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大学201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11)

上海大学 /2013-04-22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包括理论物理(070201)、凝聚态物理(070205)、光学(070207)、无线电物理(070208)四个二级学科。本一级学科点拥有一批业务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的科学研究队伍,梯队结构合理,现拥有教授21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包含兼职博士生导师在内的博导共23名,副教授31名,有二十余年硕士、博士生培养经验。本学科点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等30余项,立项总经费上千万元;科技部863项目子课题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和重点项目等30余项。每年平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篇以上,大部分为SCI、EI、ISTP所收录, 申请和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学科与美国、日本、芬兰、德国、英国、丹麦等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
  近年来,在沈学础院士和王奇教授带领下,在国家“211”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和连续两期上海市重点学科的支持下,引进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购置了近两千万元的先进设备。现拥有教育部特色专业、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教育高地、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211”重点学科建设方向等。随着新进学术骨干的加盟和学科的交叉发展与凝聚,发展了超导与关联电子系统物性研究、光学相干操控、太赫兹光电子学、受限体系量子输运理论、引力与高能物理、新能源物理与器件、纳米结构物理与力学行为等研究方向,使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期,并且形成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相互交叉和相互支撑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研究方向:
01 极端条件下凝聚态物质的性质及应用
        02 强关联电子系统、电子结构与量子相变
        03 超导物理、高温超导薄膜及其涂层导体
        04 介观与低维物理
        05 自旋电子学与磁性纳米结构
        06 超快光子学,光与凝聚物质相互作用的超快动力学
        07 固体理论、表面-界面电子态计算方法拓展
        08 纳米结构体系设计、碳纳米材料与器件物理
        09 太赫兹光子学与太赫兹自旋电子学
        10 薄膜物理、半导体及氧化物异质结的制备与表征
        11 光电功能薄膜、光伏物理与器件
        12 超导磁通动力学和新型超导体的探索
        13 非线性动力学、物理介质的信息传输特性与理论
        14 物质的层次结构理论与粒子物理
        15 强光与等离子体物理
        16 第一性原理计算及分子模拟
        17 微波超导
        18 非线性动力学与信息传输
        19 微波、毫米波理论技术与应用
        20 信息光子学和电子学
        21 微波系统的信号处理
  指导教师:沈学础院士、王奇教授、张金仓教授、李春芳教授、周世平教授、曹世勋教授、许晓明教授、徐克西教授、马忠权教授、杨国宏教授、蔡传兵教授、张爱林教授、马国宏教授、赵新洛教授、邓振炎教授、曹清教授、胡志宇教授、姜颖教授、查访星教授、陈玺教授、徐甲强教授、严六明教授、潘登余教授、龚尚庆教授、薛绍林教授、金平实研究员
  招生人数:14
  考试科目:1. 英语
        2. 固体物理 或 数学物理方法(根据报库导师任选一门)
        3. 高等量子力学 或 统计物理 或 半导体物理 或 现代分析技术 或 电磁场理论 或 激光原理 (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参考书目:《固体物理》(上册)(第一版)方俊鑫 陆栋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
        《量子力学》卷I (第三版) 曾谨言 科学出版社2000年
        《统计物理》(第三版)汪志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半导体物理》(第六版) 刘恩科 科学出版社 2004年
        《现代分析技术》 陆家和 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
        《数学物理方法》(第三版)梁昆淼, 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张克潜,电子工业出版社报1994年
        《激光原理》(第四版)周炳鲲,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年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沈学础(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兼职教授。1981年起任红外物理研究室主任,1985年至1989年任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开放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9年至1993年任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年起任该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担任多种国际学术团体与刊物的领导职务。主要研究领域:凝聚态光谱和光电子物理研究。发展了光学补偿双光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方法,发现了声学局域模;发展了傅里叶变换光热电离谱方法,使硅中浅杂质检测灵敏度有数量级的提高;提出和首次实现了带间跃迁、激子跃迁诱发并共振增强调制和回旋共振光谱方法;发展了高压下调制吸收光谱测量方法。对超晶格量子阱、半磁半导体和非晶半导体光谱等作了大量研究。著有《半导体光学性质》、《半导体光谱和光学性质》等著作。
   联系方式:021-66132529 (O)
  
