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范立珂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16



姓名:范立珂博士副教授
E-mailfanlikelizzy@hotmail.com

研究方向:
句法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

教育背景:
2007年硕士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师从陈忠教授
2010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师从王德春、金立鑫教授
2015.09——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职) 师从熊学亮教授

学术经历:
2012.10——2013.03于香港城市大学访学师从潘海华教授
2012.07-08 中国语言学书院2012现代语言学核心课程研修班学习中国语言学书院学术委员会主办
2017.10——2018.10于美国俄勒冈大学做访学 师从PROFESSOR ZHUOJING-SCHMIDT

工作经历:
2007年至今先后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从事兼、专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社会兼职:
中国认知语言学学会、上海市语文学会、香港认知语言学学会会员

主要科研成果:
学术著作:
《位移事件的表达方式探究》,专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
主要论文:
(1). 试探“进、出”的位移事件表达,《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2016年第4期。
(2). 位移事件表达中各概念的组合方式研究,《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2016年第3期。
(3).位移事件表达中动体和背景的相互关系及其编码特征,《对外汉语论丛》第十辑,陈慧忠主编,学林出版社, 2016年12月出版。
(4). 现代汉语“路径”概念的多种编码方式探究,《现代语言学》第一辑,上海市语文学会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5). “V走”和“V去”的替换条件及其认知理据——兼谈动趋式的认知分析,《外语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冯庆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
(6). 位移事件表达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述评--兼谈关于位移事件表达方式研究的新方案,《对外汉语论丛》第九辑,陈慧忠主编,学林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
(7). 句法分布与概念变化的对应与互动——谈“来/去”的三种“位移概念”,《语言教学与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4年第1期。
(8). 谈时空概念转换对“上下”句法语义对应的内在制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2014年第2 期。
(9). “V来”和“V到”的替换条件及认知动因,《汉语学习》(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2012年第1期。
(10). “V走”和“V去”的替换条件及其认知理据,《外语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2年第2期。
(11). 关于副词“就”义项的“合”的问题的讨论,《南阳师范学院院学报》(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09年第3期。
(12).副词“就”的三种句式的语义语用分析,《长沙大学学报》(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09年第6期。
(13).连词“以至”“以致”和“甚至”的语义语用比较及认知分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4). 副词“就”的隐喻认知机制探析,《邵阳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5). 汉语初中级水平日本留学生构词能力测试与偏误分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6期。
(16).“就”与“了”的隐现问题:“衔接”义和“完成”义的“一致性” 《社科纵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9年第6期。
(17). 关于副词“就”义项的“分”的问题的讨论,《周口师院学报》(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08年第4期。
(18). “上”字的隐喻认知机制,《外语与文化研究》第六辑,吴友富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19). 信息控制修辞理论指导下的L2教师语言探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6年第5期。
(20). 语气副词“都”的功能及内在动因,《对外汉语论丛》第五辑, 王德春主编,学林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21). 浅探“怒”范畴中的身体隐喻,《周口师院学报》(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06年第6期。
(22). “上”字的隐喻分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5年第5期。

主要项目:
(1). 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8批面上资助项目一等(159641)《位移事件表达方式的类型学考察》(2015-2017)
(2). 主持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4YJC740020)《位移事件的表达方式探究》(2014-2017)
(3). 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I类高峰学科第一批建设项目《平衡语种样本视阈下位移事件表达方式的类型与共性考察》(2016-2019)
(4). 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年导师学术引领计划项目《汉语趋向动词的中、英、韩对比及其对应的汉语教学策略研究》(2016-2018)
(5). 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度校级规划基金项目(KX151297)《位移事件的表达方式研究——“运动”与“路径”、“句法核心”与“意义核心”的互动与合作》(2013-2015)
(6). 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七届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句法位置与概念变化的对应,句法核心和意义核心的互动——谈“来、去”的三种“位移概念”》(20102-2013)
(7). 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六届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V走”和“V去”的替换条件及其认知理据——兼分析动趋式各“V趋”结构的区别性特征》(2011-2012)
(8). 参与201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团队项目《当前汉语发展的新变化研究》(QJTD13WCX01)(2013-2016)
(9).参与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度校级重大科研项目《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对策研究》(KX161052)(2013-2016)
(10). 参与201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项目成员《中国文化“走出去”视角下的汉语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QJTD14LQN01)(2014-2017)






相关话题/国际 上海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