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首先展示了亚太经济体的多足迹异质性及其与收入的关联性强弱。研究显示,与满足人均最终需求相关的六种足迹指标差别很大,富裕程度影响亚太足迹指标的地理组成,亚太国家在水、能源消耗、温室气体和PM2.5排放、劳动力和经济增加值方面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此外,区域内部贸易呈现不均衡特征,环境外部性主要外包给较低收入经济体,而高收入经济体取得了更显著的经济收益。研究进一步揭示,亚太地区正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关键参与者,在全球的蓝水、能源、温室气体、PM2.5、劳动力和贸易增加值等虚拟流中占比超过50%。相比其他足迹指标,亚太在全球经济增加值中占比最小,从出口中所获经济收益明显小于其出口中的隐含资源、环境排放和劳动力份额。亚太地区的最终需求、贸易增长的资源和排放强度指标在研究期内下降明显,很大程度由中国的绿色转型推动,但亚太整体仍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
![](http://news.fudan.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79/19/fcf0ba7b45f1b56f1802455bb294/b02a2fab-74fd-470c-b8d5-22d73ab22540.jpg)
图1. 亚太国家/地区1995年和2015年人均自然资源、环境排放和社会经济足迹
![](http://news.fudan.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79/19/fcf0ba7b45f1b56f1802455bb294/cfd171d2-b38a-4e3f-b55c-2ef37c31fb7d.jpg)
图2. 2015年亚太地区内部主要净贸易虚拟流
![](http://news.fudan.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79/19/fcf0ba7b45f1b56f1802455bb294/c0376fe8-4546-4ef8-ad06-a20421926934.jpg)
图3. 全球出口中的自然资源、环境排放和社会经济足迹虚拟流
研究指出,在国家层面,亚太经济体需要注重加强改进能源结构的调整、污染的排放控制技术以及优化生产地点位置的整体方案设计,以减少整个供应链的环境排放;促进资源节约型生产和生态产品创新对于缓解环境和资源问题至关重要,消费者层面的意识和行为改变可以作为一种环境改善的选择,但更需要结合工业、商业和政府的具体举措、政策和法规,以消除结构、经济和社会因素的障碍,从而获得更多经济替代方案;在区域层面,减轻发展不平衡需要整个亚太区域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例如促进政策讨论,协调政策实施的优先级等策略。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玉涛、荷兰特文特大学王冉冉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王玉涛课题组博士生杨兰为第一作者,该文章合作者还包括来自中国、巴西、捷克、美国等相关****。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英国牛顿基金会等项目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3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