   王 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电磁场理论、非线性导波理论、非线性动力学理论。92年获英国博士学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获奖:上海市科技进步贰等奖和宝钢优秀教师奖。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五项。目前承担的课题:非相干光在非局域介质中的传输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非相干光束与非局域介质的相互作用(上海市科委自然基金)。
   联系方式:021-66132521 (O)
  
   张金仓(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凝聚态体系的新奇物性;超导物理、电子结构与相变;自旋物理与量子相变;自旋电子学与器件物理;纳米磁性结构与介观物理;庞磁电阻与磁性材料;氧化物功能材料;新型氧化物异质结构与薄膜物理;氧化物电子学与器件物理。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王宽成育才奖等奖励多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主持在研和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和重点项目、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
   联系方式:021-66133262(O);E-Mail: jczhang@shu.edu.cn
  
   李春芳(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电磁场理论、光学和量子物理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1999年主持了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2001年主持了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2003年主持了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跟踪项目,2000年入选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主持了题为“微结构中波束(包)的反常传输”的研究项目;2006年主持承担了题为“有限波束光学及微结构研究”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 & E、Opt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Letters、物理学报等上发表论文百余篇。1992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6年被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和上海市人事局列入“上海市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现为上海市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重点学科“信息物理”主要负责人之一。
   联系方式:电话:66132523; E-Mail:cfli@shu.edu.cn
  
   周世平(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超导电性、固体中电子输运、动力学系统非线性与混沌。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2完成人)、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995-1997年度)和2000年度宝钢优秀教师。主持完成多项基金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 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目前主持的课题:铁磁、半金属-超导异质结电子输运理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磁、半金属-超导异质结自旋相关量子输运理论研究(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
   联系方式: 021-66133521(O);E-mail: spzhou@staff.shu.edu.cn
  
   曹世勋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电子结构与相变;极端条件下凝聚态物质的电磁输运与热输运特性;自旋电子学、磁性与超导电性。2001年从日本回国被引进到上海大学工作。2003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学者。曾获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博士后)基金。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2007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Chinese Physics Letters》特约评审,《低温和超导》编委。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等课题。
   联系方式:021-66132529(O); E-Mail: sxcao@shu.edu.cn
  
   许晓明(男)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和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在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中的多个课题开展了研究,《核内核子的夸克结构与相对论多体理论研究》项目获1991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于2004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在高密度夸克胶子物质中会发生三体弹性散射过程,并建立新的输运方程,合理地解释了早期热平衡化之谜。
   联系方式:021-66135126(O)
  
   徐克西 (男 )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从事高温超导电性,高温超导材料物理和制备、高温超导微波器件物理等领域的研究。 在熔融织构高温超导大尺寸单畴块材制备技术研究方面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国内超导材料界有一定影响。 正在与国际先进实验室合作从事新一代轻稀土高温超导单畴材料的制备研究。
   联系方式:电话021-66132515;021-66132516,E-Mail:kxxu@staff.shu.edu.cn
  
  
   马忠权(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表面、界面与薄膜物理,半导体低维结构与器件物理,光伏材料与器件、太阳能电池工艺与检测技术。荣誉称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998-2001年度)。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主持),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完成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5项、中日科技合作项目1项、第三世界科学院科技合作项目1项和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等。目前承担“SIS结构紫光太阳电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硅基高效光伏材料与器件的研制-国际合作重大项目”,“3D捕光结构与硅基光伏器件的研究-上海市基础重点项目”等课题5项。
   联系方式:66136912(O);zqma@mail.shu.edu.cn
  
