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决策部署,根据教育部和司法部2021年2月4日教研司(2021)1号文件精神,我校法律硕士(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项目于11月12日在长宁校区交谊楼第三会议室举行启动仪式。
我校副校长张明军,上海市司法局律师工作处处长叶斌,德恒上海律师事务所、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君合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等5家联合培养单位负责人,校外导师代表,我校研究生院、教务处、国际交流处、国际法学院相关领导,校内导师代表,首届法律硕士(涉外律师)研究生全体研究生,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秘书长王唯骏、上海建领城达律师事务所主任周吉高等特邀嘉宾共100余人参加会议。
张明军、叶斌致开幕词。国际法学院院长杜涛主持开幕式。

杜涛介绍了出席项目启动仪式的领导和嘉宾,并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市司法局及各联合培养单位对我校法律硕士(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项目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学校高度重视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此次项目启动为各方共同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全方位开展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工程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张明军在致辞中指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项目是落实国家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探索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新尝试。作为全国首批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任务的15家高校之一,我校从项目立项之初就力求做到高起点设计、高站位推进、高效率协同、高质量育人,集全校之力、聚校外之智,全力做好法律硕士(涉外律师)研究生这一国家级人才培养项目。相信在各界朋友的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为项目开好头、树好标杆。

叶斌在致辞中指出,首批获批实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项目的15家培养高校涵盖了国内顶尖法学院校,充分展现了高起点的顶层设计。上海市司法局在全市1700多家律师事务所中优中选优,推荐了13家律所、3个仲裁机构作为联合培养单位。这些单位参与众多国家和城市的涉外法治工作,具有丰富的涉外法律服务实战经验,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实战机会和检验平台,助力学生成为具有全球眼光、家国情怀,掌握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事务、主动服务国家高水平开放的卓越涉外法治人才。他进一步表示,华政是法学教育底蕴深厚、涉外法律教育资源突出的院校代表,相信在高校、实务部门和学生三方高效协同下,一定能发挥出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标杆,为国家和区域的法治建设贡献华政智慧和力量。

张明军代表学校向德恒上海律师事务所、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君合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等5家联合培养单位授牌。

作为项目落地部门,国际法学院副院长许凯代表学院介绍了我校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项目的建设情况。

国际法学院党委书记曹都国宣读校外带教导师名单。杜涛代表学院颁发聘书。


公共法律服务学院副院长张国元、德恒上海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秦韬、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研究生王哲分别代表校内外导师和学生发言。



在研讨环节,教务处处长洪冬英、研究生院院长屈文生、国际交流处处长伍巧芳、国际法学院李伟芳教授分别从涉外律师培养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国际交流等方面提出真知灼见,并期望该项目成为我校涉外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口,共同打造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的上海标杆。

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史军、君合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合伙人孙建钢、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合伙人周昕、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祝筱青等分享了涉外律师的成长经验,希望同学们不断增强国际化的法律思维和能力,将个人的努力融入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中,让个人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扬帆起航。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秘书长王唯骏、上海建领城达律师事务所主任周吉高从各自领域出发,建议培养单位和学生充分利用上海的地缘优势,在人才培养上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创新课程设置,构筑高水平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研讨会后,国际法学院与上海建领城达律师事务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在人才培养、外国法查明、法律研究等领域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涉外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工作。

我校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项目的启动为探索涉外法律人才建设打开了一扇展示的大门。未来,我校将与联合培养单位一起,不断开拓好的举措、总结好的做法,全面实现培养目标与要求,为打造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中的上海标杆提供华政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