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我校教授推出《新师德宣言》引全国教师热烈响应_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8-05-04




        近日,在举国上下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之际,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北大学教育学院、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湖北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第五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大学召开。来自上海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井冈山大学等全国各大著名高校与研究机构等230多位全国专家学者、教育一线工作者齐聚一堂,提交学术论文81篇,结合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体会共同研讨教育伦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本次会议以“教育伦理、师德评价和立德树人”为主题。在会议开幕式上,****江畅教授代表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教授在开幕式上热烈致词。他指出,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反复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人格完善的人。教师必须要有完善的人格,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人才,新师德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湖北大学校长赵凌云在致欢迎词时指出,本次会议旨在推动我国的教育伦理、师德建设、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教育伦理与师德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值得每个教育人去深入探索并努力践行的重大课题。本次会议乘十九大胜利召开的东风,以师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主题,能为大家带来立德树人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经验;希望大家通过本次研讨会,拓展视野、增进交流、收获友谊,共谋教育发展大计。



        中国伦理学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我校哲学与法政学院王正平教授教师作了题为《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价值》的主旨报告。他认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当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师德,凝练中华民族新师魂。为此,王正平教授在以往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贯彻十九大报告关于教育工作要立德树人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精神,汇聚全国广大教师集体道德智慧,正式在全体大会上推出和阐述了自己起草的《新师德宣言》。

        《新师德宣言》包括12条师德信条。明确提出:教师应是全民族和全人类优秀道德的继承者、体现者和传播者;教育伦理和教师道德是全部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基础;新的社会环境,需要建构与时俱进又面向实践的新师德,重筑时代新师魂;面向实践,皈依真理,才能重建合理的、人人应做、人人能行的师德规范和师德标准。合理的师德规范,应能恪守底线,追求高尚,自他两利,提升自我,促进专业发展。良善的新师德师风形成,需要公正的社会分配和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支撑、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教师作为道德主体的积极努力。教师应享有道德和法律赋予自己的全部人格尊严和正当利益,通过诚实的教育劳动创造人生的幸福;教师应有责任之心,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有仁爱之心,关爱学生,为学生一辈子的幸福生活着想;教师应有敬业之心,严谨治学、搞好教学是教师的专业责任;教师应有乐群之心,关心集体,尊重同事,自重重人;教师应有爱国之心,家国情怀,在平凡的教育和教学岗位上,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民族的伟大复兴,尽智竭力。

        《新师德宣言》言简意赅,内涵深刻,引起全体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会议开幕式之后,2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教授、大中小学校长、第一线教育工作者,纷纷以个人签名的形式表达同意和认可,自愿成为新师德宣言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湖北大学校长赵凌云教授带头在《新师德宣言》大型展板上签名。他认为,新师德宣言顺应了时代要求,体现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必将有力地推动师德师风的建设。



        研讨会进入大会主题报告和分组讨论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主题报告第一阶段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本陆教授主持。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作了《立德树人:从“教书匠”到“大先生”》的学术报告,细致的分析了这一过程的转变对“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和价值。他认为教育优先发展是民生的基础工程,因此作为教师更应当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与学习工作中的“四个统一”意识,即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钻研学术与遵守学术规范相统一。

        井冈山大学校长曾建平教授作了《“四有”好教师的伦理意蕴》的学术报告,结合自己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体会,基于自己对新时代、新矛盾、新思想、新方略等方面的认识,提出“四有”好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真正做到“四者”,即信者、善者、学者以及师者的统一。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戴茂堂教授发表了《知识教育的伦理风险》的学术报告,提出当今社会不能把教育者仅仅限定于独立的个人,而是要扩展视野,不可忽视天、地对我们的教育启示,强调从自然之法中反思人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并认为好的教育应帮助人找到在世界中合理存在的位置,进而发现自我价值。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向玉乔教授在《教育与文明之善》的主题报告中从文明与教育的关系出发,指出教育应发扬人之善性、培养“道德人”为目的,并从人的平等诉求方面肯定了教育打破阶级、阶层固化的功能,从而实现公平,提升人的生存品质。

        ****、首都师范大学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淑芹教授对第一阶段大会主题报告作出评点,她指出,四位报告人分别从实践与哲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教育伦理中的基本问题,达到了学术观点交流与思想碰撞的目的。

        大会主题报告的第二阶段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芳明博士和余玉花教授作了《师德评价合理性的理论反思》的学术报告,指出当前师德评价观存在功利化、泛道德化、独白化三种不合理的评价取向,而寻求评价观的合理化应该立足现代社会语境,消除动机性评价和效果性评价的对立,注重美德塑造和制度约束相统一,以满足评价的目的性和评价的规律性。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思政部糜海波教授在《师德评价面临的矛盾、问题及出路》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师德评价面对伦理目标偏差,多元文化冲击和教育观念滞后等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应使评价标准的设立体现完整性和层次性,明晰评价的范围和教育行为的道德类型,将“具体考察”与总体判断结合起来,使教师评价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轨道。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袁祖社教授作了《“美好生活”本位的教育伦理信念及其合理性辨析》的学术报告,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关联着教育伦理,教育伦理不能脱离个体与社会现实,在教育实践日益受到社会中多维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应秉持传承、适应、变革、创新的信念,使教育面向人的整全性和生命的发展性,最终实现“美好生活”的理想目标。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系主任廖志诚教授作了《“三以”:加强师德建设的指针》的学术报告,他认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一生的重要课题,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则是当前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师德师等建设的根本指针,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贾新奇教授对这一阶段的主题报告作了学术点评,针对每个人在报告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学术思考和学术研究建议。李萍教授指出,教师道德体系建设是新时代的一大问题,如何运用道德建设与评价促进教师幸福感的提升更是教育伦理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分组讨论阶段,参会人员分成三个小组,就“新型教育伦理与师德理论建构研究”、“立德树人、教师发展与我国当前的师德建设研究”、“我国教师道德评价面临的问题、挑战与进路”和“我国师德状况与师德实践经验探讨”这四个主要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大会总结交流和闭幕式阶段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杜时忠教授主持。在小组讨论大会交流中,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董辉、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吕寿伟、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凯向大会作了汇报交流。杜时忠表示,本次小组讨论会均紧扣主题,对师德评价讨论最为深入;对伦理的研究也由个体伦理扩展、深化至对制度伦理的探讨;讨论阵容呈年轻化趋势,人员类型丰富多样,为本次学术讨论会注入了很多活力。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何云峰介绍了下一阶段学会的工作重点和计划。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副校长张勤教授介绍启动第二批“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的情况。



        本届研讨会恰逢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经过充分的民主酝酿,选举产生了该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我校王正平教授代表新一届理事会在会议闭幕式上发表了“爱知识”、“爱教育”、“爱学生”、“爱教师”、“爱祖国”等“五爱”为要旨的倾情讲演,真诚勉励广大教育伦理学研究者同心同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既要努力加强理论研究,努力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伦理学理论体系,又要面向师德实践,践行立德树人,积极投入祖国教育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做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全体与会者感同身受,深受鼓舞。本次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闭幕。



        本次研讨会和会上发布的《新师德宣言》受到社会各界和舆论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东方网、网易、新浪新闻、中青在线、科学网、大众网、《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江苏网络广播电视台等全国20多家主流媒体作了专题和深入报道。

(供稿、摄影:研讨会会务组    作者:于涛、周治华     编辑:新闻中心)
相关话题/教育 伦理 十九大 哲学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