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视角下海外青年的对华认知”学术研讨会举行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2-13
海外青年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促进中国与各国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桥梁纽带。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与海外青年进行良性互动,对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国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7月10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学视角下海外青年的对华认知”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召开。
开幕式由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广大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教授作会议致辞,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朱威烈教授作主旨演讲。
査明建副校长指出,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一方面需要我们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另一方面世界各国也渴望加深对中国的了解。青年人是各国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让海外青年深度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对于推动文明交融共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中国学应运而生,面向海外青年,对完善世界中国学的学科框架体系,帮助海外青年深刻了解中国,有着重要意义。上外中国学项目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招收七届国外研究生,这些青年学子将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重要贡献。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国对阿拉伯国家以实际行动进行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平台,为中国学项目在阿拉伯国家的招生与培养,海外中国学项目建设以及阿拉伯国家青年对外认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威烈教授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时代,高校迎来了双一流建设的新动力、新标准和新局面,中国学也随之得以兴起。当下海外青年对华认知存在赤字,在中美贸易战、科技战、政治战、舆论战长期持续的当下,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战略性任务,是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性问题,也是中国高校和研究院所不容推诿的使命担当。不仅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应该成为对外交流改革开放、治国理政经验的思想平台,各个研究机构都应向他们的语言对象国提供智力支持,具有普遍性。上外的中国学要坚持改革和开放,高度重视来华留学生群体,改善留学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新四史为核心,讲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领域的中国实践和中国理论,融合校内已有的专业知识和课程,加快形成上外自己的特色,减少海外青年对华认知赤字,推进中国高校的中国学学科繁荣发展。
研讨会围绕着“认知现状与理论”、“欧美地区青年的对华认知”、“阿拉伯地区青年的对华认知”和“东亚地区青年的对华认知”等四个主题单元,展开了一天深入的研讨。
第一单元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教授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室主任唐磊教授就“比较政治学视角下的海外中国学与中华认同”作主题发言,认为“认识中国”有“中国学”、“中国观”、“中国形象”三种不同的产出,要在“核心现场”重审青年群体的“中国”认知、认可与认同。
复旦大学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任晓教授就“日韩青年一代了解中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作主题发言,指出日韩青年一代对中国不关心不了解,地理上的邻近反而造成摩擦、冲突和敌意,美国的影响、舆论扭曲、以偏概全都增加了解中国的困难,近期需要加强经贸联系,搞好人文交流,根本上还要取决于中国的发展进步。
复旦大学哲学系施忠连教授就“五缘文化与对华认知”作主题发言,从“五缘文化”的本土中国视角出发谈西方对华认知,指出“缘”的概念在西方的误读,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趋于表面,强调“五缘文化”的超意识形态、超政治观念的沟通作用。
第二单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室主任唐磊教授主持。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教授就“西方世界青年的对华认知”作主题发言,指出西方青年的对华认知和好感优于年长一代,欧洲的政党精英对华的认知更趋中性,西方青年的对华认知具有鲜明的政党特性,也容易受到国家整体对华政策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刘宏松教授就“欧美青年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认知”作主题发言,指出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其民众对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满意度较高,主要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利益影响了民众的态度,而非反过来的关系。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潘玮琳副研究员就“‘黑命攸关’运动与美国青年黑人中国****群体的兴起”做主题发言,基于2019年至2020年在美国进修的经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跟踪,对美国黑人中国****群体进行了历史梳理,在“黑命攸关”运动期间,成为了美国地方学反思它的白人至上主义霸权非常重要的一个突破口,对中美战略博弈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单元由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广大教授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就“阿拉伯青年对华认知的调查与分析”作主题发言,认为中阿的悠久历史、共同经历与中国发展的成绩奠定了阿拉伯青年对华正面认知的基础,但一手资料的缺乏、西方舆论的误导使阿拉伯青年对华认知仍存在赤字,因此要加强双方青年的直接交流,提高中国青年的交流能力,拓宽中国形象的传播媒介。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包澄章副研究员就“阿拉伯青年对华认知的代际差异及其成因”作主题发言,指出青年群体是阿拉伯地区人口主体,总体认同中国的经济影响力,认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相处之道,期待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但对华认知在不同层面存在差异,而疫情和中美竞争导致中阿人文交流面临挑战。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世峻就“全面转型时期沙特青年的对华认知:特点、问题和应对”作主题发言,指出沙特的国家转型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转型期间对华认知存在强烈渴望,这种渴望源于沙特王室自上而下的推动,存在基础薄弱、易受西方干扰的问题,应借助沙特的汉语热推动沙特建立真正的中国学,不应错过沙特“向东看”、“向东转”的新方式。
第四单元由复旦大学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任晓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方秀玉教授就“韩国青年对华认知现状及其应对”作主题发言,指出韩国留学生在来华留学生中比例较高,来华后能通过实践调整自己的对华认知,中国的留学生政策取得了很好效果,对他者关系的处理上应该讲方式和方法。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金英教授就“当前印度对华认知变化及其特征”作主题发言,指出印度对华认知总体上趋于负面,在精英与大众层面存在分化与割裂,印度的政党右转倾向影响对华认知,印度对华认知的变化直接带来对华具体政策的调整。
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高梓菁助理研究员就“日本青年一代对华认知——现状、影响因素及走势”作主题发言,指出新媒体网络的“后真相”时代,正在瓦解传统主流的对华认知体系,日本青年群体的对华认知优于其他年龄层,更不易受到传统政客和媒体舆论的影响,建议对日交流应增加主体多元性,拓展信息传播,用大数据进行评估反馈。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武心波教授进行研讨会总结,指出研讨会内在架构良好,议题新颖,视角多元,主题集中,对接国家战略,又具有丰富的学理内涵,讨论充分,沉静高雅,充分展现了各位专家****的学术风采,贡献了大家的新想法、新视角、新观点。这些富有建设性的看法和建议,不仅对智库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政策建议和智力支持,而且对海外中国学、本土中国学、区域国别研究、五缘文化研究等诸多学科,也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撰稿:中国学专业博士生 兰剑
摄影:吕泽宜、程海烨
编辑:何琰楠、陈文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