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竭尽全力,顺其自然——我的上外高翻学院的挑战之旅(2)

上海外国语大学 考研论坛/2013-02-24

竭尽全力,顺其自然——我的上外高翻学院的挑战之旅
考研论坛 2011-10-27
  上外高翻会议口译笔试面试经历
  说实话,在报名考试之前,我有过犹豫。感觉上北外应该没有问题,何必再折腾呢。而且根本没有针对上外的考试做过准备,500元钱笔试报名费(或1000元钱笔试加口试)很可能会打水漂。但内心深处还是渴望试一试的。总共为这个考试准备了5天时间。所作工作如下:把以前的笔记复习了一遍,每天练习笔译2小时,口译一小时,把外交部、商务部网站上一些重要信息背了背,把最近一两月the economist 上的Politics this week 和Business this week版面浏览了一遍。这样让自己快速进入英语状态,通过复习笔记提高语言能力,通过看网站信息复习了时政背景。就这样,带着一点紧张我上了考场。

  3月7日笔试经历
  记得一月十号北外笔试考完后,第一时间给妈妈打电话,第一句话就是“好不尽兴!”,之后陆续向朋友老师抱怨“That’s it?? After what I have prepared for this exam?” 总之,北外试题让人做的很没感觉。记得上外笔试上午部分结束后,给好友发短信说道:我要烤糊了。二者难度对比可见一斑。
  会议口译专业笔试分上下午两个半天举行。上午综合试卷,时间为两个半小时;下午翻译试卷,也是两个半小时。今年综合试卷题型较少,没有了文章摘要题,没有了paraphrase题,只有三部分:单词与释义配对,无选项的完形填空和作文。单词有25个,难度很大,几乎没有一个是平时常见的,我没有背过GRE词汇,但感觉应该是那种类型的变态单词。考完后,大家纷纷互相问:单词你认识几个?一般能答出6,7个就很不简单了!我认识的大概有10个,通过词根法推测,和词性法排除等歪门邪道又硬憋出来5,6个。其余的10来个就看RP了。
  关于这部分,没什么好的方法,要么你很有毅力的去背GRE单词(我是做不到的),要么就靠平时的广泛阅读来积累(这个还蛮靠谱的!)。我喜欢后者,平时读书看到一些生单词,看着顺眼的就积累到笔记本上。不是每个生词都整理到笔记本上,而是只记下那些自己感觉喜欢的或有用的。另外关于笔记本我有一个原则:Anything in my notebook shall be kept in my mind.只要我写在了笔记本上,就一定要背过。如果不想背的东西,干脆就不要写。除此之外,强烈推荐Merriam Webster’s Vocabulary Builder ,背过其中的词根词缀,受益终生啊!完形填空题比较简单,根据文章意思和逻辑每空都能填出来。其他同学也是这么说的,可见这个题拉不开差距。但我有一空没有写出来——美联储主席叫什么来着?忘记了。所以提醒同学们要记住一些硬性信息,如重要人们,地名,条约,和机构等。
  又到了最关键的作文!题目两选一,字数不少于600字。Option 1: 对与恐怖主义问题,政府是应该军事打击呢,还是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Option 2:对与当今大规模的移民问题,你是怎么看待的,要不要对移民人数有个上限来控制呢?对我而言,第一个题目虽然很有意思,虽然可以写的很有感情,但容易落入空话大话的圈套,因为我对恐怖主义的一些具体信息不甚了解,举例时很难说出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这样为写作造成了很大障碍。第二个题目相对是个更容易的选择。So I decided to play it safe.于是选择写移民问题。
  自我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成功之一:开篇新颖。开篇我用一大段排比回顾了人类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引出移民的原因,即两种力量pull force 和push force。成功之二:句型复杂多变,借用许多the economist 上学到的短语。比如grapple with, face a double whammy, feet of clay, tinker with等。成功之三:结尾上升层次。在讲清楚所要表达的意思后,我喜欢在文章最后来点高调的煽情,在精神层面上有所上升(向Obama偷学的)。比如这篇文章最后一段我讲到了人类的公平发展问题,表达了对公平正义和平的新社会向往。
  失败之一:时间安排失误,前松后紧。前两部分题答得很快,到写作时还有一小时三刻钟的时间,很是充足。因此开始慢慢悠悠打草稿,打了半个小时!前面写的也是不紧不慢,总想提高语言质量,导致后面时间紧张。差点来不及写最后一段。失败之二:中间论述部分观点不新颖,虽然很想写出新意,可无奈还是讲了堆路人皆知的东西。失败之三:字迹潦草,不堪入目。这个弱点伴随我很多年了,认识我的朋友对我的字都很无语,老师也说“长得还算清秀的小姑娘,字怎么写得这么难看?”
  下午的翻译试卷答得还算淋漓尽致。很长的两篇文章。一篇英翻中,讲的是欧盟在世界上所处地位和作用问题。涉及到《里斯本条约》,欧盟改革,扩张,内部问题等。难度刚刚好,challenging but manageable. 另一篇中翻英,讲的海地地震。涉及到地震的基本情况,破坏力大的原因,灾后重建面临的问题,美国灾后重建的作用,美国的企图及其他国家的反应。在交卷前两三分钟写完,写到手腕酸痛了。因为文章实在很长。
  可见翻译的内容是紧贴时事的,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对翻译会大有裨益。

