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在地球中无处不在,隐藏在人们的皮肤、肠道以及土壤、河流、海洋等环境,构成一个个复杂的微生物组(microbiome)群落。它们在不同环境下与不同宿主共生互动,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疾病发展、地球生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传统微生物组研究按照人类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不同栖息地分别进行研究,无法在全球视野下描述不同栖息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相互关联。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下文简称“类脑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路易斯·佩德罗·科埃略(Luis Pedro Coelho)、教授赵兴明、名誉教授皮尔·伯克(Peer Bork)与来自德国、西班牙、美国、英国等多国科学家合作研究,基于全球微生物组(global microbiome)的概念,将地球上不同栖息地的微生物作为统一系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1.3万个公开宏基因组样本进行挖掘,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全球微生物基因目录 (GMGC,Global Microbial Gene Catalog),为全球微生物组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研究同时发现,大多数基因具有栖息地特异性,跨越多栖息地的基因主要富集在抗生素耐药性基因和移动遗传元件。
北京时间2021年12月16日凌晨,相关研究成果《原核生物基因的生物地理学研究》(“Towards the biogeography of prokaryotic genes”)以长文(Article)形式发表于《自然》(Nature)主刊。科埃略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欧盟“地平线2020”创新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构建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全球微生物基因目录
基因目录对于描述微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功能特性具有重要意义。自2010年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和华大基因构建首个人类肠道微生物基因目录以来,新兴的微生物基因目录为研究人类生理学和疾病提供了重要线索。
全球微生物基因目录(GMGC,Global Microbial Gene Catalog)涵盖了肠道、口腔、皮肤、海洋、土壤等14 个微生物的主要栖息地,收集了13,174 个公开可用的高质量宏基因组和84,029个高质量的基因组,得到了包含3.03亿个物种级的基因(95%的核酸一致性聚类),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全球微生物基因目录(图1),将为地球生态研究和人类健康研究提供重要贡献。
从1.3万个宏基因组样本和近10万个细菌基因组中构建的包含3亿个原核生物基因的全球微生物基因目录。(a) 全球微生物基因目录构建流程;(b)不同栖息地之间的unigenes的共享;(c)unigene累计曲线;(d)unigenes 数量的分布
揭示微生物基因与栖息环境的重要关联
物种水平的单基因簇(unigene)可能代表着来自多种栖息地的基因(multi-habitat genes)。多栖息地基因可能来自在多种栖息环境中都生存的物种,或者来自基因组之间或者跨越栖息地边界水平转移的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elements)。研究发现,大多数基因都是栖息环境特异性的,这与微生物倾向于适应环境的特性是一致的;只有5.8%物种水平的单基因簇是多栖息环境基因,多栖息环境基因主要富集在抗生素耐药性基因和移动遗传元件。
不同栖息地共享的微生物物种。(a)不同栖息地共享的宏基因组物种;(b)不同栖息地物种间共享的unigene比例;(c)不同栖息地物种间蛋白功能集团共享情况;(d)不同栖息地物种间蛋白质家族的共享情况。
研究者们进一步研究了宏基因组中单基因簇的频率,发现大多数单基因簇是出现频率低于0.1%的罕见基因。单基因簇的频率服从中性(或接近中性)进化假设下的幂律分布(power law)。事实上,虽然观察到很多变异,但大多数变异并不是对环境的适应,而是由所谓的“中性进化”驱动:变异只是随机的结果,而不是达尔文选择。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抗生素抗性的产生,以及未来抗菌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多学科交融的国际化研究团队
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生物医学人工智能团队聚焦于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交叉研究,自2018年以来引进一批国内外优秀****。团队拥有计算机、数学、生物、物理等不同学科背景,交叉融合,国际化氛围浓厚。近年来,围绕生物医学大数据的特点,发展了一系列人工智能算法,已成功应用于脑-肠轴、脑发育和脑疾病等场景中,相关工作发表于《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细胞》(Cell)、《细胞·新陈代谢》(Cell Metabolism)、《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IEEE TPAMI)和《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2020年,团队获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一等奖。
时任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院士为皮尔·伯克教授颁发名誉教授证书,图中左三为金力校长、右四为冯建峰院长、左四为伯克教授、左二为赵兴明教授、右三为科埃略
论文第一作者科埃略于2018年全职加入复旦,此前专注于利用宏基因组及显微图像技术对微生物群体进行分析。进入复旦类脑研究院工作以来,他发现,这是一个跨学科交融、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团队,同事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不同国家,他与研究院生物大数据团队、计算生物学团队等多个研究组合作交流,参与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多个生物医学大数据、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重大研究计划,聚焦利用大数据的方法从事微生物组及精准医学等相关研究。
