(Fax);
   Email: jhzhang@staff.shu.edu.cn
  
   李 明(男),研究员。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全国产品尺寸和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员、上海市模具行业协会特种加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期从事几何数字检测与质量控制、机电一体化及数字化设计制造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过包括国家863、上海市重大和重点攻关项目,并且十分重视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多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参与了30多个国家产品几何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制订。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发明专利5项。
   联系方式:021-56334248(O);Email:robotlib@shu.edu.cn
  
   于瀛洁 (女),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精密测量技术及仪器、光电传感技术。负责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件光学三维形貌测量技术基础研究”、上海市科技启明星项目“波长移相拼接干涉测量技术研究”、上海市光科技专项“先进制造中的光学三维传感与重建系统研制”、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系列口径平面度干涉仪研制”、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全息立体成像技术及空间显示装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数字全息层析技术合作研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基于光学和数字技术复杂物体远程变形测量技术研究”及企业委托项目多项。获航天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授权及受理发明专利20余项。现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精密机械分会常务理事、秘书长。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及企业合作项目多项。
   联系方式:021-56334108(O);Email: yingjieyu@staff.shu.edu.cn
  
   何永义 (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机器人控制及应用工程、数控技术、嵌入式控制(ARM、DSP、MCU应用开发)。目前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服务机器人研究、汽车电子测试装置的研制、专用数控磨床的测控软件研发等。在研的国家课题有大型数控切点跟踪曲轴磨床的控制与补偿(重大科技专项“大型数控切点跟踪曲轴磨床”的子课题)和高精度滚珠丝杆及螺母成套磨削设备的控制、检测与补偿(重大科技专项“高精度滚珠丝杆及螺母成套磨削设备”的子课题)。
   联系方式:021-66132940(O);E-mall:heyongyi@shu.edu.cn
  
   胡庆夕 (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快速制造技术及装备、生物制造技术及装备、现代集成制造技术等。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全国高等学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仿真机分会理事,上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等。现任上海大学工程技术训练中心主任,快速制造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主持或参加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缺损骨修复体的仿生支架构建及其算法和真空环境下电纺丝和RP工艺耦合的再生骨支架数值分析研究和面向制备活性骨组织工程软支架的电喷射过程的调控机理与解耦控制及其试验研究,上海市基础重点攻关项目: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仿生组织制造方法研究,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基于粉末烧结成型技术的骨组织工程可降解支架,上海市科委专利二次开发项目:基于CT图像的仿生支架生成系统,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重大项目:基于支持智能化缝纫机创新的开发平台,上海市科委发展基金项目:面向并行工程的虚拟产品开发方法的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差压式真空注型工艺及数字控制系统研究,企事业委托项目等300多项。欢迎计算机、自动控制专业的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021-66133298(O);E-mail:huqingxi@shu.edu.cn
  
   蒋 蓁 (男),研究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工程、微机电系统及应用、公共安全系统、新能源等。先后负责或参加了十多个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包括:“十五”863预启动项目“微型飞行器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微小型飞行机器人”;上海市高等学校科技基金项目“微型旋翼飞行器电子变距系统研究”;“十五”“863”计划项目“民用飞行机器人系统研究”;上海市科技攻关重大专项“超小型无人飞行器实用系统开发”,国防预研――航天支撑技术基金“碟型飞行器研究”;“863”计划项目“基于探测机器人的立体监测监控系统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变姿飞行机器人关键技术及控制研究等。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近期完成及在研的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智能自适应的SUAV机翼损伤下的重构控制研究与验证”和汽车动力锂电池化成自动化等。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本,已被受理或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联系方式:021-56331402(O); E_mail: zhjiang@shu.edu.cn
  