   杨国宏(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长期从事拓扑场论及其在广义相对论和天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和高能物理中的应用。1997年兰州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博士毕业,1999年复旦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任上海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收录30余篇。中国物理学会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分会会员,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协联成员,《Chinese Physics Letters》特约评审人,Membership i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学部主任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实验室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十项。获国家教育部“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即原“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王宽诚育才奖”等奖项多项。
   联系方式:021-66134974;66134403;E-Mail:ghyang@mail.shu.edu.cn
  
   蔡传兵 (男) 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功能薄膜及异质结器件物理、超导基础材料和电磁特性。1998年至2005年分别在日本大阪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德国莱布尼茨固体与材料研究所等地留学和从事科研工作,曾为日本政府资助的外国人特别研究员。2005年从德国被引进到上海大学工作。.曾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他引260余次。完成或当前主持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德科技合作项目(PPP)、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和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项目。
   联系方法:021-66132926(O); E-Mail: cbcai@staff.shu.edu.cn
  
   张爱林(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粒子物理的唯象学和量子色动力学非微扰理论。研究兴趣集中于QCD求和规则、强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奇特态粒子的性质、重夸克有效理论及其应用、重味和B物理。在胶子球、混杂态和多夸克态等非传统强子领域和重味物理领域进行了一些研究。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和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各1项,现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内外许多著名科研单位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联系方式:021-66125126 (O);zhangal@staff.shu.edu.cn
   网页:http://www.physics.shu.edu.cn/ Default.aspx?tabid=13014。
  
   马国宏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光与凝聚物质相互作用的超快过程,纳微结构材料的超快光子学和超快非线性光谱学,太赫兹波的产生和相干控制,电子自旋的光学相干操控。2001年获得光学专业博士学位,2001-2005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作,2005年到上海大学工作,2006年上海市浦江学者,2008年聘为首批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美国光学学会会员,新加坡材料研究会会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完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留学归国人员启动基金和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科委基础研究项目。
   联系方式:021-66132513(O);ghma@staff.shu.edu.cn
   研究组主页:http://www.upg.shu.edu.cn
  
   邓振炎 (男),研究员,理学博士和工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博士,自1997年起在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和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NIMS)工作7年,2007年从葡萄牙阿维罗大学引进到上海大学工作。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凝聚态能带理论、材料物理模型、能源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和物性。研究注重从实验现象的细致观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并提炼出相关的机理和物理模型。在国际上发明表面改性Al与水反应产氢的新方法,被认为是目前便携式燃料电池最经济有效的氢源技术。
   联系方式: 021-66134334(O); E-Mail:zydeng@shu.edu.cn
  
   赵新洛(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碳纳米线、碳纳米墙、金属及无机纳米颗粒)制备、结构表征、物性及应用。1995年至2006年在日本名城大学学习和工作,师从碳纳米管最初样品制备者安藤义则教授和发现者饭岛澄男教授。在Nature、Phys. Rev. Lett.、Appl. Phys. Lett.等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79篇,SCI收录50篇,被引用1100余次。关于制备出直径为0.4纳米的碳纳米管的研究成果被两院院士评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为美国物理评论杂志 (Physical Review journals) 和国际炭素杂志 (Carbon) 特约审稿人。
   联系方式: 021-66136916(O);E-Mail: xlzhao@shu.edu.cn
  
   姜 颖 (男) 教授,博士,“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多年来一直从事凝聚态系统的相变及其拓扑效应的理论研究。2001年11月至2003年5月受德国洪堡基金会遴选资助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从事科研合作。2003年至2008初先后在德国、瑞士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2008年引进上海大学。发表SCI论文20余篇,他引次数110余次。2004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目前主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一项,主持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项目一项,主持“东方学者”上海高校特聘教授岗位科研项目一项,并承担上海市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一项。
   联系方式:021-66134974(O),yjiang@shu.edu.cn
  
