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我校举行法律硕士教育论坛_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8-05-04

为全面推进我校法律硕士教育,作为我校建校65周年主要活动之一,法律硕士教育中心近日在长宁校区40号楼小礼堂召开“法律硕士教育论坛”。论坛汇聚上海法检实务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兄弟院校分管法律硕士教育领导、法律硕士教育资深的研究者以及我校法律硕士优秀校友等,全面回顾总结法律硕士教育22年的发展经验与教训,为新时代法律硕士教育发展献策建言。

论坛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主题为“法律硕士教育:22年的经验与教训”,由我校研究生教育院院长、法律硕士教育中心主任洪冬英主持。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郭伟清在发言中强调,法律硕士培养有22年的经验,历史久远,硕果累累。其一,专业门类丰富,不仅涵盖民商、刑事、知产、金融等传统法学方向,还包括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极具实践性创新性的方向,满足社会需要。二是注重实务技能,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设置法律谈判与法律实务等技能的培训,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郭伟清指出,法律硕士培养要注重正规化,注重法治信仰的培养,注重增强法治精神。他认为,法治人才的正规化是依法治国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法律信仰,培养广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法治素养和品德素养。政治素养即他们能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能保持始终的政治清醒和政治自觉,自觉树立并坚持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法治素养即恪守法治原则,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把宪法法律作为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所谓品德素养就是培养广大学生使他们具有良好品行,心怀崇高职业理想,恪守职业道德。法治人才的专业化是依法执政的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律人才队伍;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培养专业能力。因此在法律硕士的培养中,不仅仅要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具有参与庭审、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书写法律文书的能力,同时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专业视野的国际化,要因材施教,提高广大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管理、外语等知识。尤其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提高学生娴熟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多面发展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要注重基本法律,夯实法律思维,健全法律人格。司法是一门艺术,法律硕士教育不同于本科阶段的通行教育,要注重实践性,更面向司法实务、更强调职业思维。为此,一是要加强对法律职业技巧的培训,立足于实践需求,在培养规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注重对学生司法实务经验和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安文录先生指出:“法律硕士有其深远意义,法律硕士尤其是非法学专业,本科背景是法律之外的,这正是法律硕士的独特性和其优势所在,尤其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这种独特性越来越变得不可替代。”他希望法律硕士能发挥自身优势,高度关注在当今社会条件下,科技发展和法治的良性互动,既要关注、保障、促进科技发展的法律,同时又要非常关注促进法治发展、满足法治需求的科技,这两者不可有所偏颇。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袁钢教授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培养情况,中国政法大学从2011年开始就成为当时全国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培养的一个突出项目就是“四加二”培养方案,即在本科阶段报考政法大学的时候,就有一个六年制的培养项目可供学生进行选择,四年本科读完后,再读两年的法本法硕。其次,中国政法大学在非法本法硕当中,有法学类唯一的一个“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的非法本法硕能拿到“双证”,即同时取得司法鉴定人证和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此外,为了深化法律硕士学院实体化改革,中国政法大学还开办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向全球招收老师,增强师资力量。袁钢教授还从市场需求出发指出:市场对法律硕士的需求以5%的速度在增加,但是对学术型硕士的需求却在以5%的速度在减少,而且市场也逐渐在接受这一改变。法律硕士的培养院校要做好复合化,结合学生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应当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做好对学生的综合性的复合型的培养。改变传统的培养方式,创设实验班进行教学,连接校外把专业实习做好,同时让学生定期回到学校讨论实习的过程,通过专业老师来专门负责学生的实习。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杜宇教授介绍了复旦的法律硕士培养情况。“复旦大学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一视同仁。”杜宇院长说,法律硕士会联想到MPA,法律硕士的MPA化影响到法律硕士的市场声誉。法律硕士给法学院带来了重大挑战,法律硕士的优势在于它是法学理论等知识的传播。法学理论是法学院的优势所在,但是法律硕士是面向市场的职业化的教育,由于法律硕士的职业性培养,要求为其设立实务课程,而这些实务课程是法学院的教授所不擅长的,因为他们主要从事的是学术性研究。所以,要可以在实务界引入常驻的实务导师,吸引具有扎实实务经验并且擅长讲学的专门性的人才,为法律硕士提供专门的实务教程。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院长杨力教授从上海交大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出发,介绍了上海交大法学院的发展。“由于交大是新的法学院,在法硕改革过程中大胆突破,利用人才培养,这些改革举措得到了学院全体教授的支持,学校在法硕改革中打破框架,给予全力支持。”杨力谈到,交大法学院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发挥综合性大学的最大优势,大力发展交叉学科的法律硕士,横跨十三个经济学科,交大法学院主要发展市场紧缺型人才,例如跨信息管理的法律人才等。“要专精化,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关键在于自己如何精化。”此外,交大还注重培养英语以外的西班牙语、德语、法语等稀缺语种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人才,补足市场需求的短板。总之,“打破框架,厚基础,专精化,培养对社会有公益担当的学生是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杨力介绍说,交大从2009年推动了以培养职业主义为导向的改革,提高招生门槛,从生源上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从而改变了过去法律硕士的形象,使得毕业生在全社会声名鹊起。另外,交大的法律硕士是碎片化培养,压缩必修课程,强调特色课程,做到碎片化培养,让专业学位有更多选项,让课堂更加丰富、立体,提高专业学位的声誉。

