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蒋宝麟副研究员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2-06


蒋宝麟,男,1981年11月生,浙江宁波人,2004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2007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哲学博士学位。2010年10月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服务,现任副研究员,2013年至2016年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5年获上海社会科学院“张仲礼学术奖”。主要研究领域: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政治与文化史、企业史。
著作
1. 《民国时期中央大学的学术与政治(1927―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2. 《体国经世:民国的学人与商人》,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
3. 《沪上名校――百年大同研究(1912―2012)》,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合著)
4. 《中国太平发展简史(1929―2014)》,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年。(合著)
5. 《为国桢干:上海南洋中学120年(1896―2016)》,商务印书馆,2016年。(合著)
论文
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上海市政府的人事构成与权力格局》,《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6期。
2. 《金陵大学的经费来源与运作研究(1910―1949)》,《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年第4期。
3.《国民政府时期的国家权力与上海私立大同大学的治理模式》,《中山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8年第9期全文转载。
4.《消褪的激进政治与多元城市社会:1927至1937年的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学术月刊》2018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8年第4期摘要。
5. 《国民党中层官员日记与抗战时期蒋介石研究》,《民国研究》总第30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6.《国民党从“革命”转向执政的多重困境――基于〈王子壮日记〉的观察》,《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
7. 《20世纪20年代金陵大学的立案与改组》,《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6年第10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文摘》2016年第4期摘要。
8. 《中国大学史的研究取向与方法》,王健主编:《中国史理论前沿》,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
9. “Christian Colleges amid Political Changes: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s Reorganization and Registration (1927-1928)”,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Volume 10, Issue 1, June, 2016.
10. "The 'Adaption' and Choices of the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in 1949", SASS Papers, 12. VolumeIV, 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of Social Science Press, 2016.
11.《大学、城市与集体记忆:1930年代南京中央大学“大学城”计划始末》,《近代史学刊》第1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12. 《近代上海企业家刘鸿生与他的事业》,姜义华、梁元生主编:《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与数据库建设研究》第2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
13. 《战后中国的大学校长与大学困境:吴有训在中央大学之进退(1945―1948)》,《民国档案》2015年第2期。
14. 《学人社团、校董会与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的治理机制――以上海大同大学为中心(1912―1949)》,《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15. 《“史学南派”:民国时期中央大学历史学科的学术认同与“学派”分际》,《史学史研究》201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4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6. 《1949年中央大学的“应变”与抉择》,《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
17. 《“党国元老”、学界派系与校园政治――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辞职事件述论(1928―1930)》,《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3年第8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3年第8期全文转载。
18.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革命”和“中西新旧”问题――关于历史语境和现实关怀交错互动的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19. 《抗战初期中央大学的内迁与重建》,《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3期。
20. 《财政格局与大学“再国立化”――以抗战前中央大学经费问题为例》,《历史研究》201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
21. 《文学•国学•旧学:民国时期的南方学术与学派建构――以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中文系为中心》,《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8期转载,题为《文学•国学•旧学:民国时期的南方学术系谱》。
22. 《中央大学建校与“后革命”氛围中的校园政治》,《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3. 《国家土地制度与区域民事习惯――以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崇明沙田为中心》,《史林》2011年第5期。
24. 《中央大学的国民党组织与国共斗争(1927―194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3期,2011年9月。
25. 《1932年中央大学校长更替难局及其化解》,《民国研究》总第18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26. 《从买办到华商――刘鸿生煤炭经销策略探析(1910―193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合编《买办与近代中国》,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
27. 《抗战时期的国家与大学政治文化:中央大学“易长”研究》,《史林》200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文摘》2009年第4期摘要。
28. 《“有限内迁”与经营扩张――战时大后方的刘鸿生企业(1937―1945)》,《民国研究》总第1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29. 《战时沦陷区内民族资本与日方的“有限合作”问题――以上海刘鸿生企业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30. 《“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论争》,《史学月刊》200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8年第8期全文转载。
31.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政教合一”及其悖论――基于对晏阳初“定县实验”的考察》,《二十一世纪》(香港)2006年8月号,网络版。

书评
1. 《政权易手与领袖命运(刘维开著〈蒋中正的一九四九――从下野到复行视事〉)》,《二十一世纪》第123期(香港),2011年2月号。
2.《“中国大学史”的写法――评许小青〈政局与学府:从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1919―1937)〉》,《文汇报》2014年5月5日,第11版。
研究与会议综述
1. 《2005年度民国政治史研究综述》,《民国研究》总第9辑(2006年春季号)。
2. 《“抗日战争史研究新趋向”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现代中国与世界》第1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年。
其他文章
1.《任职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蒋介石》,《历史学家茶座》总第18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2.《蒋介石与中央大学的一段往事》(署名蒋松溪),《南方都市报》2012年3月16日,B22版。
3.《选校长、等校长、打校长――中央大学的1932年(上)》(署名蒋松溪),《南方都市报》2014年5月6日,RB17版。
4.《被解散与被继任――中央大学的1932年(下)》(署名蒋松溪),《南方都市报》2014年5月7日,RB19版。
5. 《校董会在近代私立大学治理中所起的作用》,《东方早报》2016年2月2日,B13版。

资料编纂
1.《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华大典•历史典•人物分典》清总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编纂部分条目)
2.《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华大典•历史典•编年分典》清总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编纂部分条目)
口述史
1.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调查口述(南京市浦口区),收入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9卷,江苏凤凰出版集团,2007年。
2.《烽火中的“最高学府”――采访萧承龄先生》,萧承龄口述、蒋宝麟采访整理,《史林》2012年增刊。
通俗读物
1.《回望五卅――纪念上海市总工会成立90周年》,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合著)
研究项目
1. “国民党执政实态与能力研究(1927~1937年)”,200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参与。
2. “近代中国的大学治理与国家权力研究”,2012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独立。
3. “近代中国大学治理与国家权力关系的类型比较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3批面上资助项目(2013年),独立。
4. “《上海通史(新修)》第29卷(图表之五)”,201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委托课题,主持。
5. “清末新式学堂与近代中国教育财政的起源研究”,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独立。
6. “清末‘教育财政’问题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七批特别资助项目(2014年),独立。
相关话题/历史 上海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