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复旦大学哲学系刘放桐老师介绍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9-27

姓名: 刘放桐
性别: 男
职称: 教授
机构: 现代西方哲学教研室
个人简历:
1934年5月2日出生于湖南桃江。1950年入湖南大学经济系。1954年于中南财经学院经济系毕业后到财政经济出版社(北京)任助理编辑。1957年初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作西方哲学史专业副博士研究生。1961年初毕业后到复旦大学哲学系任教至今,1984年特批为教授,1996年被授予首席教授荣誉称号。先后担任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及有关西方哲学的多种专题课程的教学。1986年被批准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建立现代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点(后来并入外国哲学),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培养过博士生30余名。

学术职务:没有担任过行政职务和党内职务,但担任过较多学术职务。1979年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成立起即为理事,1992-2003年任副理事长,2004年起任顾问。1983年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2年和1997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三、四届)。1997年任第一届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1998年起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还曾担任过全国博士后流动站管委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学科专家评议组成员。1980年代起多次担任过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组、优秀科研成果评审组以及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的召集人或成员。1990年代曾担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曾任哲学系西方哲学学科的学术负责人,现代哲学研究所(非实体)第一任所长,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第一任站长。2004年任复旦大学新成立的杜威与美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为国内十余所大学聘请为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顾问、学术委员)。

研究领域: 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

主要学术成果和贡献:
1950年代上半期翻译和编辑过一些有关经济学的论著。1956年起转向西方哲学,发表过一些有关西方哲学史的论文。1960年代转向现代西方哲学研究,试图以批判的名义重新建设这门因左的政治干预而在中国被取消了的学科,文革中被迫完全中断,十年动乱结束后得以重新开始。迄今已出版了著作十余部(包括合著),发表了论文一百余篇,共300余万字。主要成果和贡献可概括为如下三方面。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
主编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西方哲学(1981)、现代西方哲学(修订本)(1990)和新编现代西方哲学(2000)。1981年初版是1949年以后我国学者编写的第一部本学科系统论著,试图勾勒出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修订本特别关注对各派哲学的介绍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抛弃简单化的批判模式。新编把马哲和西哲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力图由此推动现代西方哲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由于这三个版本都较好地适应了所在时期我国西方哲学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各个版本又各有其独创性,对我国本学科从无到有的重建和发展、特别是高校本学科课程的开设被公认为起过较大的推动作用,20多年来一直广为流行,被多数院校采用为教材和主要参考书。初版1986年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修订本1997年获本学科迄今唯一国家级优秀教材奖,新编本2002年再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在上海市2004年首次举办的1949年以来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评选中,刘放桐以“现代西方哲学领域开拓性的持续研究及学科建设的重大贡献”而成为全市三位获奖者之一。现代西方哲学推动了复旦大学外国哲学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由刘放桐牵头人该学科2002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现代西方哲学课程2003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二,重新评价实用主义:
1955年由毛泽东亲自发动的对实用主义的批判运动的负面影响是简单地将其全盘否定,导致对整个现代西方哲学全盘否定。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由此长期中断。正是受到这场批判运动的触动,实用主义一直为刘放桐所关注。文革以后发表过有关论著60余万字。其中早期的一些论著、(包括198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实用主义述评)虽没有摆脱旧的批判模式,但已开始揭示其积极方面,是同一时期国内同类论著中最为开放的。在1987年发表的重新评价实用主义现代外国哲学10辑,人民出版社)一文中以分节标题形式明确提出“不能把实用主义归结为帝国主义反动哲学”、“实用主义不是十足的主观唯心主义”、“不能把实用主义归结为市侩哲学”、“不能把实用主义归结为诡辩论”。这被认为是中国学者最早对流行了几十年、被认为不可动摇的权威论断的公开和全面的否定。由于立论有据,在同行专家中引起了广泛共鸣。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趁势于1988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实用主义讨论会,扭转了中国学界对实用主义评价的虚无主义倾向。刘放桐建议并参与主持了这次会议。从1980年代后期起刘放桐就已与美国哲学促进会(SAAP)、杜威研究中心等美国研究实用主义的哲学家取得并保持联系,力图推动中美哲学家在这方面的交流和合作。2002年中美哲学家关于实用主义的第一次对话会终于在复旦大学成功举行。美国哲学促进会会长Hermann Saatkamp和杜威研究中心主任Larry Hickman等一批著名哲学家与会。刘放桐关于在复旦大学建立杜威与美国哲学研究中心的建议得到了哲学系和校领导的支持,中心于2004年1月正式成立。其第一个大型课题、即37卷本杜威全集的翻译已经启动,由刘放桐主持。
三,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
在中国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必需处理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否则困难重重,甚至被禁绝。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如果离开其由以产生的西方背景,割裂与同时代西方哲学的联系,也必然会自我扭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导致严重的后果。刘放桐转向西方哲学研究时对此已有朦胧意识,后来在研究实用主义等现代西方哲学时一直关注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动向。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思索,1996年发表了西方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论纲),其中明确提出了如下两个观点:1,由西方近代哲学转向现代哲学不是由进步转向反动、由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型,它标志着西方哲学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2,这一转型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革虽有原则区别,但在超越西方近代哲学存在的种种局限性、建立现代哲学思维方式上二者殊途同归。后来陆续发表了十余篇有关论文(新华文摘转载8篇),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人民出版社2002),从不同角度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论证和发挥。这两个观点同样是对国内外流行了一百多年的权威观点的否定,它们的提出对后来在我国兴起的马哲西哲比较研究的热潮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有的学者形容这两个观点“为现代西方哲学摆脱对西方哲学的旧的、近代的研究方式而提高到一个更新、更广阔的视野,打开了无限的可能性”。上述论著中有的在上海市和教育部分别获得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他这方面的观点也受到了国外学者的重视。国际价值和哲学学会(RVP)负责人G.McLean教授在为刘放桐在美国出版的“China’s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Journey:Western Philosophy & Marxism”一书写的序言中对此作了高度评价:“如果说今天中国已是全球学术对话的主要参与者,那末刘放桐教授的深刻和持久的努力可以说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贡献”。
电话:021-56531013(h); Email: ftliu@fudan.edu.cn;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