   李朝东 (男),教授、博士。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压电与弹性波理论及应用、直线微电机和超声波电机技术、昆虫机器人与仿人机器人手指驱动技术、结构振动与优化设计、非线性动力学、虚拟现实中触觉显示终端设计与应用等。项目获奖有:“超声电机的研究”获2003年度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新型超声电机技术”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近期负责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细直径肌腱式直线微电机关键技术(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触觉再现技术中高触感表现力振动激发方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精子泳动机制及其在微机电系统驱动中的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委托技术开发课题。发表的二十多篇论文已被Ei检索。已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学术兼职: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高校机械电子工程创新团队成员,中国非电磁原理微特电机及作动器学会理事,《振动测试与诊断》编委,《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振动工程学报》等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联系方式:021-56331655(O);E-mail:cdli@staff.shu.edu.cn
  
   罗 均 (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小型无人飞行器飞控与导航、多自主机器人协调控制理论与方法、机器人抗干扰稳定控制技术、仿生眼球运动控制技术、新能源技术。学术兼职:《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编委、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委会委员。荣誉称号:上海市曙光学者(2007),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3),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2007)、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2008)、上海大学十大杰出青年(2009)。近期主要完成与承担的研究项目有:微型旋翼飞行器中的新型非对称变距机理定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类人眼机器人双目仿生感知技术(国家863计划项目)、机器人仿生机械云台运动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台生理神经回路控制机理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海宝机器人研制(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浅水潜器抗涌流控制机理研究(上海市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基于MEMS技术的微小型机器人系统及其示范应用-超小型飞行器”(国家863计划课题)、非对称变距定量规律实验研究(上海市教委项目)、用于小型旋翼飞行器的自主增稳控制系统的研制(上海市教委项目)、基于MDO的超小型飞行机器人系统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超小型无人飞行器超视距避障控制系统的开发(上海市科委项目)、极地科考机器人可再生能源系统(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子项目)、基于双飞行机器人技术的航天返回舱新型搜寻方法与实验研究(上海市科委项目)等近二十余项,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主持,2009)。
   联系方式:021-56334137(O);Email: luojun@shu.edu.cn
  
   吕丽军 (男),教授。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真空紫外、软X射线光学及仪器技术。“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室加速器光束线实验站”项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86~1997负责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光学技术、相关光束线的研制工作;2004~2006参与上海同步光源光束线工程建设。1991~1993年被意大利同步辐射中心Elettra聘为XUV光学组的技术顾问;1997~1998被日本同步辐射研究所SPring-8聘为研究协力员;2001~2003被加拿大光源CLS聘为访问科学家。在短波段光学理论及仪器设计方面取得了多项国际上领先的创造性成果。近期完成与承担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研基金2项“建立真空紫外软X射线多元件光学系统的研究平台”和“XUV光学系统的波像差理论及高分辨成像研究”、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XUV光学系统的像差衍射理论及显微成像的研究”、上海光源合作项目“XUV单色仪设计”等。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和EI收录的论文几十篇。
   联系方式:021-56333901(O);Email: lulijun@shu.edu.cn
  
   刘树林 (男),教授,博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机电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振动利用与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及市级项目10余项,负责完成企业合作研究项目20余项,参加国家863项目3项、火炬计划项目1项;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二等奖2项,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CAI优秀软件一等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授权及受理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著作及教材5部。现任全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振动工程学会理事。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项及企业合作项目3项。
   联系方式: 021-56331523;E-mail: lsl346@shu.edu.cn;lsl346@126.com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108信箱,200072
  
   谢少荣 (女),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仿生眼球运动控制技术、基于探测机器人的立体机动图像监测监控系统研究、小型无人飞行器飞控与导航。荣誉称号:上海市曙光学者(2009),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7),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2007)、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2006)。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近期主要完成与承担的研究项目有:飞行机器人新型仿生双眼异向运动控制机理与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无线电辐射源类野外目标多小型无人旋翼机协调搜寻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仿生眼研究及其在颠簸环境中的适应性验证(国家863计划课题)、立体探测机器人双目仿生控制机理与试验研究(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类人眼仿生控制的水下游动/漂流目标实时跟踪(上海市曙光项目)、面向超小型无人旋翼机野外定点自主着陆的仿生双眼视觉系统研究(上海市启明星计划项目)、基于仿生眼球运动的地面移动目标低空实时跟踪关键技术(上海市国际合作项目)、浦江水域水下监测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上海世博科技专项)等十余,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联系方式:021-56331402(O);Email: srxie@shu.edu.cn
  