   胡志宇 (男) 教授, 博士,工商管理硕士,中组部“****”入选者,上海大学纳微能源研究所所长。2008年加入上海大学,此前是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正研究员,并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田纳西大学等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或兼职教授。其在美学习、工作期间曾多次荣获嘉奖和荣誉,包括美国能源部部长的亲函嘉奖和“年度发明家奖”(Inventor of the Year)。曾经主持过多项美国能源部和其他部门的研究课题,发表了150多篇学术论文、专题报告及特邀报告,8项国际专利(包括正在申请专利), 还在美国能源部、国防部、国家基金会(NSF)、以及多个州政府和学术期刊担任评审专家。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部、上海市科委的多项研究课题,其工作成果曾经多次在国际上产生影响。上海大学纳微能源研究所是一个交叉学科研究平台,胡教授可同时在上海大学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和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多个专业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1.纳米量级高效低污染能量转换元器件及其应用;2.薄膜纳米结构功能材料;3.纳米催化低温燃烧;4.纳米尺度低维结构能量传输和转换;5.红外显微热成像和纳米光学系统;6.微纳电子机械系统元器件(MEMS/NEMS) 的研究及以及其在生物、医学、光学等方面的运用;7.自组合村料与结构的研究及运用。
   联系方式: 021-66135201(O); E-Mail:zhiyuhu@shu.edu.cn
  
   曹 清 (男)教授,博士,及高于博士的德国Habilitation。1989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光学博士学位;2007年于德国哈根大学获高于博士学位的Habilitation学位(该学位被国家教育部翻译为“有教授资格的博士学位”)。1994年至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先为博士后,后为副研究员。2000年至2001年在位于巴黎的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光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01年至2008年在德国哈根大学工作,为科技雇员,及Private Dozent (自2007年12月)。2008年回国后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2月评定);后于2009年春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到上海大学,在理学院物理系工作。在纳米光学与光子学,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以及光学成像的一些前沿研究方向上做出过多项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与高度评价。特别地,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亚波长金属光栅的透射最小发生于表面等离激元的共振波长。该篇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 88, 057403 (2002)的第一作者论文在大约八年时间内单篇已被他人SCI引用了240余次。此外,单篇论文被他人SCI引用超过20次的还另有有4篇(其中3篇为第一作者论文)。截止到2010年5月,发表杂志论文43篇, 其中第一作者杂志论文38篇;论文被他人SCI引用500余次,平均每篇论文被他人SCI引用约12次。许多SCI引用论文的作者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军事研究实验室,空军科学研究院,亚利桑那大学的光学科学中心, 中心佛罗里达大学的光学学院;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德国亚琛大学;以及丹麦玻尔研究所等世界一流研究机构。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光学与光子学,表面等离激元,光学成像, 衍射光学, 太赫兹波导, 激光束传输。
   联系方式:021-66135121, Email: qcao@shu.edu.cn
  
   查访星(男)研究员,自然科学博士(2001年,德国Tuebingen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基于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和隧道谱、光致发光等光谱表征技术,对半导体及其低维体系、碳纳米或其它纳米结构体系的电子和光电子特性的实验物理研究;半导体器件及纳电子器件的器件物理研究。代表性工作见Appl. Phys. Lett., Optics Lett., Phys. Rev. B 、Carbon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受邀为J.Appl.Phys.、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物理学报等主流SCI期刊审稿人。主持多项基础性研究项目,目前并作为骨干成员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单量子态的探测及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的重点项目。
   联系方式:021-6613 4334(O);E-Mail: fxzha@shu.edu.cn
  
  
   陈 玺(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量子调控和量子光学;介观物理和器件物理;有限光束传播特性。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hys. Rev. Lett., Phys. Rev. A,Phys. Rev. B等发表论文40余篇。2008年入选西班牙科技教育部Juan de la Cierva项目。先后主持在研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等科技项目10余项。
   联系方式:021-66132521(O);E-Mail: xchen@shu.edu.cn
  
