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校长面对面”上海医学院学生座谈会举行,金力勉励大家要培养知识和能力,勇于创新和突破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2-13

“割裂感和融合感,我觉得这个提法特别好,实际上人生始终在不断地完成一次又一次‘相变’,有时候‘相变’让学生感到不适,但未必是件坏事。”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在12月28日的“校长面对面”上海医学院学生座谈会上对学生们说。

“校长面对面”上海医学院学生座谈会在治道楼和汉堂举行。金力,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军及医学学工部、医学党政办、医学教务处、医学研究生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上海医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代表参加座谈。

白衣济世腹有诗书,复旦医学生注重人文关怀
1424次、301天、2325.5小时……一年来以这组打卡医科馆的数字惊艳世人的复旦医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座谈会上言语从容有度,展现了白衣济世的人文情怀。

“要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复旦青年。”这是2018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张玥对自己的要求,作为复旦大学学生会枫林校区办公室主任,从“枫土人情”后勤体验岗到“杏林讲堂”分享多元医学知识,她致力于为同学们提供“有温度”的服务。在今年7月,张玥还与学生会成员前往海南省三沙市开展社会实践,在新冠疫情期间为医护子女提供线上家教,对心怀“国之大者”有了深切体悟。

“服务意识强,具有人文关怀,渴望回报社会”,这是2018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克卿书院自管会主席王晓鹂在参与学生工作四年来观察到复旦医学生的鲜明特色。克卿书院常年开展“卿年仁行”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每学期都建立有一百余人的志愿者库。现共推出6-8个长期服务项目,与附属医院、社区街道、上海市图书馆、禁毒馆等机构都保持良好合作。“此外,由于医学生的身份,许多同学也自觉加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用专业知识出一份力,这都是我们所欣喜的。”

“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有上医情怀。下医治病,中医治人,上医治国。在学会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学会拥有一颗医者仁心。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这句话我一直牢牢记在心里。”2020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本科生杨康绮在“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斩获总冠军,英文演讲中浓浓的医学人文情怀感染了每一个人。她希望参与更多医学人文的实践活动,与医学小伙伴们做志愿、做调研,做多学科交叉的社会实践,回归人文医学,让医学更有温度。


座谈会上,来自上海医学院的任宇辰、王晓鹂、张玥、姚飞白、杭桢、麦麦提敏·麦麦提阿卜杜拉、郑璐涵、袁昕儿、郭鲲、杨厚江、杨康绮、陈天慧、叶全伟、马中慧、王政民、刘晟瑶等16位学生代表结合自身学习、科研、学生工作等经历,以“发展”为主题,从医学生角度畅谈个人体会与思考。
关注课程设置与科研培养,期待多元发展
“这是一场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座谈会”,王晓鹂显得有些雀跃,“我们提的每一条建议都有被认真感受和倾听。”在这次座谈会上,医学生们对课程设置与科研培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019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本科生姚飞白讲到学科交叉化是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冬奥会近在咫尺,运动健儿们的生涯发展需要“护理+体育”的人才来保驾护航,还有管理、心理、计算机等等……任何一个学科与医学的交叉都有无数的可能性。

“在通识教育阶段,希望可以整合不同课程内容,或者能够再深入讲解”,2019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本科生杭桢讲到。“通识教育课程就像是推开了一点点门缝,让你看一看这个广大的世界。”2019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本科生郑璐涵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说出对通识课的想法。她希望学校在枫林校区开设更多通识类课程,使医学生不仅仅只在大一期间接触通识课程,更能持续加强通识教育培养,与专业知识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打开一个个更宽更广的世界。

医学生心怀科研热忱。2018级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青年复旦学校”学员任宇辰说:“基础医学专业作为偏向科研和基础研究的专业应该更注重在本科期间培养科研思维和实验能力,为研究生阶段打下基础。”他建议大二、大三到枫林校区的两年,加强对基础科研思维、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让基础医学专业的同学更早地开始培养对科研的兴趣。