   王小静 (女),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领域:热弹流体动力润滑理论、滑动轴承与转子动力学、微纳系统流动传热理论、微机电系统设计论。学术兼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流体润滑专业组委员。获奖与荣誉称号:上海市科技振兴三等奖(1996)、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03)、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08)等。主要完成与承担的研究项目有:我国电力大系统灾难防治和经济运行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国家973项目子项)、碳纳米管微冷却器技术研究(国家863项目)、碳纳米管微通道冷却器散热机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旋转机械轴承动特性理论与实验研究、企业项目等3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20余篇。
   联系方式:021- 56331360;Email: xjwang@mail.shu.edu.cn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17信箱(200072)
  
   沈雪瑾 (女),博士,教授。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领域:机械设计与试验、微型机电系统的机械学。现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润滑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国家“十一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经委科研项目、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基金和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等十余项课题。目前承担的国家级课题有:长寿命低速重载滚针轴承技术研究(国家“十二五”重点项目子课题)、关节轴承的研制和应用研究(国家“十一五”项目子课题)、MEMS典型机构的传动特性与失效机理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三十多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已被受理或授权发明专利多项,并参编著作1部。拟招收机械设计、力学性能分析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Tel: 021-5633 1384;Fax: 021-5633 3036;E-mail:shenxj@shu.edu.cn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17信箱(200072)
  
   朱文华 (男), 博士后,研究员。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虚拟仿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国家自然基金委机械与制造学科同行评议专家,上海市科技特派员,江苏省科技专家,负责承担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面向流程行业的节能增效生产管理集成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示范”(项目编号:07DZ11310)、负责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高效多结太阳电池生长工艺的可视化仿真的研究”(项目编号:60706014) 、负责承担上海市产业创新项目“支线飞机总装技术能力的提高”(项目编号:07CH-008)、负责承担大型客机专项“基于MBD的数字化场景工艺技术研究”(项目编号:09170712000)、负责承担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大容量超临界锅炉三维产品设计平台”(项目编号:07DZ12005)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负责完成企业合作研究项目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二十多篇论文已被Sci、 Ei检索,已获软件著作权5项,出版著作1部。目前正负责承担上海市科技发展项目及企业委托合作等多项课题。
   联系方式:021-56335031(O);E-mail:toney_wh_zhu@shu.edu.cn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232信箱(200072)
  
   魏 斌 (男),博士,教授。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超高亮度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有机半导体激光、白光OLED照明以及柔性OLED器件。日本筑波大学和信州大学双博士,2002-2007日本信州大学研究员。2006.12至2007.1,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访问教授,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2008)。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国家工信部、国家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以及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第二负责人)、国家“863”计划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曾被日本每日新闻、日经新闻等十余家媒体报道,曾获IEEE学会最佳论文奖。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有50余篇被SCI收录, 20余篇被EI收录。其中包括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Optics Express,Optic Letters,Organic Electronic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影响因子大于3.0的文章13篇。目前担任国际SCI期刊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光学领域的编委,以及一些国内外期刊的审稿人。参与编译著作2部,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共13项,其中4项已经获得授权。
   联系方式:021-56334331 Email:bwei@shu.edu.cn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143信箱,200072
  
   周晓君 (男),教授,博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流体传动及控制、多相流理论与应用。荣誉称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科技奖”、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技项目8余项,主持完成企业合作研究项目20余项,负责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专利5项;出版著作及教材2部。中国石油学会会员、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会员、《船舶工程》杂志编委。目前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项目1项、企业合作项目3项。
   联系方式: 021-56331523;E-mail: sdzhouxj@shu.edu.cn;sdzhouxj@sohu.com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108信箱,200072
  
