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会专家结合话剧《雷经天》首演,聚焦“党史素材的文学转化”和“法治人物的再现和创造”作主题发言。罗怀臻指出,话剧《雷经天》“回归大剧场现实主义创作风格、重视艺术宣传教育价值、大胆采用‘80后’艺术创作团队”,是“破创作风气、破校园戏剧、破人才使用”的“破圈”之作;“选取中国民族土壤如何诞生面向未来的法律这一思想命题、表演观感恰到好处、布景服装道具用心制作”,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之作;并以“立足校园、走出校园,立足上海、走出上海,立足今天,传给明天”寄语话剧《雷经天》的发展未来。毛时安结合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分析高度肯定了创作团队对人物表现、舞台节奏的把控,认为《雷经天》是上海话剧舞台近年来第一稿就达到优秀品质的话剧作品,并对剧中“舞台独有力量、现实主义力量、法治精神力量、理想主义力量”进行了深入剖析。汪涌豪表示,话剧《雷经天》的创作公演对于彰显大学独特文化、大学文脉、大学气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整部作品结构匀称、情节设置合理、演员表演出色、观演感受舒适。陈军从承担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以案写人精巧构思、人情人性深刻剖析三个角度肯定了话剧《雷经天》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杨扬溯源上海校园戏剧源自圣约翰大学戏剧研究的历史,结合校园戏剧文化百年来的发展脉络和升级需求,肯定了话剧《雷经天》在彰显校园文化高雅艺术性、思想先进性、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内在价值。李伟表示,话剧《雷经天》结构巧妙、构思精巧,有着“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内在意蕴,情节设计张弛有度、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对于深化党史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郑荣健高度肯定了剧中“共产党人的法是从我们自己的土地里生长出来”的精彩提炼,并从主题深厚性、人性挖掘深层次性、叙述方法细节性、台下观感趣味性等维度分享了观看感受。


郭为禄代表校党委向与会专家对话剧《雷经天》创作的帮助支持、高度肯定和发展期待表达了衷心感谢。他围绕“初心”“虚心”“真心”三个关键词指出,在“四史”“党史”学习背景下创作话剧《雷经天》,就是为了探寻法律人的初心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法治初心,依托戏剧形象化的表现方式,引导青年学生认真思考“我为什么学习法律、我要做一个怎样的法律人”,引导青年学生真正懂得“教育的初心、共产党的初心、法治的初心”,创作的初心为我们开展具体工作奠定了基础,也指明了方向;创作团队在对创作初心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认真调研、多次讨论、听取建议、反复修改、连续彩排,体现了对工作的认真和对艺术的执着,为把创作初心原原本本展现在舞台上做到了虚心以待;把教师托起青春、托起教育、托起未来的时代使命融入戏剧表演,真正走进雷经天的内心,用真心让角色活起来。他强调,“共产党人的法是从我们自己的土地里生长出来”不仅仅是一句台词,更是表达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使命和决心,艺术源于生活,也要回归艺术本身、生活本质,更要展现中国特色法治土壤,彰显本土特色。期待话剧《雷经天》在塑造人性道德之光、展现人性理想之光、憧憬法治未来之光领域能有更多的思考和突破,切切实实把共产党人的理想、共产党人内心的温暖、共产党人对未来的期许更好地表达出来。

唐波向与会专家对话剧《雷经天》创排和演出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话剧《雷经天》是在“四史”“党史”学习大背景下,校党委积极指导、推动完成的讲述华政红色故事、传承华政红色基因的校园文艺作品,期待业界专家为我校深化创作认识、创新人才培养、弘扬法治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带来宝贵建议。

在“从革命故事到舞台呈现:主创人员谈创作”主题发言环节,话剧《雷经天》编剧、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刘思围绕创作剧本的初心和经历,介绍了选取“黄克功案”展现戏剧冲突、还原历史时空、塑造鲜活形象、营造共情氛围的艺术创作手法。话剧《雷经天》制作人、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石春轩子分享了在创作过程接受教育的切身感受,表达了通过话剧讲述党史故事,把法律条文活起来,引导青年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塑造法治教育文化品牌、文化符号的创作初心。话剧《雷经天》剧本创作顾问、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杜素娟教授分享了教师顾问团队参与话剧《雷经天》剧本创作经历,讲述了主创团队如何将“华政师生、华政课堂、华政使命”三个元素和“什么是法的精神、社会主义法律法治精神的起点在哪里、我们期盼怎样的法治未来”融入剧本、融入舞台的艺术智慧和创作用心。

在自由交流阶段,虞潇浩代表校方主创团队介绍了话剧《雷经天》的创作初心、创作过程和首演情况;教师代表、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孙煜华分享了话剧《雷经天》首演对自己的心灵触动。与会专家还围绕台词语言斟酌、历史感带入、节奏感把控、表演优化等内容,就话剧《雷经天》的打磨升级表达了期待。

来源|党委宣传部、文伯书院 文字|刘滢泉 图片|丁芃、张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