   徐甲强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合成与结构表征;半导体敏感材料与气体传感器;锂离子电池材料。兼任全国气湿敏传感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教委“纳米材料化学”重点学科“纳米结构材料与器件”方向学术带头人。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10多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氧化锡基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金属氧化物纳米线的受控合成及其应用研究”和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锡基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等。
   联系方式:021-66132406(O); xujiaqiang@shu.edu.cn
  
   严六明 (男) 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第一性原理计算及分子模拟、燃料电池核心材料质子交换膜材料制备及其质子和中性分子的迁移、电子在有机分子和金属纳米电极之间的迁移等。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博士,先后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德州农工大学从事研究,2006年起被引进到上海大学工作。曾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被引用200余次。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浦江计划项目和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项目各1项。
   联系方法:021-66132405(O); E-Mail: liuming.yan@shu.edu.cn
  
   潘登余(男)博士,博士生导师,任理学院索朗光伏材料与器件R&D联合实验室以及环化学院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能源存储与转换纳米材料及其器件。主要研究领域:光伏纳米材料与器件、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器件、超级电容器、光/电催化纳米材料及其在环境和能源中的应用、石墨烯材料及其器件、稀磁半导体及自旋电子学。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Chem. Comm.、Chem. Mater.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论文被引5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110余次,两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材料领域被引频次排名位于全球前1%)。主持国家项目2项和上海市项目多项。担任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著名刊物审稿人。欢迎凝聚态物理、光学物理、半导体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的硕士生报考。
   联系方式:021-66138025(O);E-Mail: dypan617@shu.edu.cn
  
   龚尚庆(男)教授(兼职),博士。专业:无线电物理。主要研究领域:多年来一直从事激光物理学,量子信息学及强光光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分别于1997年在中英交流基金资助下到英国帝国理工Blackett 实验室P.L.Knight教授(著名激光物理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Journal of Modern Optics主编)处作一年访问学者,2000年在著名的德国洪堡基金资助下到凯撒斯劳腾大学物理系K.Bergmann教授和 M.Fleischhauer教授处工作20个月。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A, Apply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及物理学报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已发表60余篇高质量研究论文。其中SCI收录45篇,EI收录37篇。被海内外科学家他人引用160多篇次。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方面有很深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若干重要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产生了重要影响。1996年荣获第三届饶毓泰基础光学奖。2002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并获得2002年“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专项资金”资助。
   联系方式: 电话: 021-69918163(O);021-59928430(H),E-mail: sqgong@yahoo.com; sqgong@mail.siom.ac.cn
  
   薛绍林(男)教授(兼职),博士。专业:凝聚态物理。主要研究领域:光电子器件,包括新型光学显示器件,新型光学信息存贮器件技术;微纳米光电器件及材料应用,包括纳米荧光粉制备,应用和研究;碳纳米管器件及应用研究;激光物理,非线性光学应用放研究,超短激光脉冲技术应用和研究。曾获得中国科学院大恒光学特别奖。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新型平板显示(新型电视和其它显示器)技术和光源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型超快激光器OPCPA前端种子源研究(国家863项目),新型光学信息存贮技术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项目) 。
   联系方式: 电话: 021- 67792089-561  E-mail: slxue@dhu.edu.cn ;slxue@fudan.edu.cn
  
   金平实(男)研究员,机电工程学博士(1998年,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业陶瓷研究中心主任,第二批中组部****国家特聘专家。主要研究领域:节能环保有关的薄膜与纳米材料。从九十年代初期以来长期从事新型智能节能玻璃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参与著书3部,申请日本美国等国外专利近40项,已获授权16项,其中热致变色材料专利申请数及授权数占日本该领域总数的一半以上,多次作为该领域知名权威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目前主持****配套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联系方式:021-6990 6208(O);E-Mail: p-jin@mail.sic.ac.cn 080100 力学               

相关话题/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