   郭红卫(男),工学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工程检测中的光学方法、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技术。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上海市重点攻关项目一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基金一项。已在《光学学报》、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Applied Optics、Optical Engineering、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领衔项目“大尺度及复杂形貌光学三维测量理论及关键技术”获得2011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
   联系方式:13917179209; E-mall:hw-guo@yeah.net
  
   张 朝(男),教授,博士。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领域:运动表面失效机理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虚拟摩擦学;汽车及发动机零部件失效机理,判据及设计准则;多尺度混合和边界润滑模型;基于粒子法的CFD应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及方法。1997年至2002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表面工程和摩擦学中心从事表面工程和摩擦学的博士后研究。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ASME Journal of Tribology(摩擦学杂志)和美国摩擦学学会的STLE Tribology Transactions(摩擦学学报)的审稿员(REVIEWER)。作为会议主席连续组织召开了五届同济-朗锐国际表面工程和摩擦学研讨年会。“流体润滑理论及其在动载轴承中的应用”获得了教育部1999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机械部基金课题、国防科工委“十一五”课题、国家“863”重点攻关项目及铁道部基金课题、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防部科研基金、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Hughes & Christenbsen公司、以及德国Karl Schimidt Unisia公司支持的课题。10篇以上的论文被SCI收入。
   联系方式:021-56331383(O);E-mail:czhang@shu.edu.cn
  
   胡志宇 (男),教授,博士,工商管理硕士,中组部“****”入选者,上海大学纳微能源研究所所长。2008年加入上海大学,此前是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正研究员,并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田纳西大学等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或兼职教授。其在美学习、工作期间曾多次荣获嘉奖和荣誉,包括美国能源部部长的亲函嘉奖和“年度发明家奖”(Inventor of the Year)。曾经主持过多项美国能源部和其他部门的研究课题,发表了150多篇学术论文、专题报告及特邀报告,8项国际专利(包括正在申请专利), 还在美国能源部、国防部、国家基金会(NSF)、以及多个州政府和学术期刊担任评审专家。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部、上海市科委的多项研究课题,其工作成果曾经多次在国际上产生影响。上海大学纳微能源研究所是一个交叉学科研究平台,胡教授可同时在上海大学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和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10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4个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021-66135201(O); E-mail:zhiyuhu@shu.edu.cn
  
   张琳娜 (女),郑州大学教授。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现代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标准体系(GPS)及其应用技术研究、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制造过程质量的预测与控制技术、基于GPS的产品几何精度的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化计量技术、CAD/CAE/CAT集成技术等。现任全国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0)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等学术任职。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子项、河南省重大攻关和重大基金等10余项,并作为主要起草人直接参与了我国GPS标准体系的建立及GB/Z 20308-2006 GPS总体规划等20余项国家标准的制订工作。已主编出版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8项。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GPS的几何误差数字化测量认证理论及方法研究”、质检公益性科研专项“面向质量目标的统计公差系列国际标准研究”、以及 “基于GPS不确定度理论及数字化计量认证技术研究”、“产品几何公差数字化计量工具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和 “CAD/CAM集成环境下计算机辅助精度设计与控制”等省部级重点科技计划课题多项。
   联系方式:0371-67781793(O),zlnem@163.com;zhanglinna@zzu.edu.cn
  
   冯之浚 (男)教授,上海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软科学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和“循环经济”。多年来主持多项国家软科学课题,著有《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循环经济导论》、《论循环经济》、《战略研究与中国发展》、《领导科学基础》、《现代化与中国》、《知识经济与中国的发展》、《论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软科学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等50余部专著,发表《现代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改革》、《论决策科学化》、《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文化的社会功能》等论文百余篇。合作出版的《迎接新的技术革命》(上下册)在"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评奖活动中获荣誉奖,《关于宝钢工程调整的综合论证》获上海市1987年科技进步一等奖。曾到美国、德国、墨西哥、前苏联讲学,进行学术交流。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副主任,国家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上海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八、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民盟第五、六、七、八、九届中央副主席。
   联系方式:021-56331893; Email: kyc@mail.shu.edu.cn
  