论坛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新时代法律硕士该当何为?”,由我校发展规划处处长、文伯书院院长杨忠孝教授主持。杨忠孝教授提到,在新时代,人的需求随着社会的需求发生变化,所以法律硕士教育应当有变化,也因为之前的法律硕士教育工作有不足和缺漏,所以需要改变和发展。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教授谈到,“新时代带来的一些列问题不仅是法律硕士,也是法学本科、法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要面对的问题。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把法律人才培养、法律教育置于一个重要的战略基础性地位。这也为我们提出了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即培养德才兼备的法律人才。具体而言,整合高校和优质司法资源。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治国国家的美好追求和法学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我个人在这个命题中解读出了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当前我国的法学教育十分混乱。在二三十年前我们是齐发并举,方方面面调动资源,但是今天的法学教育却只能用混乱来形容。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只提到了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没有讲体制如何发展,对于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否能涉及法学教育和法律人才培养上,还未得知。能够让人们看到希望的就是在十九大报告里面,构建未来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里,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中央将成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我个人感觉,很难再有第二个领域能像教育这个领域一样,这么艰难地进行统筹和组织管理。法律硕士真正的教育其实在法律硕士的教育之外。”王健教授因此呼吁成立全国法学教育领导小组,领导、统筹全国法律教育。

法律出版社教育分社社长丁小宣先生认为,法律出版社尽管与法律教育和法律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渊源,出版社是一个中间者的角色。从出版的角度,法律教育尽管现在有很多的层次,但是都没有逃离理论教学、理论传授的思路,现在,越来越多的法律教育者关注到了法律硕士教育的实践性问题。以前的法学教科书,他们的主编都是各学科顶级的教授,所有撰稿人都是学科的佼佼者,但是编辑体例完全是学术性的,变成了一种专题讨论,致使很多学生难以接受,销售惨淡。这样的问题处在我们最初的定位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版社也很困惑,应当怎么做?出版社也经常和各个院校进行讨论,怎么设计这样的一个出路。我们应当首先明确上面的定位是什么,之后才能有一个明确的做法,法律硕士教育需要有可实践性的导向。在新时代,要利用新技术。过去书很厚,学号的阅读成本也很高,现在可以在阅读形式上进行创新和尝试。杨忠孝院长也认为很多法学教授在展教学工作时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当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最近这几年在法律教育教材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要注意到社会在变化,要用变化的体系来适应变化的社会。“我们现在处于信息时代,无论是专业型的培养还是学术型的培养,我们都在这个时代里面,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知识背景来认识这个时代。社会在飞速变化,这对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和方式的革新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胡凌教授认为,法律硕士的培养,首先有基础课,同时又有实践性的课程,通过实践性课程可以打通一些基础类的知识体系和实务操作之间的关系。社会正在进行转型,互联网的平台的企业正在兴起,在市场上占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学生应当了解互联网行业的运转和商业模式。越来越多的法学院开始开设信息技术与法律的交叉学科,这是非常必要的。法律从业者应当更有创造力。社会的发展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和预期,因而要去训练法律人、法律硕士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更加贴近社会的变化,无论是政法机关的建设,还是律所的职业化的变化,这些都是需要去进一步了解的。最后,要注重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这些基础能力包括个人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检索的能力,在加强学生这几个方面的能力之后,还要培养学生社会服务的公益性,培养学生热衷于社会服务的精神。

华东政法大学2005级法硕校友、上海鸿孚律师事务所主任苏剑飞律师强调了法律行业的光明前景,不管是经济危机还是金融危机,法律职业共同体都不会失业,而是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法律人的未来是很光明的,但是这个光明的未来取决于学生在小的学习程度,学生应当掌握理论、实践、外语方面的技能。他指出,法律硕士专业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这为基层的司法机构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为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当下,法律硕士专业的培养的人才越来越多,法律硕士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法律硕士的定位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培养出超一般水平,更加优秀的法硕学生,法律硕士的理论能力不能落后,同时实践能力也要更强,建议学校出一些针对各个方向学生的案例教材,通过调研和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在法律硕士培养中突出实践性的导向,进行课程改革,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

就如何从微观层面推进法律硕士教育,王健主张适时编订法律硕士专门教材。他也鼓励学生们紧跟着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步伐,早日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丁小宣从出版社的角度谈了他的想法:“希望学校、教育者多编书,编好书,同学们多买书多读书。”他希望老师写书是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易读好懂。胡凌认为,对学硕和法硕,每个教育者要有更加清楚的自我意识,有意识地以不同的方法和目的来上不同的课程。老师自身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苏剑飞则建议学生们多去法院,多看判决,多关注热点,针对自己的方向进行讨论式教学,在讨论和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专家一致认为,在法律硕士教育22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改革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可以继续提高与深化的地方。未来的法律硕士教育的改革方向应当与中国整个法律的改革、司法的改革紧密联系,同时与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其他学科的改革相联系。

来源|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 文字|戴国立 编辑|熊颖杰

相关话题/法律硕士 法律 教育 培养 人才