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科技重大专项2019年度工作汇报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10


12月23至24日,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科技重大专项2019年度工作汇报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等担任专家组成员。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科创办、上海科创投集团、上海投资咨询公司、张江实验室等相关部门领导出席。

专项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潘云鹤充分肯定了专项一年多来取得的重要进展,对专项项目组在脑认知、脑疾病、类脑智能算法等方面取得的优异成果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是世界科学领域的重大难题。复旦大学领衔和集聚上海市和全国的力量,布局和推动这个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无论对于脑科学还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攻关突破和原始创新都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傅国庆出席会议并代表项目推进部门致辞。他指出,专项作为上海市脑与类脑领域布局的第一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意义重大。项目组在基础研究、对接服务社会和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希望会议认真总结专项一年来的成绩和进展,对照中国脑计划的战略任务和要求,继承发扬有效的经验做法,完善项目组织和推进机制。进一步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对标国内国际脑科学的最新进展,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集中攻关,取得更多重要的原始创新和突破,努力为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做出科学家应有的贡献。

专项执行负责人、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从总体目标、考核指标、项目和课题设置以及项目进展等方面介绍了专项的总体情况。他表示,专项涵盖脑与类脑基础转化应用全链条研究,交叉科学特色明显,联合攻关任务艰巨。希望通过本次工作汇报和学术研讨,总结和考核各个任务和课题一年多来的工作进展,更好地促进各个方向、各个课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的凝练和攻关,加速重大成果的产出和产学研技术应用场景的验证和落地转化。

五个方向负责人和34个课题负责人分别从脑智能理论基础研究、脑智能理论算法与技术、脑疾病精准诊疗、类脑智能研发与应用等方面汇报了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工作亮点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在专家点评和交流研讨环节,项目组围绕“全脑计算”“干湿脑库的共建共享”“脑疾病合作研究闭环”“类脑智能重大产业应用场景”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专项下一步研究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与举措。

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于2018年7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复立项,由复旦大学和张江实验室牵头,中科院微系统所、华山医院共同承担。目前,项目组参与研究人员1200多位,国际合作参与的专家70多位,覆盖到国内外近百个大学、科研院所、医院和企业。复旦大学高度重视专项的推进和执行工作,成立了复旦大学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究院、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同时,将脑与类脑重大专项实施任务纳入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三大主攻方向之一,加强科研组织战略规划能力建设,制定重大任务推进保障的专门政策,通过张江校区功能转型推进专项研究人员科研、生活配套设施的落实,构建科技融合创新的一流平台。
专项实施一年半以来,发表了包括国际顶级期刊《自然》、《自然·神经科学》、《自然·生物医学工程》、《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卷》、IEEE《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会刊等顶级刊物的学术论文110多篇,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21篇。已引进脑与类脑领域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国际顶尖科学人才8名,全球青年拔尖人才30多位。
依托专项建设的重大技术设施和研究平台已初步建成。亚洲规模最大的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投入试运行;张江国际脑库六大队列共入组1700余人,完成各模态采集累计5455人次;复杂体系多尺度精密成像平台完成2台核心设备入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复旦华山西院)投入使用。在重点领域产业对接服务社会方面,与国家电网合作研发智能电网系列机器人,与上汽合作研发智能物流规划管理系统以及自主研发的脑卒中诊疗决策智能系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基于仿生双目的城市轨道交通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基于仿生双目的视觉惯性多导机器人定位导航系统已开展运用场景验证。同时,以专项为依托,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签订了认知神经科学、类脑智能等领域的合作备忘录,初步构建了脑与类脑领域高层次国际合作网络。
专项各方向负责人、核心研究骨干、博士后、研究生以及合作单位与协作单位研究人员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关话题/智能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