   王克胜(男),博士,挪威科学技术大学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教授,挪威工程院 (Norwegian Academy of Technology Science) 院士, 上海大学自强特聘教授。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制造系统建模和优化,制造系统理论,数据挖掘,计算智能,知识发现与管理。他在挪威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了“知识发现实验室”(Knowledge Discovery Laboratory)。他和他的研究小组已经在开发智能制造系统方面有很深的理论造诣和实际经验,还在制造工程领域做了许多关于智能技术集成的研究工作。至目前已培养近10名博士生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他已经在国际上出版了13本专著,发表了140余篇文章。
   王克胜教授招收自费赴挪威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0047-73-597119; Email: kesheng.wang@ntnu.no
  
   顾建军(男),加拿大戴尔豪西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兼职教授。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华人教授协会会长、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华人协会会长。1992年在中国科大(少年班)获学士学位,199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2001年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晋升为戴尔豪西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及远程控制、神经网络、康复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近十年,先后获得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拿大革新基金、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科研与革新基金、中国加拿大合作项目、伊丽莎白医院合作项目、帝国石油公司等工业界资助, 经费总额逾三百万加元。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IEEE Tra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等多个国际顶级期刊和IEEE的多个国际会议上发表一百五十多篇国际学术论文,其中十多篇被SCI收录,一百多篇被EI收录。担任国际自动化与物流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主编,担任编委的学术杂志有:控制与智能系统(Journal of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加拿大机械工程期刊(Transactions on CSME, Canada)、IEEE机电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Mechatronics )、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and Automation)、无人系统杂志(Unmanned Systems)、工程与前沿技术杂志(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担任2005世界电子与电器协会机电与自动化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2008世界电子与电器协会自动化与物流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2010世界电子与电器协会电力与能源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2011 加拿大机械工程年会程序委员会主席、2012世界电子与电器协会自动化与物流大会总主席。2003年获达尔豪西大学 “工程学院杰出教育奖” 和“友好教授奖”,2003年获“IEEE国际控制科学与工程会议最佳论文奖”,2004年获“IEEE杰出电器工程协会学生分会主席奖”,2005年获“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杰出青年奖”,2006 年获“达尔豪西大学工程院科研奖”,2010 年获“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大使奖”。
   联系方式:021-56337304(O);Email: jgu@dal.ca或者Jason.Gu@Dal.Ca
  
   李劲松 (男),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担任国防科技工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电磁涡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核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核燃料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无损检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和信息委员会委员。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在内的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壁面爬行遥控检查机器人试验样机”、中国航天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壁面爬行遥控检查机器人”、中国核工业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铁磁材料传热管远场涡流检验方法”、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压水堆控制棒驱动机构下部焊缝在役无损检验技术开发与应用”、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核动力装置管道焊缝遥控检测技术研究”、上海企业青年创新成果大赛“四个一”成果比赛一等奖“压水堆控制棒驱动机构下部焊缝在役无损检验技术开发与应用”、上海企业青年创新成果大赛“四个一”成果比赛一等奖“嵌装超导导体外导管对接焊缝超声检测技术研究”、“超声波检测高速数据采集和传输技术的研究”获上海无损检测学术研讨会二等奖等。
   联系方式:021-33326868(O);Email: lijs@snpsc.com
  