  4月3日口试经历
  参加笔试的共160人,进入复试的27人,复试分四个半天进行,最终录取了8人。4月2日下雨,4月4日下雨,唯独4月3日也就是我参加复试的那天下午艳阳高照,天气异常好。可能考官的心情也很好吧(有个老外考官每次来侯考室都说:the sun is great today, why don’t you guys take a walk outside and relax…),那天下午7个人面试,竟然进了4个!感谢天气。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心态“!
  放松:最好不要放太多的stake进去,就是说既然走到这一步了,既然已经尽力了,既然该做的都做了,那么就随缘吧。我当时就这么想的:北外还是上外?也许冥冥之中上天早已安排好,要是考不上这个,那就是和上外的缘分已尽,相信老天在北外已为我安排好今后的路;要是考上了,那就说明注定和北外无缘,在上外这片天空还有很多等待我去探索。因此我当时可以说没有什么压力,无论结果怎样都能接受。但是肯定还有些考试是孤注一掷的,不过这时候坦然的心态不能丢。相信缘分,相信老天的安排自有其道理。
  自信: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推门进入后,自信微笑大方的与考官问好;对话时注视眼睛,以应有的表情回应考官的每句话,自然表现自己,这样让考官感觉也很舒服。不要把这个过程当成对你的拷问,要主动把这半小时变成你的show time。
  享受:与人交流本来就是一种享受,更何况和翻译界的大师级人物交流。When you feel happy, they feel it, too. When you enjoy talking to them, they enjoy talking to you, too. 道理很简单。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仅仅把自己当成应试去的考生,等待别人的审判与挑选,唯唯诺诺胆战心惊地说话,考官能喜欢我们吗?因此何不转换个角度,就当成一次普通的对话,当成一个向他们展示自己,交朋友的机会。
  心态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确保发挥稳定。很多人并不是因为实力不够,而是因为过于紧张而发挥不好。我想我的实力应该不是最突出的,我的知识面不广,实践经验不多,但我一向喜欢和人面对面交流,喜欢在“台上”的感觉,所以发挥会比较好。

  复试内容:
  两篇不记笔记的口译——大约听考官讲3,4分钟后开始口头翻译,整个过程不能记笔记。这与以往做过的任何口译都不同,因为要完全凭借大脑记忆。技巧在于抓住文章脉络逻辑。一边听,头脑里一边形成清晰的脉络图,如树形图。每一个观点都是一个树干,对这个观点的例证就是树枝,怎么一层一层延续下去的,都要有清晰的逻辑,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准确的翻译出来。
复试前一周我专门针对把握要点和脉络的能力进行了一些练习。听一篇voa新闻,不做笔记,然后复述大意和记住的细节。其实用新闻来练并不适合,因为新闻报道信息量大而杂,只是训练了短时记忆。所以我还选了两三个演讲来练,听完后复述出几个要点和例证就可以了。我记得考试前一天练了篇芮成钢的演讲20多分钟,我听完后基本都复述出来了,顿时增加了自信。其实回想起来他的那个演讲思路清晰,举例鲜明,难度不大,因此建议考前一天做个简单点的练习增加自信。
  考试当天,第一篇英文到中文口译,是一篇关于男性激素的较学术的研究。但是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深入,把握脉络并不难。我完成的很顺利,没有丢掉任何关键信息,只是关于ring finger纠结了很久,我忘记了这是那根手指,考官提示我说:in Chinese, it doesn’t have a name. 我回问:it doesn’t have a name? how weird… 然后考官告诉我中文是“无名指”。接下来悲剧发生了,我不知道那根手指是无名指。考官无语,嘲笑我说:You are far from getting married!我回道:Exactly, I don’t even have a boyfriend! 考官说:What? you must be kidding. Haha 这样看来,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本来可以很尴尬的悲剧,反而起到了活跃气氛的作用。
  第二篇中文翻译成英文,讲的是谷歌退出中国的问题。这个事情由于我之前专门关注过,所以对内容很熟悉。直接导致陶醉其中,忘记专心keep track of the flow of thoughts。在翻译时有点打乱顺序,还丢了几点。不过都在老师善意的提醒下回想起来并补充上去了。
  最开心的是最后的自由对话部分,老师看着我的个人陈述问我些关于自己的问题。看到我曾对话奥巴马,他们很感兴趣,当然我对这个话题也很兴奋很感兴趣。他们问我和小奥说话什么感觉,我说“super nervous”,一个老师反问“even more nervous than now?”, 我说:of course! You guys look so nice, why should I be nervous!考官大笑,一个老外说:This girl sure knows how to talk to people! Haha 然后他还问我对小奥提的问题是不是政府提前安排好的(为什么很多人都对这点这么好奇呢?),我开玩笑对他说:You know what, you are asking too much! You don’t wanna get into trouble. 又是一阵笑声。然后我还是如实把整个情况告诉他们了。

  最后……
  站在新的起点上,感慨万千。有欣慰,有不安,有幸福,有担忧……但一切都要归为两个字:坦然。
  不同的选择将我们带到不同的路上,这条路有太多的未知数,有时我们会想:我这样选择对吗?要是我选择了另一条路会是怎样的不同呢?人生的乐趣或许就在于未知,在于黑暗中的探索,在于向真理向顿悟一步步靠近的过程。我选择了上外会口,也许面前是康庄大道,鸟语花香;也许前面是断壁残垣,电闪雷鸣。我无法预知未来,我所能做的就是继续享受生活,做我所想的,想我所做的,竭尽全力,顺其自然。
  最后祝所有朋友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理想,并开心过好每一天!

  
  来源:考研论坛



2/2 首页上一页12
相关话题/考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