作为类脑研究院生物医学人工智能团队的负责人,赵兴明教授介绍,前沿科学越来越突破学科界限,需要全域视野和全球视野。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全球视域下的微生物基因目录,对于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下一步,团队还将基于所开发的基因目录,进一步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临床医疗开展合作,探究微生物包括人体肠道微生物与人类生命大健康、大脑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233-4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研究成果发于《自然》主刊,类脑研究院生物医学人工智能团队构建全球微生物基因目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2-13
相关话题/基因 微生物 环境 人类 生物医学
全球首张人类表型组导航图初步绘制,科学家就表型数据共享原则达成共识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19日晚,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IHPC)第三次理事会在线召开。来自19个国家21位协作组理事和多位表型组学领域的一流科学家出席了此次会议,就下一步加快推进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的重要事项展开国际协商和深入探讨。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协同创新稳步推进经理事会决议,维也 ...复旦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3上海交大陈功友教授团队揭示白叶枯病菌克服水稻抗病基因抗性的新机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市现代种业协同创新中心陈功友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综合性期刊JournalofAdvancedResearch(影响因子10.479)发表了题为“AvariedAvrXa23-likeTALEenablesthebacterialblightpathogentoav ...上海交通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2上海交大孟和教授团队揭示共生总基因组可视为宿主和肠道微生物适应性进化的实体单元
过去我们认为动植物的自身遗传物质及其所处周边环境决定着物种的性状。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一些共生的微生物对宿主表型也有至关重要影响。事实上,宿主遗传和肠道微生物两者并非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它们间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互作关系。“共生总基因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和范式来理解生物体:即所有动植 ...上海交通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2上海交大杨立桃课题组开发适用于多种转基因生物外源DNA整合分子特征完整解析的长片段富集测序新技术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大兵团队杨立桃课题组在植物学权威期刊《PlantBiotechnology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LIFE-Seq:AuniversalLargeIntegratedDNAFragmentEnrichmentSequencingstrategyfordec ...上海交通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2上海交大基础医学院郑俊克课题组在Blood发表骨髓微环境组分维持造血干细胞干性新成果
近日,基础医学院郑俊克研究员课题组在血液领域国际著名期刊Blood在线发表了题为“Endothelialcell-derivedangiopoietin-likeprotein2supportshematopoieticstemcellactivitiesinbonemarrowniches”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2上海交大张大兵团队阐明SEPALLATA类基因调控水稻花序发育的作用机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大兵教授团队在植物学著名期刊New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题为“TheRiceSEPALLATAGenesOsMADS5andOsMADS34CooperatetoLimitInflorescenceBranchingbyRepressingtheTERM ...上海交通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2上海交大林关宁课题组Nature Human Behaviour发文揭示多基因疾病未被自然选择剔除之因
由于我们的技术进步和文化创新,人类成为一个成功的物种。鉴于我们有能力改变生存环境以促进和减少体力劳动,最大限度地降低获取高热量食物的能量成本,或通过提高卫生设施条件和使用抗生素,并减少寄生虫和传染病的暴露。有研究人员声称遗传变异的作用赋予的健康优势几千年前开始对我们就已经无关紧要了,特别是现在。还有 ...上海交通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2上海交大欧竑宇研究组开发细菌全基因组规模预测IV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的新软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生物信息学顶级刊物《BriefingsinBioinformatics》(IF:11.622)上发表题为“T4SEfinder:abioinformaticstoolforgenome-scalepredictionofbacterialt ...上海交通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2上海交大周培教授团队揭示多壁碳纳米管对龙葵-土壤根区微生物和养分循环的作用机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周培教授团队在生态环境领域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中科院一区Top)在线发表了题为Whennanoparticleandmicrobesmeet:Theeffectofmulti-walledcarbonnanotubeso ...上海交通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2附属仁济医院《柳叶刀》子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铁死亡关键基因可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陆劲松团队在TheLancet(《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杂志上在线发表重要学术论文,首次揭示了调控铁死亡的重要基因ACSL4和GPX4可作为接受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的新型预测和预后生物标志物。二者之间的失平衡状态可能提示新辅助化疗诱导乳 ...上海交通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