   马书根(男)日本立命馆大学机器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自强教授,兼职博导。1988年、1991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师从于日本机器人大师、蛇形机器人研究开创者东京工业大学广濑茂男教授。2011年当选为日本机械工程学会会士(JSME Fellow),2010年当选为IEEE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并获得IEEE日本关西支部奖章。2003年被聘为IEEE Transaction on Robotics的副编辑,2007年被聘为Advanced Robotics的编辑,主持IEEE ROBIO2004和ROBIO2010国际会议,并多次负责IEEE等学术会议的组织及领导工作,在日本的学术组织长期担任重要职务,培养博士生18名,指导博士后4名。主持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学术振兴会、中国国家863计划、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等项目20余项,开展了仿生机器人、新型机器人机构和控制、救灾救援机器人系统等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发明了多种机器人机构和控制方法,发表论文250多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EI收录150余篇。42次担任IEEE国际学术会议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副编辑、程序委员,4次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获得的奖项如下: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知识创新工程冠名奖——前沿研究奖”;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人才培养奖”;1992 年度日本计测自动控制学会(SICE)优秀论文奖;IEEE 国际会议ROBIO 2005 T.J.TARN 优秀机器人论文奖;IEEE 国际会议ROBIO 2005 C.M.HO 优秀仿生学论文奖Finalist;中国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中国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奖;IEEE 国际会议ROBIO 2007 优秀论文奖Finalist;中国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2项);IEEE国际会议ICIA2009 优秀Automation论文奖Finalist;IEEE国际会议ICMA2009 Toshio Fukuda Mechatronics优秀论文奖Finalist;IEEE国际会议ROBIO2009 优秀论文奖Finalist;IEEE国际会议ICIA2010 优秀论文奖Finalist。
   联系方式:021-56337304(O);Email: shugen@se.ritsumei.ac.jp
  
   汝长海 (男),苏州大学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美国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新技术 863 计划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家库评审专家;担任 20 余个国际期刊特约评阅人和十余个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自动化微操作、纳米操作、微纳米驱动、微装配及其控制技术;压电陶瓷建模、控制技术。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承担十二五国家高新技术 863 重大项目(子课题)1 项;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1 项,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 1 项;哈尔滨工程大学基础研究项目 1 项;黑龙江省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各 1 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1项。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国家高新技术 863 项目1 项(排名第 3);完成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与工程基金(NSERC)1 项(排名第 2),加拿大安大略省合作研究基金(OCE)和加拿大日立公司联合资助项目 1项(排名第 2);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项(博士课题)。在Applied Physics Express、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IEEE Transaction of Mechatronics、IEEE Transaction of Nanotechnology、IEEE/ASME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等多个国际著名期刊和IEEE的多个国际会议上发表录用学术论文 60 余篇(43 篇为第一作者),其中,SCI已收录17 篇, EI收录50 篇。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8 项, 国际发明专利(PCT)1 项; 出版图书 2本 (Book Chapter)。2011年获得3M-NANO国际会议 Best Application Paper Award (会议最佳论文)。
   联系方式:0521-67507212(O);Email: rchhai@gmail.com
  
   孙小卫(男),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上海大学兼职教授,国际知名的半导体光电器件和微电子器件专家,在AM OLED、LED、ZnO、LTPS等重要的半导体光电及新型显示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已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200余篇论文,授权美国专利2项。专业:机械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有机显示技术;半导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学术兼职:2000年5月创立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会、担任主席(chairman);国际电机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新加坡纳米技术分会主席(2009-2011);新加坡材料研究与工程研究所外聘科学家(Institute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Adjunct Scientist)(2007-200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 编辑。荣誉称号:国际学术组织(SID、IoP、SPIE)的Fellow,国家****特聘专家(2011),上海市东方学者讲座教授(2011)。近期主要完成与承担的研究项目有:有机变色子修饰纳米晶ZnO的电致变色行为与电子纸器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nO基的非挥发电阻随机存取内存(新加坡科技部)、使用ZnO透明电极的高功率蓝光二极管(韩国)、全无机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新加坡科技部)、采用量子点的高效率薄膜电致化学发光器件(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有机太阳能电池(新加坡教育部)。
   联系方式:021-56334287(O);Email: EXWSun@ntu.edu.sg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相关话题/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