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苏长和

复旦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01-14



姓名:
苏长和

办公室:
文科楼815
电话:
021-55665190

系别:
外交学系

职称:
教授

是否博导:


邮件:
suchanghe@fudan.edu.cn

<教育背景/学术经历>

苏长和,1971年11月生,安徽巢湖人。苏长和199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国际关系)博士学位,1999年7月至2006年6月任教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和瑞典隆德大学作访问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8年),上海市首届社科新人奖(2009),论著多次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

<社会兼职>

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治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

世界政治理论,中国政治与外交,国际组织
<所授课程>

国际关系导论,当代国际关系研究,国际体系与中国外交
<课件下载>

国际关系导论教学大纲.doc第二版国际关系导论教学大纲.pdf

<研究成果>

一、中文
1.“走中国的国际体系建设道路”,《当代世界》2012年第2期。
2.“中国海外利益管理的新视角”,《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8期。
3.“中国与国际体系:寻求包容性的合作关系”,《外交评论》2011年第1期。
4.“中国与全球治理:进程、行为、结构与知识”,《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
5.“中国地方政府与次区域合作:动力、行为及机制”,《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5期。
6.“中国外交研究的新领域与新议程”,《国际观察》2010年第1期。
7.“中国模式与世界秩序”,《外交评论》2009年第4期。
8.“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之弥合”,《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3期。
9.“国内国际互动与中国对外关系的展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0期。
10.“国际化与地方的全球联系:中国地方的国际化研究(1978-2008)”,《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1期。
11.“中国外交能力分析”,《外交评论》2008年第3期。
12.“国内-国际相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1期。
13.“中国的软权力:以中国与国际制度关系为例子”,《国际观察》2007年第1期。
14.“合约、国家理论与世界秩序”,《外交评论》2007年第2期。
15.“理性主义、建构主义与世界政治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
16.“周边制度与周边主义:东亚治理的中国道路”,《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期。
17.“发现中国新外交:多边国际制度与中国外交的新思维”,《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
18.“世界政治的转换与中国外交研究中的问题”,《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
19.“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国际观察》2005年第4期。
20.《自由主义与世界政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7期。
21.《帝国、超国家与东亚的未来》,载《国际观察》2003年第2期。
22.《问题与思想:再谈国际关系研究在中国》,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3期。
23.《即将到来的大国冲突?》,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4期。
24.《中国与国际制度:一项研究议程》,载《世界经济与政治》(北京),2002年第10期。
25.《中国国际关系学:问题与研究方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北京),2000年第1期。
26.《试论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时代特征》,载《国际观察》2000年第5期。
27.《文明与跨国关系:中国对外政策及其认同的一种建构主义分析》,卡拉汉著,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2期。
28.《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贫困:对近二十年国际关系学在中国发展的反思》,载《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北京)1999年第2期。
29.《市场、国家与社会: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的限度》,载《欧洲》杂志(北京)1999年第4期。
30.《重新定义国际制度》,载《欧洲》(北京)1999年第6期。
31.《亚太地区的大国关系》(合作),载《国际观察》杂志(上海)1998年第2期。
32.《经济相互依赖及其政治后果》,载《欧洲》杂志(北京)1998年第4期。
33.《安全困境、安全机制与国际安全的未来》,载《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北京)1998年第5期。
34.《非国家行为体与当代国际政治》,载《欧洲》杂志(北京)1998年第1期。
35.《世界政治中的跨国利益集团》,载《现代国际关系》杂志(北京)1998年第10期。
36.《从国家安全到世界安全:现实主义及其后》,载《欧洲》杂志(北京)1997年第1期。
37.《关于均势理论的几点思考》,载《欧洲》杂志(北京)1997年第4期。
38.《信息技术革命与国家安全》,载《国际观察》杂志(上海)1997年第5期。
39.《驳“民主和平论”》,载《欧洲》杂志(北京)1996年第2期
40.《论国际干涉》,载《欧洲》杂志(北京)1996年第4期。

二、英文论文
1.“UnderstandingChineseDiplomaticTransformation,”inTheHagueJournalofDiplomacy, 2010,No.4
2.“TheRoleoftheU.S.inCross-StraitNegotiations:AMainlandChinesePerspective,”inJacobBercovitch,etl.,eds.,ConflictManagement,SecurityandInterventioninEastAsia,Routledge,2008.
3.“China,America,andRussiaSecuritypolicies,”inBolt,SuChanghe,Cross,eds.,TheU.S.,China,andRussia:SecurityChallengeinthe21stCentury,Greenwood,2008
4.“ChinaintheWorldandtheWorldinChina:DomesticImpactsofInternationalInstitutionsonChinaPolitics,”inDavidZweigandChenZhimin,eds.,China’sReformsand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Routledge,2007

三、著作、章节和主编论文集
1.《中国海外利益研究年度报告》(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21世纪全球政治范式》(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威慑与稳定》(合著),时事出版社2005年。
4.《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2009年版。
5.Bolt,SuChanghe,Cross,eds.,TheU.S.,China,andRussia:SecurityChallengeinthe21stCentury,Greenwood,2008
6.《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7.《权力与繁荣》(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8.《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部分章节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9.《多边主义》(翻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国际关系研究:理论、视角与方法》(合编),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
11.《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大国战略研究》(部分节目写作),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3.《当代国际关系》(部分章节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获奖情况>

1.《中国模式与世界秩序》,获得2010年上海市第八届邓小平理论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
2.《国内国际相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获得2009年第五届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3.《国内国际相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获得上海市2008年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4.《国际制度与中国:一项研究议程》,获得上海市2004年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5.《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获2003年第三届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6.《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或2002年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
7.上海市社科新人奖(2008)




<个人主页地址>







相关话题/国际关系 公共 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