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复旦大学一级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介绍(3)

复旦大学 /2013-01-13

本一级学科的特色是有一批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骨干和一批在学术界有突出贡献和地位的学术带头人;学科门类齐全,既能为国家培养对核心数学的重大前沿问题有突破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又能培养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均能有所作为的高级应用数学人才。

本一级学科现有中科院院士4人(还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 45人;有博士学位者占全体教师的83 %。有一支曾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队伍;有一个包括长江特聘教授六名、长江讲座教授四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十名(7A3B)、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十一名的优秀青年群体。

自2002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二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提名奖一等奖一项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项;何梁何利科技成就奖一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二项、华罗庚数学奖一项。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我校胡和生院士应邀作Emmy Noether讲座,洪家兴院士应邀作45分钟报告。李大潜院士2003年当选为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ICIAM)执行委员;2007年应邀在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ICIAM 2007)作特邀大会报告;2005年当选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7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

多年来,本学科一直坚持教学科研并重,以“夯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出发点,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数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的高层次人才。 培养出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本科生和硕士、博士;自1999年以来,本一级学科共有9篇博士论文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一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取得显著成绩,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

基础数学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微分几何与数学物理、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代数与代数几何、复分析、动力系统、拓扑学和调和分析。

应用数学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计算几何、应用偏微分方程、工业应用数学、神经网络的数学方法、能控性与能观性、精算学和散乱数据拟合。

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随机控制与金融数学、分布参数控制、运筹学理论与应用、非线性控制与动力系统。

计算数学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数学物理反问题及其数值解、数值代数与计算科学、运筹与优化计算、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的研究方向有: 随机过程, 随机分析, 马氏过程, 随机动力系统, 应用概率, 过程统计, 生存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 非线性统计模型, 非参数与半参数统计。

 物理学 返回页首
 


复旦大学物理学科是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背景下由原复旦数理系的物理组,加上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等8所大学的相关部分组建而成的。五十多年来,复旦物理学科已经培养了近万名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生,他们遍布全球各地。特别是,他们在全国的各行各业和各条战线都已经或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还不乏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另外,作为我国学术成就标志之一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有17名毕业于这个物理系。因此,复旦物理学科已经并将继续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和输送大量合格的人才。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还培养了一批目前活跃在国际学术界的人才。在目前的国内大学中,复旦大学的物理学科被公认是最强的几个之一。因此,历史的责任和客观的现实都要求我们跻身国际一流的物理学科行列,将复旦的物理学科建设成为在国际学术界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的一个国际性研究机构。今日复旦物理学科,正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步伐,逐步向国际接轨的“精品学科”的目标迈进。

复旦大学物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含了原有的三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和一个二级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原子与分子物理;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物理学作为整个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所有工程和技术类学科的基础,其原理和规律构成了当今科学知识的核心组成部分。20世纪以来,正是由于物理学的革命性突破,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才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今天,物理学正延续着它的传统,不断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再次将物理学放在了新世纪科学进步的焦点上。本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遵循物理学发展规律和上述趋势,形成了五个主要研究方向: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凝聚态物理,光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软物质和生物物理。

本学科拥有一支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59名,副教授30名,讲师13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5名;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16名。

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取得了多项国际上认可的学术成果,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国家和各部委奖项;培养了包括四名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的一大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主办了如“国际合成金属科技大会”等多个大型国际会议,在许多如“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等国际学术机构任职,并承担着两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国际合作项目。

 化学 返回页首
 


复旦大学化学学科历经八十余年不懈努力,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化学一级学科,为全国首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被教育部审核批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以及自主设立的化学生物学和应用化学等二级学科。

近年来,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该学科已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化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学校“985工程”二期建设的“先进材料”和“生物医学”两个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部分研究方向上具备与国际一流学者实力相当的学科带头人和梯队,并在若干方面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工作。现有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1个上海市创新团队,建有“教育部创新科学仪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特聘教授6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在微介孔分子筛、发光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仿生材料、烯烃聚合催化、新催化材料、低碳烃催化转化、高效锂电池和超级电容器、药物不对称合成、金属酶和金属蛋白化学、疾病相关蛋白质组学、复杂体系分析仪器和方法、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大分子组装和功能高分子、专用工程塑料等领域处于国内先进行列,是疾病蛋白质组学、微流控学、通用高分子材料、聚烯烃等“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单位。近五年在Nature、Nature Materials、JACS、Angew. Chem. Int. Ed等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有序排列纳米多孔材料的组装合成和功能化”、“高分子在稀溶液中的折叠和组装”双双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d-生物素的不对称全合成生产新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速双轴拉伸聚丙烯(BOPP)专用料生产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工业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谱学导论”课程建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教学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谱学导论”和“物理化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复旦大学化学实验中心入选上海市示范实验中心。在应用研究方面,与DSM、岛津、中石化、华北制药、上海华谊集团、BASF公司、Rohm & Haas公司、联合利华等著名企业建立了联合研发项目或研究中心(实验室)。以复旦大学核心技术为基础的系列万吨级乙二醇选择氧化制40%乙二醛催化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关话题/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