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fudan.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5c/5a/b61cdff048e09d71b0c8c2859665/a5ebdf56-1a30-4148-9cc4-646a7e22f932.jpg)
![](http://news.fudan.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5c/5a/b61cdff048e09d71b0c8c2859665/152aa264-a2ab-4be0-93f5-5cfec9de797b.jpg)
![](http://news.fudan.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5c/5a/b61cdff048e09d71b0c8c2859665/92d1dedc-d64f-4492-9f28-0b504d8c9b22.jpg)
![](http://news.fudan.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5c/5a/b61cdff048e09d71b0c8c2859665/91720137-9fe5-41a5-b737-798c732cd84a.jpg)
8月11日,复旦附中的席轶群、上海中学的宁柯、华师大二附中的张沛羽、七宝中学的项强,在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发放首日,收到复旦校领导亲手送上的通知书。
11日下午,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赶赴杨浦、徐汇、虹口、闵行,为四位新生送上录取通知书,并与同学座谈。
0002号现场:“下一秒全部清零,重新出发”
![](http://news.fudan.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5c/5a/b61cdff048e09d71b0c8c2859665/a837c1f4-e7dc-4bb6-b618-0b17b61dfdf5.jpg)
2020年复旦的0002号录取通知书,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送给了复旦附中的席轶群同学。同时送上的,还有复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编选的《花舞大唐气象新》、陈思和教授著作并签名的《耳顺六记》、《我的老师们》。这两位教授都曾经担任过中文系系主任。
![](http://news.fudan.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5c/5a/b61cdff048e09d71b0c8c2859665/6d12284e-a648-479b-b473-a822d3d95350.jpg)
![](http://news.fudan.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5c/5a/b61cdff048e09d71b0c8c2859665/6ee36b2b-5e51-4f46-8268-c9d332ecbfa1.jpg)
“今天是你的高光时刻,希望下一秒全部清零,重新出发。”副校长徐雷鼓励席轶群。
席轶群曾获得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特等奖,今年追逐自己的爱好,第一志愿报考了中文系。她在今年的暑假里,将努力多阅读一些中文系相关的书籍,提早熟悉一下复旦的氛围。
0002号学霸的书房长啥样?
![](http://news.fudan.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5c/5a/b61cdff048e09d71b0c8c2859665/cf19a45c-3fe0-492e-a812-79bc9cfbf9c1.jpg)
![](http://news.fudan.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5c/5a/b61cdff048e09d71b0c8c2859665/08266dda-7209-445e-8dee-bee5403f87a7.jpg)
记者走进席轶群同学房间看到,书架上除了鲁迅全集,还有四大名著、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巴黎圣母院》、《羊脂球》、《安娜卡列尼娜》、《史记》、《新全球史》、《万物简史》等书籍。
一同走近这几位优秀的复旦学子吧!
“在复旦追问鲁迅是谁?”
姓名:席轶群
年龄:18岁
毕业学校: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报读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
送给未来复旦人的一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http://news.fudan.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5c/5a/b61cdff048e09d71b0c8c2859665/fe4eb6af-a42f-4109-94ff-2d0f3d6158c4.jpg)
谈到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涯,她希望可以——“在复旦追问鲁迅是谁?”
这个听起来甚至有些可笑的问题,在席轶群这里成为一个真问题。对她而言,鲁迅精神意味着“在困境中不断战斗,在绝望中发现希望,向人群播撒光亮”。她说,身处今天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扬鲁迅精神,培养人文关怀是自己必须担起的重任。
“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句广为传唱的诗句出自鲁迅《无题》。高二那年,席轶群参加第十届鲁迅青年文学奖比赛,将它化作决赛作文的标题。“于无声处,归根到底便是深味光明,安于黑暗,以之为天下的准则。”
席轶群的兴趣不光是现代文学,她还喜欢阅读杜甫、苏轼等大家的诗词。她说,同样是面临国破家亡的境遇,杜甫总是将关怀更多地投射在他者身上,这在某种程度上与鲁迅对“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的责任感很像;尽管苏轼一生几经贬谪,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依然能发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绝望中发现希望。