“希望提供一个开放自由的科研平台,让我们提升开拓自己眼界。”2019级护理学专业本科生杨厚江提议。

“建立医学生科研衔接机制,邀请专家****演讲,举办学术沙龙等活动。在这一方面,枫林学生组织要搭建更多平台,发挥更大作用。”2019级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生、复旦大学研究生会枫林工作委员会主任叶全伟讲到。
姚飞白结合专业谈到了对“第一个复旦”的理解,“人才多样化、学科交叉化,是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也是我国升级产业结构的基础。”他期待自己未来的发展有更多可能性。
交叉与融合,发展要紧跟时代

“我博士课题来自于门诊无意中和一位材料学教授的对话。医学和其他专业,例如材料学,化学和物理等交叉合作,是目前突破传统医学发展的一大力量。”2021级心内科专业直博生王政民聊到自己的博士课题。

“到了高年级,我发现渐渐地一些其他专业的同学从我日常聊天列表中消失了,只剩本专业的同学。”2020级眼科学专业硕士生陈天慧说出了自己的苦恼。2019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郭鲲也表达了对全面发展的期冀,对宽口径知识储备的渴求。

2019级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硕士生马中慧讲述了自己参加学生骨干培养时接触到其他很多专业的同学,大家一直保持很好的沟通。她讲到通过参与学生组织,融入学生活动,是一个很好开拓视野、拓展交流的机会。
王政民在回顾科研经历时提到学校不仅仅注意的是对医生的培养,而是更加注重一个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有能力的“医学科学家”的培养。“现在其实有很多学习科研的渠道,比如书院导师的活动、基础医学院团学联平台等等,我们也可以通过学生活动平台整合科研资源,更好地让同学们加入科研学习,独立地发现科学问题,并且能够设计课题。”
回顾成长历程,畅谈心灵感悟
“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我们的发展要跨过好几个门槛,一是跨入校门要完成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二是完成通识教育到医学专业教育的跨越,三是从基础医学进入临床医学理论学习和实践。”陈天慧同学回顾七年的专业学习,总结为“割裂感与融合感”。

“割裂感和融合感,我觉得这个提法特别好。实际上人生始终在不断地完成一次又一次‘相变’,有时候‘相变’让学生感到不适,但是‘相变’未必是件坏事。”金力建议辅导员、各学科老师在学生培养上让学生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变。

2019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本科生麦麦提敏·麦麦提阿卜杜拉说:“我之前参加过‘医带医路’民族学生成长工作室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合办的心理团课,主题是医学生如何应对学业生活上的压力,改善人际关系等。在为期一个月的团课活动中,老师们每周两次都会为医学生提供专业咨询和指导服务,引导医学生应对学业和生活上的压力,缓解焦虑以及如何改善人际关系等,我在这些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了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我希望医学院能开展更多这样的活动,帮助大家塑造积极阳光的心态。”
金力:培养知识和能力,勇于创新和突破

金力全程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不时颔首微笑。座谈会的最后,金力对上海医学院同学们提出的想法表示欣慰,他肯定了同学们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热情与热忱。他认为,同学们能够看到学科的交叉融合,充满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求,是非常可贵的,同学们提的这些想法有助于学校未来工作改进。
金力也分享了自己对于通识教育的一些想法:“通识教育不是教知识的,知识在通识教育体系里面,仅仅是一个载体,通识教育是要培养大家的独立思考能力,拓宽你的视野,为你未来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做好一些准备。”通识教育不是解决后面5年专业教育问题,而是解决后面30年成长发展的问题。
对于大学的意义,金力谈道:“大学期间重要的学习内容,一个是知识,一个是能力。实际上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学校提供了大家个性自由发展、生动活泼成长的舞台,同学们要善于用好学校的资源、学校的舞台,努力去奋斗、去创造,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我们要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大学是培养自身能力,积累知识的一个很好的机会。”金力对上海医学院的学生们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扎根祖国大地,做有理想的建设者;二是常怀仁爱之心,做有温度的医学生;三是敢于开拓创新,做勇攀高峰的先行者。“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中绽放青春力量。
相关话题/科研 培养 医学 本科生 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