复旦大学“2+X”培养模式是席轶群选择复旦的理由。她说:“复旦是江南第一学府。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学生既博学,又术业有专攻。”身负复旦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她希望在未来真正承担起时代给青年人的重托。
对有志于复旦的青年学子,席轶群希望他们在最美好的年纪保持对理想的追寻,经常思考自己能够为身边的人们做什么,并祝福他们能够成就最好的自己。
通过导师制计划与复旦结缘
姓名:宁柯
年龄:18岁
毕业学校:上海市上海中学
报读专业:经济学类
送给未来复旦人的一句话:愿我们以自由之思想,追寻自我之价值。
![](http://news.fudan.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5c/5a/b61cdff048e09d71b0c8c2859665/ffd110aa-85bd-4022-8769-a51b4a3d5236.jpg)
刚刚升入上海中学的宁柯就报名参加了“复旦大学—上海中学学术兴趣及素养培育导师制计划”,与复旦结缘。
入选导师制计划的学生,每周日晚上会聆听复旦大学各院系教师的讲座,借此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与素养。尽管已经从上海中学毕业,宁柯依然能回忆起老师们挥舞着手臂,讲述他们所热爱的学问时的模样。他说:“老师们对于文学和科学的满腔热忱,还有他们讲解自己的研究成果时放光的双眼,让我对复旦充满了向往。”
给宁柯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担任他office hour导师的复旦大学化学系刘永梅副教授。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宁柯完成了关于亚硝酸盐快检试纸的课题。他还记得在课题进行初期,自己的试纸由于材质问题非常容易氧化,专攻物理化学的刘永梅老师对此也并不精通,然而,她回到复旦后多方查阅相关资料,并询问该领域的专家****,最终帮宁柯解决了这一问题。回忆至此,宁柯感慨道:“刘永梅老师对我特别和蔼,像家人一样关照着我的学习和生活。
现在,宁柯即将成为复旦大学经济学类2020级本科生。为何选择经济学类?他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政治因素和民族情绪的参杂使得开放的多边贸易难以进行。他希望将来能深耕宏观经济学领域,以专业知识为祖国做出些微贡献。
爱复旦自由的气质
姓名:张沛羽
年龄:18岁
毕业学校: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报读专业:数学类
送给未来复旦人的一句话:愿你我都能在复旦抵达内心的彼岸,慎思笃行,不同凡响。
![](http://news.fudan.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5c/5a/b61cdff048e09d71b0c8c2859665/3845f60b-0a66-4d18-83e5-2e5e7bb9218b.jpg)
很早很早以前,张沛羽心中就萌发了对复旦的向往。小时候,因为家离复旦近,她常常会到复旦的校园里散步,好奇地看着校园里的哥哥姐姐,她常常忍不住地想,自己以后也能生活在这个校园里该多好。
通过和前两届学长学姐们的聊天,她知道了复旦很多有意思的制度和风物,比如自由的寝室管理,还有邯郸校区的猫咪。平时经常在五角场这边逛逛玩玩或者补课,会碰上一些复旦的学生,偶尔聊聊,也会对复旦有更多的认识。张沛羽说,复旦最吸引她的是气质,她认为这种气质是“情怀大于功利,意趣多于浮躁的氛围”。
选择数学专业,张沛羽的内心纠结过,家人、朋友也给出过不同建议,她很清楚自己的未来可能会面临怎样的竞争与难题,好在最终还是坚持了心之所向。她说:“对专业的考量应主要出于热爱。回顾数年来的学习生活,对数学的兴趣一直贯穿始终,我愿在未来四年中将这份热忱付诸行动。”
她认为,好奇和敏锐的感知力是学习的重要法宝,这常能助她在作业层级累叠的时候保持对知识的热爱,不因分数的得失或喜或悲。此外,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注重作息规律。
未来,她期待遇到许许多多有趣的灵魂,遇到许许多多可可爱爱的猫咪。希望自己更富于学识与胆识,更了解自己想成为怎么样的人,也期待收获比想象中更丰富的生活。
复旦环境很美,治学氛围很浓
姓名:项强
年龄:19岁
毕业学校:七宝中学
报读专业:工科试验班
送给未来复旦人的一句话:欢迎报考复旦大学!
![](http://news.fudan.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5c/5a/b61cdff048e09d71b0c8c2859665/dc6c59b9-7a00-4dca-9896-d05062af739b.jpg)
当被问到以前有没有来过复旦时,项强思索了一下说:“大概来过十多次吧”。也是从那时开始,“复旦”两个字就像是一粒种子,在他心中悄悄拔尖。
18年下半年的时候,作为校科学社的一员,因为要做课题,项强每两个周就会来复旦一次。学习之余,他总会抓住空隙,在校园中转一转、看一看,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里的环境很美,而且满眼望过去,都是浓厚的治学氛围”。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物理系的魏心源老师,魏老师很有耐心,会给他细细看论文,悉心解答他的困惑与难题,这段经历让他感到愉快且收获满满,他发现,复旦的老师不仅博学多识,还非常平易近人。
选择工科实验班,是因为项强很喜欢其中的人工智能专业,这也是复旦的一个年轻专业。一方面,他对人工智能的原理与发展非常好奇;同时,他希望AI在日常生活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自己能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助力一把。
他认为,学习没有捷径,必须多总结——总结方法,总结错误,对不明白的认真钻研,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勤奋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